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李叔同出家前,给日本妻子写信:弃你,非我薄情

作者:聪明的风铃008

出身富贵的他曾东洋留学,在金石、绘画、书法及音乐、戏剧等方面均取得了万中无一的瞩目成就;也曾一片年少痴心赋予京剧名伶杨翠喜,错失如花美眷后遵媒言母命娶妻生子、留学异国亦因多情而得了一位日本妻子。

归国教书数年后,怀就一身奇才的他竟渐渐弃绝红尘,剃发皈依只求专心弘扬律宗法学,以佛门大爱来救世成己,获得精神上的至高至纯。

有人说他的前后半生过得极其矛盾,有人说他救世渡人却罪孽深重,可是只有他自己知道,世间从无两全之法,唯有一念放下,方有万般从容——这个千古奇绝的男子,名叫李叔同,亦称弘一法师。

李叔同出家前,给日本妻子写信:弃你,非我薄情

最有才华的一个天才,于人间奔波流转,经历了俗世万变

1880年仲秋,天津一个富裕的盐商家庭迎来了一个男婴的降生,父亲乐善好施、开明豁达而且喜爱佛禅,百思之后,给男婴取名为李叔同。

生在富贵之家的李叔同聪慧过人,自小就接受了良好教育的他博闻强记,还曾进入南洋公学,师从蔡元培先生。

在外人眼中,李叔同是富贵之家中的翩翩少爷,而实际上,李叔同5岁那年他的父亲便英年早逝,身为家中庶子的他便渐渐开始变得敏感,大多数时间都是沉默无言的他最爱的便是读书习文。

有“神童”之称的李叔同虽然学业极佳却也颇有一些小偏好,比如文人雅集、听戏唱曲,也正是因为他对戏曲中的人生百态更为痴迷,所以痴迷上了一个当时小有盛名的京剧优伶杨翠喜。

李叔同出家前,给日本妻子写信:弃你,非我薄情

为了杨翠喜,李叔同可以一掷千金,亦愿为其陪练填词,陷入浓情蜜意之中。可后来,身不由己的杨翠喜竟被人送给了清末八旗王爷载振,痴情落空的李叔同就陷入了痛苦之中,一时间消沉度日、郁郁寡欢。

为了让儿子能安稳地成家立业,母亲便托媒人给李叔同求得了一户茶商之女,名为俞蓉儿。为了成全母亲的心意,李叔同终是迎娶了俞蓉儿进门做了正妻,俞蓉儿端庄贤淑,结婚后很快就给李家生下了1男1女,算是宜室宜家的好妻子。

1905年,李叔同的母亲病逝,其后,烦闷不堪的李叔同就决定赴日本留学,以求得日后事业上的精进。

在日本,李叔同考入了东京美术学校,学习西洋油画绘画技法,同时还兼修音乐,对话剧表演也深感兴趣的他还创办了一个话剧社团。因为租住在比较偏僻幽静的台东区上野附近的下谷五丁目,所以李叔同的留学生活还是非常清静闲适的。

一次,苦于没有人体模特可供创作的李叔同偶然间看到了房东正值妙龄的女儿,顿时眼前一亮,马上就跑去问她是否可以当自己的绘画模特。那位叫做诚子的姑娘低头想了一会,便含羞答应了李叔同的请求。

李叔同出家前,给日本妻子写信:弃你,非我薄情

诚子单纯善良,情窦初绽的年纪遇见了颇具才华的中国留学生李叔同,便与其大胆相恋。温柔多情的李叔同与诚子私定终身,爱得不分彼此。

1910年,已经毕业的李叔同决定回国,诚子提出了结婚的想法,李叔同无法拒绝,二人就在日本举行了婚礼。婚礼过后,诚子就随李叔同来到了中国,她被李叔同安置在了上海居住。

因为工作的频繁调动,李叔同辗转于南北方的多个城市工作,与日本妻子诚子聚少离多。期间,李叔同更是没有回过正妻俞蓉儿的身边,他的心思全都扑在了事业上,在天津当教授并创办了报纸刊物,还在江浙两个高等学校里担任音乐及绘画教师,艺术事业也进入了巅峰时期。

因为没有生活上的负累,归国后的李叔同可谓将自己的诸多才华都推向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彼时绝无仅有的艺术文化全才。大作家鲁迅曾夸赞李叔同说:其书法朴拙圆满,浑若天成。林语堂也曾坦言:在我们同时代里,李叔同是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

李叔同出家前,给日本妻子写信:弃你,非我薄情

曾经相伴相爱的异国夫妻,终被梵律断了情缘

1916年,李叔同在与日本妻子分居两地、在寺院里经历并体会到了辟谷断食的好处之后,竟然没来由地爱上了那种孤凄清淡的生活。在那段时日里,寓居在杭州定慧寺的李叔同闭门静思、沉浸于写字作画的清趣之中,并渐渐地萌生了寂寥避世、遁入空门的想法。

