天天看点

读书|生命的价值在于活着,但重要的是要懂得为什么活着

作者:彩色港

读书有感:重要的是为什么活着

▓ 老陆

读书|生命的价值在于活着,但重要的是要懂得为什么活着

人都怕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因为知道生命的价值在于活着,在生与死之间,通常我们总是选择活下去,哪怕活得很卑微,很无奈,很痛苦。

但在春秋时代有一种精神,那就是:活着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怎么活着。更有甚者认为,人活着要有一个准则,一种信念,一种自己贯穿始终的底线坚守。否则,活着就毫无意义。

孔子说:“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 ,无以求生以害仁。”所谓“仁”,是一个人的矢志不渝的追求,做不到,不如去死。

翻开史书,千百年来,那些为信念、责任和道义献身的仁人志士的故事,至今依然闪耀着灿烂夺目的光辉。

据《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齐国奸臣崔杼杀了国君,大史官如实记录“崔杼弑君”。崔杼很生气,令其改记未果,于是便杀了大史官。大史官的弟弟继任后,坚持哥哥的如实记录,崔杼又把他杀了。接换上的小弟弟又因同样原因被杀。最后继任的是大史官最小的一个弟弟,他依然如他的哥哥们一样如实记录。”崔杼杀不下去了,只好无奈接受。

坚守底线,士可杀不可辱。似齐大史坚守底线原则,不惜杀身成仁的仁人志士,在春秋时期还可以列举很多。

孔子的学生子路是卫国公子孔悝的家臣。卫国发生动乱,乱臣蒯聩挟持了公子孔悝,子路得知后要替主家讨公道,朋友们都劝说子路不要冒险,逃命要紧,但子路认为,做人怎么可以这样背信弃义呢?!于是他不听劝阻返回卫国,直接挑战蒯聩,结果被杀。

明知不能而为之。子路的行为不是他的愚昧,而是出于他坚守的做人准则。

京剧“赵氏孤儿”讲的是春秋时期,公孙杵臼和程婴保护赵朔遗腹子的故事。晋国佞臣屠岸贾杀完大臣赵氏全族,并全城搜捕赵朔唯一幸存的遗腹子。为了保住赵氏家族仅存的骨血,赵朔家臣公孙杵臼问程婴:抚养赵氏孤儿长大和去死孰易孰难?程婴答,死易而抚养孤儿长大难。于是,公孙杵臼就说,那就把容易的事让我做,难做的事就交给你了。

为了掩护程婴抚养赵氏孤儿,公孙杵臼就在民间找到一个弃婴,并故意让程婴向屠岸贾“告密”,让士兵去抓公孙杵臼和假的赵氏孤儿。结果公孙杵臼和那个冒牌的赵氏孤儿都被屠岸贾杀了。后来那个被救护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并执掌了国家政权。程婴见自己已完了使命, 便去向赵武说:当初,公孙相信我可以把你抚养长大,所以他选择了去死。现在你已经长大了,我要去告诉公孙杵臼,否则他会以为我没完成所托之事。于是,程婴不顾赵武苦苦哀求,自杀身亡。

春秋时代,取义成仁对仁人志士来说,固然是悲壮性格使然,是对坚守还是违背自己的信念、原则和底线的最后抉择。这当然是一种悲剧性的、无奈的,也是崇高的选择。

晋国武林高手鉏麑受晋灵公之命去杀世卿赵盾。一天清晨,鉏麑潜入赵盾家的院落时,赵盾已身着朝服静坐堂中,等待天亮去上朝。鉏麑是个有正义感的人,赵盾的勤勉和正直感动了鉏麑,他觉得杀了这样的人是不仁不义的,但如果不杀,又是对晋灵公不忠不信。最后,鉏麑选择撞死在院内的一棵槐树下。

既不能做不仁不义之事,也不可做不忠不信之人。这是古代仁人志士立人做事的基本原则。为了坚守这个原则,哪怕舍弃生命。

骊姬是晋献公的宠妾。为了让自己亲生的儿子做太子,不惜加害太子申生,设计将有毒的马肉献给晋献公吃,结果让献公对太子申生产生误解。于是,申生身边的人劝他,要么去找晋献公揭露骊姬的阴谋,要么干脆远走他乡,来日方长。但申生想的却是,如果揭露了骊姬,必然会伤了父亲的心。父亲现在年纪大了,我不忍心伤害他。如果我背着一个弑父弑君的罪名,那恐怕没有一个国家会容留我呢?于是他选择了自杀。

太子申生明明能为自己辩解而放弃,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让父亲难过,这何尝不是一种对取义成仁信念执着的坚守。

活着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活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哪怕去死也在所不辞。

卫宣公是个昏庸之君。但他的两个儿子公子急和公子寿在生与死之间,演绎了手足情深,人间大爱。公子寿的母亲宣姜深得卫宣公宠幸。宣姜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公子寿做太子,想方设法谋害卫宣公的长子公子急,她让卫宣公派公子急出使齐国,然后派杀手在途中杀死公子急。

宣姜的这个阴谋被她自己的儿子公子寿知道了。公子寿不忍心哥哥被害,便把宣姜的阴谋告诉了哥哥公子急,并叫他不要去齐。但公子急认为,出使齐国是国家赋予自己的责任,亦是完成父亲的嘱托,如果不去,于国不忠,于父不信。于是,仍然坚持要去。

为了救哥哥,公子寿决定顶替哥哥去死。他故意在送别哥哥去齐的饭局上,将哥哥灌醉,然后打着哥哥的旗帜,坐着哥哥的马车出发,结果在途中,果然被宣姜设下的埋伏给杀了。公子急酒醒后发现弟弟不见了,一打听才知道,弟弟是冒名顶替去赴难了。公子急不能让弟弟替他去死,于是急忙去追赶弟弟,但为时已晚,弟弟已被杀死。愤怒中的公子急对歹徒们说,你们杀死了一个高尚的人,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于是便冲入歹徒群中,奋力拼杀,结果也被歹徒杀死了。兄弟二人先后慷慨赴死,一个不想违背使命职责,一个不忍哥哥受害而舍命相救。关于这段历史记录,让人泪目而不能猝读。

中国人崇尚忠诚、正直、善良、守信。对于这些故事中人物在生与死之间的选择,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是否有无价值和意义去考量,而是应该从他们所选择的生命情操,生命架构去分析。对他们来说,有许多比活着更重要的东西。因为在他们心中,有一种更高的价值信念,并随时准备为践行自己的信念和准则付出生命。

当然,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也不乏为理想信念和底线原则,无怨无悔,取义成仁的革命志士。不可否认的是,今天当我们在工作或生活中,处理一些与自己的价值观冲突和问题时,通常是选择迴避、妥协乃至委屈求全方式,来安慰平衡自己的失落心态,从而得以解脱。当然,这也是一种不得已,但与历史上的仁人志士相比,我们将无地自容。

先贤也罢,仁人志士也罢,古今中外那些为使命职责视死如归的气魄和撼动山河的壮举,将永存历史,并将无时不刻地提醒我们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坚守自己的信念、准则和底线。

读书|生命的价值在于活着,但重要的是要懂得为什么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