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懷念逝去的遠方

作者:甯晉大陸澤文化
懷念逝去的遠方

——在李丁卓散文集《懷念遠方》研讨會的發言

(2024年4月19日)

請讓我們一起記住,許多年後的這個春天!

能夠參加今天的、為李丁卓先生舉辦的散文集《懷念遠方》專場研讨會,我感到非常榮幸!非常激動!我也和李丁卓一樣終于夢想成真,是以也有很多話要說!

春華秋實滿庭芳,群賢畢至、書香沁人。在為數衆多的寫作者中,李丁卓是讓人屢屢驚訝和經常欽佩的一個。

為什麼李丁卓先生要把書名确定為《懷念遠方》?為什麼他要懷念遠方?

懷念逝去的遠方
懷念逝去的遠方

懷念逝去的遠方,他是平頭百姓普通大衆的代言人;他的筆下的遠方,是真善美的遠方,實實在在的遠方,真情實意的遠方。

一個人,缺什麼,也不能缺詩和遠方。詩和遠方,是人内心深處最本真的情,是他對生活的切身感悟。讀他的文章,讀這本散文集,讓我感覺像在家裡一樣地溫暖,好像和老朋友一樣無拘無束的對話,和李丁卓一樣感到快樂和充實。

李丁卓,1977年4月出生于甯晉縣東部的大營上村。1998年畢業于邢台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愛好文學的他,心血來潮就舞文弄墨,習以為常;學子時代的他,筆耕不辍,嶄露頭角,作品散見于《清風》《牛城晚報》、《邢台日報》。

2007年,在激烈競争中脫穎而出,他考入天津師範大學文學院讀研,屢有心得,筆力矯健,愈發不可收手,《故事新編》——真實的聖賢》獲得天津師範大學研究所學生論文大賽二等獎。與天津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鮑國華合作,發表學術論文《天津左翼作家聯盟成立時間考辨》。

2010年,畢業後,他到甯晉中學任教,甯晉一中成立後被調入并工作至今。在繁忙的工作之餘,佳作輩出,好似天女散花發往《邢台教育》《河北教育》,《2018,清風依然吹過校園》《最好的教育就是播種理想》《點燃生活的火花》刊發于《河北教育:德育版》,《從茅屋到高樓的讀書往事》在河北省“我的讀書故事”征文中獲獎,2022年,與他人合著《七葉集》出版,成為一名小有名氣、名震一方的筆杆子,讓人們知道了他的内心有多麼的火熱和浪漫。

因為我和李丁卓是工友、室友、筆友和文友,在甯晉中學共事長達五年,知之甚深。和我一樣,他寫散文,首先是把零散的時間有機利用起來,寫身邊的人、難忘的事,恰如“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人們常說:歲月如金,李丁卓最初的想法就是想用筆記住流失的歲月,用心用深情留下流失的歲月。比如他的散文《日落東北》回憶在通遼的那段生活,那一段經曆,不僅僅是因為他住在白雲間,看了好多的白雲和綠樹,“它的天空太過晴朗,又距離白雲那麼近,沿路的風景都像是在天邊,路是那麼高,在綠草和樹木上蛇行,急雨貼着頭頂打下來,雲層稀薄處,陽光又那麼的明媚。” 更是因為,他把通遼比作一位美麗遙遠的東北女人,“喜歡聽《套馬杆》,喜歡在高高的草原上,朵朵的白雲下,順着風飛翔。”你是否也能用足夠的靈敏去感覺美麗的她?

