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怀念逝去的远方

作者:宁晋大陆泽文化
怀念逝去的远方

——在李丁卓散文集《怀念远方》研讨会的发言

(2024年4月19日)

请让我们一起记住,许多年后的这个春天!

能够参加今天的、为李丁卓先生举办的散文集《怀念远方》专场研讨会,我感到非常荣幸!非常激动!我也和李丁卓一样终于梦想成真,所以也有很多话要说!

春华秋实满庭芳,群贤毕至、书香沁人。在为数众多的写作者中,李丁卓是让人屡屡惊讶和经常钦佩的一个。

为什么李丁卓先生要把书名确定为《怀念远方》?为什么他要怀念远方?

怀念逝去的远方
怀念逝去的远方

怀念逝去的远方,他是平头百姓普通大众的代言人;他的笔下的远方,是真善美的远方,实实在在的远方,真情实意的远方。

一个人,缺什么,也不能缺诗和远方。诗和远方,是人内心深处最本真的情,是他对生活的切身感悟。读他的文章,读这本散文集,让我感觉像在家里一样地温暖,好像和老朋友一样无拘无束的对话,和李丁卓一样感到快乐和充实。

李丁卓,1977年4月出生于宁晋县东部的大营上村。1998年毕业于邢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爱好文学的他,心血来潮就舞文弄墨,习以为常;学子时代的他,笔耕不辍,崭露头角,作品散见于《清风》《牛城晚报》、《邢台日报》。

2007年,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他考入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读研,屡有心得,笔力矫健,愈发不可收手,《故事新编》——真实的圣贤》获得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论文大赛二等奖。与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鲍国华合作,发表学术论文《天津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时间考辨》。

2010年,毕业后,他到宁晋中学任教,宁晋一中成立后被调入并工作至今。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佳作辈出,好似天女散花发往《邢台教育》《河北教育》,《2018,清风依然吹过校园》《最好的教育就是播种理想》《点燃生活的火花》刊发于《河北教育:德育版》,《从茅屋到高楼的读书往事》在河北省“我的读书故事”征文中获奖,2022年,与他人合著《七叶集》出版,成为一名小有名气、名震一方的笔杆子,让人们知道了他的内心有多么的火热和浪漫。

因为我和李丁卓是工友、室友、笔友和文友,在宁晋中学共事长达五年,知之甚深。和我一样,他写散文,首先是把零散的时间有机利用起来,写身边的人、难忘的事,恰如“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人们常说:岁月如金,李丁卓最初的想法就是想用笔记住流失的岁月,用心用深情留下流失的岁月。比如他的散文《日落东北》回忆在通辽的那段生活,那一段经历,不仅仅是因为他住在白云间,看了好多的白云和绿树,“它的天空太过晴朗,又距离白云那么近,沿路的风景都像是在天边,路是那么高,在绿草和树木上蛇行,急雨贴着头顶打下来,云层稀薄处,阳光又那么的明媚。” 更是因为,他把通辽比作一位美丽遥远的东北女人,“喜欢听《套马杆》,喜欢在高高的草原上,朵朵的白云下,顺着风飞翔。”你是否也能用足够的灵敏去感知美丽的她?

了解他文章的语言风格,再来看《拜访尧山壁》一文:“泥坑酒厂的车送我们进了庄里天山水榭花都42号楼一幢颇有年代感的小别墅,82岁高龄的山壁老人自己打车去医院输液,尚未回来。家里只有老伴一人。别墅有门楼,下有台阶,阶外有院,院中有树,树木葱茏,竟有乡野滋味。在繁华如斯、喧闹如斯,钢筋水泥堆砌各种文明浮躁的现代都市里,这里显得陈旧而亲切,安静而闲逸,宛如一处世外的桃源。”

戴叔伦有诗云:“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作为平头百姓、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人之一,他的笔触没有大江东去的气势磅礴、但不缺少连绵起伏的感情变化,他细腻的文笔,精心的布局,精致、精巧的构思。把一个人的内心展现地淋漓尽致。娓娓道来,都是深情。看似波澜不兴,实则静水流深;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别有用心,闪烁着思想的火花。充盈着火热和浪漫。

怀念逝去的远方
怀念逝去的远方

心向亲人的远方,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守夜人。他怀念的远方,是自己历史的远方,亲人的远方,心灵史的远方。

李丁卓笔下的远方,实际上很大程度上还包括已经远离了我们视野的渐行渐远、成为“远方”的家乡历史人文。“今天的太阳真好,一款红红的阳光斜斜的打在我的书桌上。今天晚上的月亮一定好看,先前一定红,而后来也一定会亮。是啊,又是中秋了,月亮又将圆圆的圆一回,人间又将悲悲喜喜地闹一回。中秋,除了在儿时给我的欢乐外,所给我的,莫不是唏嘘和寂寞。只有在记忆里,我才能回到那乡村纯真的快乐中。那个时候,我是孩子,还奔跑在母亲的周围,而乡村、圆月、母亲才是我真正快乐的背景。后来逐渐长大,离开土地,离开父母,离开我最初的家。”(《又是月圆恰逢秋》)“常会想起那张照片里的我,想起那段刻苦攻读的岁月,并由衷地感谢那个曾经拼搏的自己。”

一个人的文化再高,高不过善良;一个人容貌再美,美不过良心;一个人才华再好,好不过美德。李丁卓在《三种不同的送别,都是不可避免的轮回》写道:“一个人的远行,是两个世界的分割,他带走一切属于他的,去另外一个世界开始新的生活。而自己的世界,突然间失去了一切色彩和活力。”‘你是我的整个世界,你又要把我的世界带走。“送别,就是如此。有的人,每一次归来,都是另一种成熟;有的人,送走了,这一生,都不再相见;有的人,一挥手,就成了一生的惦念。“

