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满清时期的传教士为何会与百姓产生冲突,教案事件带来了什么影响

作者:四月故事會

公元二千年十月一日,天主教在梵蒂冈的圣伯多禄广场举行封圣仪式,册封120位晚清至民国期间在中国的殉道者为圣人,当中的八十多人是在义和团事件中殉道的神职人员和信徒。当天适逢是中国的国庆日,事件引发官方媒体的一番口诛笔伐。

该事件谁是谁非,除了是对史事的观点与角度,也牵涉到政治立场的昭示。但无论个人的取态如何,传教士与百姓持续不断的冲突,是晚清时期确实的社会现象,结果导致义和团的兴起,以至八国联军的爆发。

满清时期的传教士为何会与百姓产生冲突,教案事件带来了什么影响

传教士(包括基督教和天主教) 与百姓的冲突被称为教案事件,从鸦片战争至八国联军的六十年间,估计发生共四百余宗教案事件,也有估计达一千宗,总之不是偶尔事件。为什么传教士与百姓不断发生冲突呢?

百姓对传教士的行为未能理解,于是衍生流言。例如传教士探访临终病人,一些百姓认为其目的是取去病人的心脏;传教士开设孤儿院,一些百姓认为其目的是取去孤儿的眼睛等,加上百姓对基督徒的男女杂处及拒绝跪拜祖先等不以为然,令百姓容易被煽动而与传教士发生冲突。

传教士的粗暴带来冲突。部分传教士怀着宗教热忱,深入内地,与百姓争执,这未必到暴力冲突的地步。但宣教的过程中,部分传教士恃仗特权,强行购置土地,兴建教堂,又包庇教民,不管是非对错都站在教民一边,有教民仗势欺人,也有混入教会的不法份子,于是容忍激发与百姓的冲突。

满清时期的传教士为何会与百姓产生冲突,教案事件带来了什么影响

仇外情绪带来冲突。列强侵略,迫使满清签订不平等条约,甚至划分势力范围,社会充斥仇外情绪。在此环境下,大量洋货向国内倾销,铁路及货轮代替传统苦力,令本土经济大受打击,百姓生计受损。传教士是百姓日常遇到的洋人,那股仇外情绪自然发泄在传教士身上。

官府态度激化冲突。受领事裁判权的掣肘,地方官员逃避干涉传教士与百姓的冲突,免添麻烦,宁愿冷眼旁观,甚至乐见其成,往往未及早疏理。部分官员把不满投射于教民,以加倍责罚来对待叛徒,与传教士偏袒教民形成恶性循环,间接鼓励冲突。

列强态度激化冲突。列强对满清虎视眈眈,教案往往被列强加以利用,以保护国民为理由,以外交手段向地方官员施压,甚至以军事行动作为威胁,从而取得更多的利益。列强的介入令民间的仇视传教士的情绪更高涨。

满清时期的传教士为何会与百姓产生冲突,教案事件带来了什么影响

以1870年的天津教案为例。一些百姓发现了天主堂后院埋葬了很多儿童,于是以孤儿内脏炼药的传闻不胫而走。被煽动的百姓包围教堂,与传教士争执,继而动武。法国领事要求满清认真查办,满清官员认为民气可恃。

事件未及时降温,法国领事在冲突中向民众开枪,民众反击,不但杀死领事,也杀了约20位洋人及30位中国信徒,并烧毁多间教堂。列强军舰随即驶至天津示警,最终曾国藩负责交涉,向法国赔款道歉,重罚地方官员及民众首领。天津教案作为典型教案,包含以上各元素。事件被平息,但仇外情绪没有被疏理。

满清时期的传教士为何会与百姓产生冲突,教案事件带来了什么影响

义和团兴起于山东,一则,甲午战争后,列强在山东争夺利益,对山东百姓来说,这突如其来的冲击激化仇外情绪,二则,正值黄河泛滥带来严重天灾,农村经济濒临崩溃,以仇外发泄不满。因此,山东发生多次血腥的教案事件,并渐形成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

义和团宣称神灵附体,刀枪不入。义和团的活动在山东迅速漫延,在官员的默许下,转到天津与北京,进行更激烈的排外运动,不但杀害传教士及教民,而且破坏与洋有关的建设,如拆毁铁路,烧毁洋货。

教案只是传教士与百姓冲突事件的统称,不宜以简单标签来定性,传教士在某个教案是祸首,在另一个案是苦主。同一原则,义和团从打击传教士开展其排外运动,也不宜以简单标签来褒贬,为百姓出头不等于是义军,发泄排外情绪不等于爱国。仇外激化教案,教案激化仇外,义和团因而兴起。义和团利用满清政府,满清政府利用义和团,最终带来八国联军的悲惨结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