了解他文章的語言風格,再來看《拜訪堯山壁》一文:“泥坑酒廠的車送我們進了莊裡天山水榭花都42号樓一幢頗有年代感的小别墅,82歲高齡的山壁老人自己打車去醫院打點滴,尚未回來。家裡隻有老伴一人。别墅有門樓,下有台階,階外有院,院中有樹,樹木蔥茏,竟有鄉野滋味。在繁華如斯、喧鬧如斯,鋼筋水泥堆砌各種文明浮躁的現代都市裡,這裡顯得陳舊而親切,安靜而閑逸,宛如一處世外的桃源。”

戴叔倫有詩雲:“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一年将盡夜,萬裡未歸人。”作為平頭百姓、芸芸衆生中的普通人之一,他的筆觸沒有大江東去的氣勢磅礴、但不缺少連綿起伏的感情變化,他細膩的文筆,精心的布局,精緻、精巧的構思。把一個人的内心展現地淋漓盡緻。娓娓道來,都是深情。看似波瀾不興,實則靜水流深;看似漫不經心,實則别有用心,閃爍着思想的火花。充盈着火熱和浪漫。

懷念逝去的遠方
懷念逝去的遠方

心向親人的遠方,他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守夜人。他懷念的遠方,是自己曆史的遠方,親人的遠方,心靈史的遠方。

李丁卓筆下的遠方,實際上很大程度上還包括已經遠離了我們視野的漸行漸遠、成為“遠方”的家鄉曆史人文。“今天的太陽真好,一款紅紅的陽光斜斜的打在我的書桌上。今天晚上的月亮一定好看,先前一定紅,而後來也一定會亮。是啊,又是中秋了,月亮又将圓圓的圓一回,人間又将悲悲喜喜地鬧一回。中秋,除了在兒時給我的歡樂外,所給我的,莫不是唏噓和寂寞。隻有在記憶裡,我才能回到那鄉村純真的快樂中。那個時候,我是孩子,還奔跑在母親的周圍,而鄉村、圓月、母親才是我真正快樂的背景。後來逐漸長大,離開土地,離開父母,離開我最初的家。”(《又是月圓恰逢秋》)“常會想起那張照片裡的我,想起那段刻苦攻讀的歲月,并由衷地感謝那個曾經拼搏的自己。”

一個人的文化再高,高不過善良;一個人容貌再美,美不過良心;一個人才華再好,好不過美德。李丁卓在《三種不同的送别,都是不可避免的輪回》寫道:“一個人的遠行,是兩個世界的分割,他帶走一切屬于他的,去另外一個世界開始新的生活。而自己的世界,突然間失去了一切色彩和活力。”‘你是我的整個世界,你又要把我的世界帶走。“送别,就是如此。有的人,每一次歸來,都是另一種成熟;有的人,送走了,這一生,都不再相見;有的人,一揮手,就成了一生的惦念。“

人們常說:“常來常往、多親多近。”李丁卓先生就是我常來常往、多親多近的人。他高挑身材,面帶微笑,語調朗朗,氣質儒雅,有書卷氣,性情溫和,沒有架子,廣結善緣,對待同僚,對待文友,他不分厚薄遠近,有求必應,都認真對待,可親可近,可敬可愛。思路清晰,談吐清雅,他寫的文章也是可讀性強、趣味性強,是近年來少有的清新之作。

人這輩子很短,活好每分每秒,走好每一步路;問心無愧,才不悔,踏踏實實,才不累。就算自己的意願還不被他人了解,但他已決心為之付出自己的一腔熱血。李丁卓就是這樣的人,對所愛的、所信任的人毫無保留,而一旦被背叛,那種傷痛就會越分明。他就是想把眼裡看的,耳朵裡聽的,腦子裡白天黑夜轉來轉去的東西寫下來講給大家聽。

正因如此,他的筆下包括他的這本書、整本書叙述所呈現的正是一個完全真實的世界,以他個人特色的一種的叙事方式,诠釋他對甯晉文化、家鄉曆史的獨特了解。有自己的東西,不想被别人牽着走。偶爾有人表示不解,他卻展顔一笑:“因為喜歡寫,樂在其中,再就是好多難忘的人難忘的事令我都很興奮,是以下筆積極性很高。可以說,我持續做下去的動力就是大家喜歡。”