结束断食后,李叔同的朋友在茶饮之余,戏言了一句:如你我之人,出家做和尚其实倒也不错。不知道是不是这样一句无心之语最终让李叔同下定了出家的决心,总之又隔了一年之后,李叔同还是决意出家为僧,誓愿此后以弘扬佛法为己任。

在决定出家之前,李叔同还是为了了断自己的俗世尘缘进行了一番安排。他剪掉了自己的一缕胡须,用细线扎好,同时给日本妻子诚子修书一封:有关我出家之事,余下种种我已经托故友安排妥当。弃你,非我薄情。

信笺、胡须入袋,李叔同托求朋友杨白民将之转交给诚子,并为诚子安排好了回日本的一切行程。

李叔同出家前,给日本妻子写信:弃你,非我薄情

然而诚子却无法接受突如其来的一切变化,她不顾一切地跑到李叔同出家的定慧寺门口,双膝跪地、苦苦哀求要见李叔同一面,可守门小僧却答:寺中并无李叔同,只有新剃度的弘一大师。

诚子并未死心,她坚持在定慧寺门口跪求,只希望能见见弘一大师。最后,诚子隔着偌大的庙门,如愿见到了清癯消瘦的弘一大师,诚子哭诉着自己的思念和孤苦,希望能够令丈夫回心转意,重归红尘。

然而昔日那个温柔多才的男人彼时已经变成了面沉似水、目光清远的弘一大师,伤心不已的诚子问道:听闻佛法教诲要以慈悲对世人,你又何故独独伤我一人?!

一语既毕,四周安静得如同真空一般。良久,弘一无言以对,更无言以慰,只好诵了一句法号,便转身离去。

之后的数日里,诚子终日以泪洗面,内心万般滋味齐陈。在即将启程回日本之前,诚子提出了最后一个请求——见弘一大师最后一面。

李叔同出家前,给日本妻子写信:弃你,非我薄情

那一日正是西湖春景正盛之际,弘一法师乘一叶扁舟,与日本妻子见了此生的最后一面。日本妻子一如既往地温柔娇美,此刻却泪眼婆娑地挽袖相求:你既已入了佛门,可曾想过今后我该如何面对一切?

弘一法师从怀中取出一块手表,轻轻地放到诚子手中,说道:你可回国做模特,必不会失业、亦可仰仗终生。说完,弘一大师转身离去,对尘世俗情再无半点流连之意。

从此,弘一大师与俗家之妻诚子一僧一俗,咫尺千里,再无瓜葛纠缠、亦无情义可言。

遗世却又独立,屡以“黄花晚节”来与周遭人共勉爱国忧民之心

遁入空门后,弘一大师以修行最为艰苦的律宗为诫法,开始了凄寥苦朴的清修。在历经了近20年的苦修之后,弘一法师已经完成了从一个多情才子到一代高僧的身份转变。

李叔同出家前,给日本妻子写信:弃你,非我薄情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了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惊闻国难当头,弘一大师立刻伏案提笔,写下“殉教”二字的横幅,表明自己誓愿护法报国、抗日救亡的坚定决心。从那以后,无论弘一大师在哪个省份弘扬佛法,都称自己的暂居之处为“殉教室”。

因为怀揣着与祖国共荣辱的心情,弘一大师无论到何地传扬佛法,都会一并激情演讲,宣传抗日精神。为了激励世人齐心抗日,他还挥笔写就了一首抗日歌曲。每日带领寺院众僧书写百余份“念佛不忘救国”的横联,任人取用、广泛宣传抗日精神。

而后,只要是硝烟浓烈的一线战地之城,就会有弘一法师当街站立,开坛诵佛并宣传抗日救亡的身影出现。弘一法师的俗家弟子丰子恺多次写信劝其避一避战事、想一想安危,可弘一法师却回信说:兵戈扰攘之时,朽人亦发愿为法舍身。

其后,因日寇暴行甚剧,弘一法师主张并大力支持组建佛教战士救护队,为抗日救亡、护民拥军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938年初夏,弘一法师在给丰子恺的信中说道:莫嫌老圃秋容淡,犹有黄花晚节香。其后的很多个场合中,弘一法师都以“黄花晚节”来鞭策激励自己和周遭的友人志士,袒露出其赤诚热烈的忧民爱国之心。

李叔同出家前,给日本妻子写信:弃你,非我薄情

可惜的是,抗战胜利之日未及,病重的弘一法师便于1942年10月13日在泉州温陵养老院圆寂。圆寂前几日,弘一法师在病中挣扎着起来,提笔留下了四个大字:悲欣交集。

这短短的4字偈语,道尽了弘一法师对自己一生的感悟:悲非伤悲,破茧虽痛却得了新生;欣非常喜,悟入法门后是一种淡然的宁静之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