人们常说:“常来常往、多亲多近。”李丁卓先生就是我常来常往、多亲多近的人。他高挑身材,面带微笑,语调朗朗,气质儒雅,有书卷气,性情温和,没有架子,广结善缘,对待同事,对待文友,他不分厚薄远近,有求必应,都认真对待,可亲可近,可敬可爱。思路清晰,谈吐清雅,他写的文章也是可读性强、趣味性强,是近年来少有的清新之作。

人这辈子很短,活好每分每秒,走好每一步路;问心无愧,才不悔,踏踏实实,才不累。就算自己的意愿还不被他人理解,但他已决心为之付出自己的一腔热血。李丁卓就是这样的人,对所爱的、所信任的人毫无保留,而一旦被背叛,那种伤痛就会越分明。他就是想把眼里看的,耳朵里听的,脑子里白天黑夜转来转去的东西写下来讲给大家听。

正因如此,他的笔下包括他的这本书、整本书叙述所呈现的正是一个完全真实的世界,以他个人特色的一种的叙事方式,诠释他对宁晋文化、家乡历史的独特理解。有自己的东西,不想被别人牵着走。偶尔有人表示不解,他却展颜一笑:“因为喜欢写,乐在其中,再就是好多难忘的人难忘的事令我都很兴奋,因此下笔积极性很高。可以说,我持续做下去的动力就是大家喜欢。”

怀念逝去的远方
怀念逝去的远方

期望新时代的远方,他是新时代文学的执笔人,他心中的的远方是理想的远方、人类的远方、新时代的远方。

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许多梦想都会实现,许多未曾敢梦想的也会实现。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诗和远方,你也肯定会有自己的诗和远方。“让我们絮语,浅浅地笑,让我告诉你心里那甜美的秘密。让我们随行随止随意地走,脚是软的,腿是软的,心是软的,我还发现你软软的身体里砰砰的心跳。”(《春在走过》)“有那么一天,你突然觉得有些倦怠,有些对这个喧嚣世界的不满和厌弃,你想静下来,把那些争斗,那些追逐,那些贪欲都放下,想静下来去关照内心最深处的自我,拿出那个最可爱最安静的自己。”(《美在金秋》)

李丁卓写得这本书,究其实质,不是一时兴起之作,而是一生的誓言。这本书包括李丁卓的每一篇文字都将被人们品鉴咂摸,从中辨别美丑与善恶,崇高与卑劣,担当与懦弱,光明与虚伪。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其折射出的正是一个人心底里透出的满满的正能量,字字如灯,照亮人生。值得怀念,值得徜徉其中,激人奋进,作文明志,时时砥砺我们前行。“白茫茫黑魆魆天地间,万里江山,僻远一村一户一炉一窗灯火下,一个人低头读书,却能看见古往今来千数年间的兴衰与哀乐,小小的心里却装着大的宇宙与大的情怀。那种因洞见世事、穿越时空而带来的超脱感,令人心内静明,此一美也。”“人的肉体,从小到老,由老而衰,以至腐朽,我们想尽办法以成其美,用精美的食物喂养它,用华美的服饰装裱它,用奢华的享受纵容它,却也莫要忘了用丰富的知识滋养它,用纯粹的文化熏陶它,用崇高的思想充实它,使之内美溢于外表,以达到人生更新的境界。”(《读书三美》)

孟子《《孟子·告子上》》云:“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作为一名河北省作协会员、一名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我要说,就文学界而言,就散文界而言,他是一个后起之秀,成果喜人;是我们当地的翘楚,名闻一方;是散文的一面旗帜,前景无限。

综上所述,总而言之,成功和值得学习的地方。当然也有值得商榷之处。正像他在《宁晋籍作家范存华长篇小说《鼓楼吟》叙事方法浅谈》中指出的:“一是没有能够充分展现技巧之妙”,二是格局有待进一步放大,把个人之“小我”写成新时代之“大我”。

对于写作,都有经历,但感受不同。以上仅仅是我对李丁卓散文集《怀念远方》的几点粗浅理解。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有人说,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这话,懂的人多,做到的人却少。声名是顶华丽的轿子,常常把人抬得太高,脱离了土地。愿李丁卓先生一如既往,不骄不躁,继续踏实笔耕,预祝李丁卓先生写出更多萌好更美的散文佳作!

致敬曾经奋斗过的每一个人和所有为理想奋斗的人!

请让我们一起记住,许多年后的这个春天!(作者系河北省作协会员、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怀念逝去的远方

参考文献:

1.李丁卓:你不知道鲁迅有多么火热和浪漫,《青年科学》2009年11期;

2.李丁卓:《故事新编》——真实的圣贤》,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论文大赛二等奖;

3. 鲍国华,李丁卓:《天津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时间考辨》;

4.李丁卓:李白——贬在尘土中的“仙人”,《学周刊》|2017年第14期|P.223-224|;

5.李丁卓:《故事新编》——真实的圣贤,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论文大赛二等奖。

6.李丁卓:“慢羊羊”和他的《诗化地理》——记宁晋中学杨振锁老师和他的自编教材,《河北教育》2017年2月刊;

7.李丁卓:2018,清风依然吹过校园,《河北教育:德育版》|2018年第1期|P.42-43|;

8.李丁卓:最好的教育就是播种理想,《河北教育:德育版》|2019年第3期|P.52-52|;

9.李丁卓:点燃生活的火花,《河北教育:德育版》|2021年第3期|P.61-61|;

10.李丁卓:从茅屋到高楼的读书往事,河北省“我的读书故事”获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