懷念逝去的遠方
懷念逝去的遠方

期望新時代的遠方,他是新時代文學的執筆人,他心中的的遠方是理想的遠方、人類的遠方、新時代的遠方。

在這個偉大的時代,許多夢想都會實作,許多未曾敢夢想的也會實作。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詩和遠方,你也肯定會有自己的詩和遠方。“讓我們絮語,淺淺地笑,讓我告訴你心裡那甜美的秘密。讓我們随行随止随意地走,腳是軟的,腿是軟的,心是軟的,我還發現你軟軟的身體裡砰砰的心跳。”(《春在走過》)“有那麼一天,你突然覺得有些倦怠,有些對這個喧嚣世界的不滿和厭棄,你想靜下來,把那些争鬥,那些追逐,那些貪欲都放下,想靜下來去關照内心最深處的自我,拿出那個最可愛最安靜的自己。”(《美在金秋》)

李丁卓寫得這本書,究其實質,不是一時興起之作,而是一生的誓言。這本書包括李丁卓的每一篇文字都将被人們品鑒咂摸,從中辨識美醜與善惡,崇高與卑劣,擔當與懦弱,光明與虛僞。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澱,其折射出的正是一個人心底裡透出的滿滿的正能量,字字如燈,照亮人生。值得懷念,值得徜徉其中,激人奮進,作文明志,時時砥砺我們前行。“白茫茫黑魆魆天地間,萬裡江山,僻遠一村一戶一爐一窗燈火下,一個人低頭讀書,卻能看見古往今來千數年間的興衰與哀樂,小小的心裡卻裝着大的宇宙與大的情懷。那種因洞見世事、穿越時空而帶來的超脫感,令人心内靜明,此一美也。”“人的肉體,從小到老,由老而衰,以至腐朽,我們想盡辦法以成其美,用精美的食物喂養它,用華美的服飾裝裱它,用奢華的享受縱容它,卻也莫要忘了用豐富的知識滋養它,用純粹的文化熏陶它,用崇高的思想充實它,使之内美溢于外表,以達到人生更新的境界。”(《讀書三美》)

孟子《《孟子·告子上》》雲:“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獨無所同然乎?”作為一名河北省作協會員、一名河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我要說,就文學界而言,就散文界而言,他是一個後起之秀,成果喜人;是我們當地的翹楚,名聞一方;是散文的一面旗幟,前景無限。

綜上所述,總而言之,成功和值得學習的地方。當然也有值得商榷之處。正像他在《甯晉籍作家範存華長篇小說《鼓樓吟》叙事方法淺談》中指出的:“一是沒有能夠充分展現技巧之妙”,二是格局有待進一步放大,把個人之“小我”寫成新時代之“大我”。

對于寫作,都有經曆,但感受不同。以上僅僅是我對李丁卓散文集《懷念遠方》的幾點粗淺了解。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有人說,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這話,懂的人多,做到的人卻少。聲名是頂華麗的轎子,常常把人擡得太高,脫離了土地。願李丁卓先生一如既往,不驕不躁,繼續踏實筆耕,預祝李丁卓先生寫出更多萌好更美的散文佳作!

緻敬曾經奮鬥過的每一個人和所有為理想奮鬥的人!

請讓我們一起記住,許多年後的這個春天!(作者系河北省作協會員、河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懷念逝去的遠方

參考文獻:

1.李丁卓:你不知道魯迅有多麼火熱和浪漫,《青年科學》2009年11期;

2.李丁卓:《故事新編》——真實的聖賢》,天津師範大學研究所學生論文大賽二等獎;

3. 鮑國華,李丁卓:《天津左翼作家聯盟成立時間考辨》;

4.李丁卓:李白——貶在塵土中的“仙人”,《學周刊》|2017年第14期|P.223-224|;

5.李丁卓:《故事新編》——真實的聖賢,天津師範大學研究所學生論文大賽二等獎。

6.李丁卓:“慢羊羊”和他的《詩化地理》——記甯晉中學楊振鎖老師和他的自編教材,《河北教育》2017年2月刊;

7.李丁卓:2018,清風依然吹過校園,《河北教育:德育版》|2018年第1期|P.42-43|;

8.李丁卓:最好的教育就是播種理想,《河北教育:德育版》|2019年第3期|P.52-52|;

9.李丁卓:點燃生活的火花,《河北教育:德育版》|2021年第3期|P.61-61|;

10.李丁卓:從茅屋到高樓的讀書往事,河北省“我的讀書故事”獲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