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書|生命的價值在于活着,但重要的是要懂得為什麼活着

作者:彩色港

讀書有感:重要的是為什麼活着

▓ 老陸

讀書|生命的價值在于活着,但重要的是要懂得為什麼活着

人都怕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因為知道生命的價值在于活着,在生與死之間,通常我們總是選擇活下去,哪怕活得很卑微,很無奈,很痛苦。

但在春秋時代有一種精神,那就是:活着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怎麼活着。更有甚者認為,人活着要有一個準則,一種信念,一種自己貫穿始終的底線堅守。否則,活着就毫無意義。

孔子說:“志士仁人,有殺身以成仁 ,無以求生以害仁。”所謂“仁”,是一個人的矢志不渝的追求,做不到,不如去死。

翻開史書,千百年來,那些為信念、責任和道義獻身的仁人志士的故事,至今依然閃耀着燦爛奪目的光輝。

據《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記載,齊國奸臣崔杼殺了國君,大史官如實記錄“崔杼弑君”。崔杼很生氣,令其改記未果,于是便殺了大史官。大史官的弟弟繼任後,堅持哥哥的如實記錄,崔杼又把他殺了。接換上的小弟弟又因同樣原因被殺。最後繼任的是大史官最小的一個弟弟,他依然如他的哥哥們一樣如實記錄。”崔杼殺不下去了,隻好無奈接受。

堅守底線,士可殺不可辱。似齊大史堅守底線原則,不惜殺身成仁的仁人志士,在春秋時期還可以列舉很多。

孔子的學生子路是衛國公子孔悝的家臣。衛國發生動亂,亂臣蒯聩挾持了公子孔悝,子路得知後要替主家讨公道,朋友們都勸說子路不要冒險,逃命要緊,但子路認為,做人怎麼可以這樣背信棄義呢?!于是他不聽勸阻傳回衛國,直接挑戰蒯聩,結果被殺。

明知不能而為之。子路的行為不是他的愚昧,而是出于他堅守的做人準則。

平劇“趙氏孤兒”講的是春秋時期,公孫杵臼和程嬰保護趙朔遺腹子的故事。晉國佞臣屠岸賈殺完大臣趙氏全族,并全城搜捕趙朔唯一幸存的遺腹子。為了保住趙氏家族僅存的骨血,趙朔家臣公孫杵臼問程嬰:撫養趙氏孤兒長大和去死孰易孰難?程嬰答,死易而撫養孤兒長大難。于是,公孫杵臼就說,那就把容易的事讓我做,難做的事就交給你了。

為了掩護程嬰撫養趙氏孤兒,公孫杵臼就在民間找到一個棄嬰,并故意讓程嬰向屠岸賈“告密”,讓士兵去抓公孫杵臼和假的趙氏孤兒。結果公孫杵臼和那個冒牌的趙氏孤兒都被屠岸賈殺了。後來那個被救護的趙氏孤兒——趙武長大并執掌了國家政權。程嬰見自己已完了使命, 便去向趙武說:當初,公孫相信我可以把你撫養長大,是以他選擇了去死。現在你已經長大了,我要去告訴公孫杵臼,否則他會以為我沒完成所托之事。于是,程嬰不顧趙武苦苦哀求,自殺身亡。

春秋時代,取義成仁對仁人志士來說,固然是悲壯性格使然,是對堅守還是違背自己的信念、原則和底線的最後抉擇。這當然是一種悲劇性的、無奈的,也是崇高的選擇。

晉國武林高手鉏麑受晉靈公之命去殺世卿趙盾。一天清晨,鉏麑潛入趙盾家的院落時,趙盾已身着朝服靜坐堂中,等待天亮去上朝。鉏麑是個有正義感的人,趙盾的勤勉和正直感動了鉏麑,他覺得殺了這樣的人是不仁不義的,但如果不殺,又是對晉靈公不忠不信。最後,鉏麑選擇撞死在院内的一棵槐樹下。

既不能做不仁不義之事,也不可做不忠不信之人。這是古代仁人志士立人做事的基本原則。為了堅守這個原則,哪怕舍棄生命。

骊姬是晉獻公的寵妾。為了讓自己親生的兒子做太子,不惜加害太子申生,設計将有毒的馬肉獻給晉獻公吃,結果讓獻公對太子申生産生誤解。于是,申生身邊的人勸他,要麼去找晉獻公揭露骊姬的陰謀,要麼幹脆遠走他鄉,來日方長。但申生想的卻是,如果揭露了骊姬,必然會傷了父親的心。父親現在年紀大了,我不忍心傷害他。如果我背着一個弑父弑君的罪名,那恐怕沒有一個國家會容留我呢?于是他選擇了自殺。

太子申生明明能為自己辯解而放棄,甯願犧牲自己也不願讓父親難過,這何嘗不是一種對取義成仁信念執着的堅守。

活着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什麼活着!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哪怕去死也在所不辭。

衛宣公是個昏庸之君。但他的兩個兒子公子急和公子壽在生與死之間,演繹了手足情深,人間大愛。公子壽的母親宣姜深得衛宣公寵幸。宣姜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公子壽做太子,想方設法謀害衛宣公的長子公子急,她讓衛宣公派公子急出使齊國,然後派殺手在途中殺死公子急。

宣姜的這個陰謀被她自己的兒子公子壽知道了。公子壽不忍心哥哥被害,便把宣姜的陰謀告訴了哥哥公子急,并叫他不要去齊。但公子急認為,出使齊國是國家賦予自己的責任,亦是完成父親的囑托,如果不去,于國不忠,于父不信。于是,仍然堅持要去。

為了救哥哥,公子壽決定頂替哥哥去死。他故意在送别哥哥去齊的飯局上,将哥哥灌醉,然後打着哥哥的旗幟,坐着哥哥的馬車出發,結果在途中,果然被宣姜設下的埋伏給殺了。公子急酒醒後發現弟弟不見了,一打聽才知道,弟弟是冒名頂替去赴難了。公子急不能讓弟弟替他去死,于是急忙去追趕弟弟,但為時已晚,弟弟已被殺死。憤怒中的公子急對歹徒們說,你們殺死了一個高尚的人,我活着還有什麼意義?于是便沖入歹徒群中,奮力拼殺,結果也被歹徒殺死了。兄弟二人先後慷慨赴死,一個不想違背使命職責,一個不忍哥哥受害而舍命相救。關于這段曆史記錄,讓人淚目而不能猝讀。

中國人崇尚忠誠、正直、善良、守信。對于這些故事中人物在生與死之間的選擇,我們不能簡單地用是否有無價值和意義去考量,而是應該從他們所選擇的生命情操,生命架構去分析。對他們來說,有許多比活着更重要的東西。因為在他們心中,有一種更高的價值信念,并随時準備為踐行自己的信念和準則付出生命。

當然,在中國革命的程序中,也不乏為理想信念和底線原則,無怨無悔,取義成仁的革命志士。不可否認的是,今天當我們在工作或生活中,處理一些與自己的價值觀沖突和問題時,通常是選擇迴避、妥協乃至委屈求全方式,來安慰平衡自己的失落心态,進而得以解脫。當然,這也是一種不得已,但與曆史上的仁人志士相比,我們将無地自容。

先賢也罷,仁人志士也罷,古今中外那些為使命職責視死如歸的氣魄和撼動山河的壯舉,将永存曆史,并将無時不刻地提醒我們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堅守自己的信念、準則和底線。

讀書|生命的價值在于活着,但重要的是要懂得為什麼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