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翻开书遇见《同一个家园》记录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首本“口述实录”出版

作者:生态雅安

30余人的口述,组成30个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生动故事。

近日,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由雅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熊蕊、程普共同著作完成的《同一个家园——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口述实录》。

翻开书遇见《同一个家园》记录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首本“口述实录”出版

“《同一个家园》是记录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首本‘口述实录’,可以补充文献资料记载的缺乏。”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首席专家李德生在为本书所作的序中,称《同一个家园》的内容为“口述者亲历、亲见、亲闻,可视为直接的第一手材料”。

该书以口述实录的形式,围绕着大熊猫以及其伴生动物,记录30余名与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相关人士的讲述——他们有的是科技工作者,有的是文化宣教人员,有的是巡护员,有的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以此展现和挖掘当事人的真切体悟和细腻感受,还原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历史景象,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答案。

翻开书遇见《同一个家园》记录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首本“口述实录”出版

被大雪覆盖的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县管护总站 夏云 图

本书创作期间,熊蕊、程普多次穿行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和在里面工作、生活的人士聊天,一起跨过激流的小河,一起穿越毒蛇出没的密林,一起手脚并用攀爬45°的陡坡;也在需要“抬头看路”的时候,得到大熊猫保护领域专家的帮助。这些专家热情地接受采访,甚至充当“引路人”,为两位著者打开新的大门。

翻开书遇见《同一个家园》记录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首本“口述实录”出版

熊蕊(左)在宝兴县五龙乡东升村采访村民李廷忠。大熊猫曾多次到李廷忠家“串门”找吃的

历时1年多时间,两位著者采写、收集、整理出数十万字原始资料,以及难以计数的图片和视频。

最终,30个生动的故事呈现——

整个县域几乎都被纳入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一个县,如何克服转型发展的阵痛;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社区,一个深山小村落的大梦想是什么;

要让人工繁育的大熊猫重返森林,需要经历哪些野外放归的“魔鬼训练”;

……

翻开书,读者能从中寻找到答案,与这些“大熊猫相关的人和事”浪漫相遇。

翻开书遇见《同一个家园》记录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首本“口述实录”出版

喂养救助的大熊猫 高华康 / 供图

“众多声音的协同互补,能多层次、多角度地再现真实世界的广阔与复杂,展现本真的大熊猫国家公园。”熊蕊说,“今年是大熊猫科学发现155周年,我们很高兴《同一个家园》在这个时候与大家见面。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注脚之一,我们很庆幸能够记录下这一切。”

雅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高晓军 受访者供图

浪漫的相遇

□ 李德生

敲开门,坐下聊天,故事浮现。

在我们这个行业,有无数大熊猫的趣闻,有许多从业者的故事。两位作者,保持着对陌生人故事与陌生文化的好奇和倾听,希望从记者的视角来看待大熊猫保护工作。

对两位作者而言,从陌生到了解,感悟一定是深刻的!对我和我们从事野生动物保护研究的同业者来说,大熊猫一直是令人迷恋的物种。我们专注于研究动物和它们栖息的家园,钻研某个学科、某个行业,探究自然万象之间的相互联系。

行业外的来访,大多会着眼于大熊猫本身及其故事,关注大熊猫保护从业者的却不太多。很多时候,我们也渴望把自己的故事与周围的人分享。

现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视角、两种迥然相异的思维,碰撞在一起。在本书呈现的故事中,两种视角、两种思维有了更密切的联系。

这样的交流,是动人的。

大熊猫,一种至少在地球上生存了800万年的物种,数十万年前曾遍布大陆,足迹北达北京周口店,南抵越南、缅甸边境。在度过漫长而残酷的冰河期后,大熊猫的栖息地急剧萎缩,野生种群退至邛崃山、岷山、秦岭、大相岭、小相岭山系,五大山系成为它们最后的庇护所。随着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影响的加剧,栖息地碎片化成为野生大熊猫生存的主要威胁。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野生大熊猫被分隔成33 个局域种群,部分微小种群存在极高的灭绝风险。

一场由国家主导的关于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最高级别的保护拉开帷幕。以大熊猫保护从业者为代表的人们,在大熊猫保护研究和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中,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有的是科技工作者,有的是文化宣教人员,有的是巡护员,有的是普普通通的农民……

现在,这群人中的代表,通过两位作者为读者“口述”他们的故事。口述,以其生动、具体、细腻见长,它的内容是口述者亲历、亲见、亲闻的,可视为直接的第一手材料。

这样的故事,是鲜活的。

目前,围绕大熊猫保护的主题尚没有“口述实录”这一形式的著作。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口述实录,不仅可以补充文献资料记载的缺乏,还可以展示和挖掘在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整个进程中当事人的真切体悟和细腻感受,有助于我们还原历史的景象。

历史的景象,是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机制建立的参与者从国家战略、地方经济到村民生活,思考如何更好统筹保护与发展。

历史的景象,是科技工作者在大熊猫保护中,面对一道道难题、一次次攻克后取得成功的喜悦。

历史的景象,是护林员在公园内一次次的巡护中,面临的孤独、危险和内心的坚守。

历史的景象,是公园内的村民在“人退猫进”中一次次疑惑,又一次次借助公园建设实现增收致富。

历史的景象,是不远千里的从业者在大山中收获爱情、成家立业,也是朴实山民投喂进入家中的野生大熊猫,还是大熊猫文化宣教人员在不断追问中试图破译大熊猫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这样的“口述”,是有价值的。

如今,随着大熊猫保护工作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已经将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

这些成果证明了中国在大熊猫保护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我们也更深刻地意识到,保护大熊猫不仅是保护大熊猫本身,更是保护大熊猫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

而这,也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敲开门,两位作者与大熊猫相关的人和故事相遇,这是浪漫的。

翻开书,读者也会和我们浪漫相遇。

以上,是为序。

(作者系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首席专家)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