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冼颜
编辑|t
引言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上学时对书本中的知识坚信不疑,长大后才发现原来很多“定论”在学界都没达成共识。
比如“扶不起的阿斗”自古被认为是懦弱无能的君主,但刘禅于公元223年即位,至公元263年蜀汉灭亡,共做了40年皇帝;而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康熙,也不过61年。
(刘禅画像图)
而今天要说的施耐庵和他的著作水浒传,同样是课本言之凿凿,史学界争议纷纷。
一、施耐庵迟迟落不下的“户口”,数百年悬而未决的争议
最近几年各地文旅都在深挖本地文化旅游亮点,兴化白驹宣传的“施耐庵故里”引发了部分史学爱好者的讨论。
他们洋洋洒洒、引经据典地对施耐庵祖籍兴化白驹提出了质疑,认为施耐庵祖籍兴化说,只是乾隆年间兴化施家为了给自己祖宗“脸上贴金”而杜撰出来的。
有人认为,为了能让自己的祖先“有出息”,兴化施家给自己一位名叫“施彦端”的先祖强加了“耐庵”的字,又给他“封”了个“元朝辛未科进士”的荣耀。
他们在字里行间对施家这种“攀龙附凤”的行为很是不齿,还有人对200多年前这个“杜撰族谱”的场景描写得惟妙惟肖,仿佛他们亲眼见证了这件事情的发生。
(兴化施耐庵陵园)
摒弃“夹带私活”的主观好恶,他们列举的证据倒确实值得探讨:
一是白驹施家族谱中记载,施耐庵是“元朝辛未科进士”,但正史中元朝并没有在辛未年开科举;
二是作为旁证的《施耐庵墓志》措辞浅薄,错漏百出,内容格式与明朝墓志铭大相径庭;
三是,1952年新中国文化部专门派人到白驹调研,认为白驹的资料不可靠;
四是,1982年相关部门组织周绍良、启功等文化专家参与鉴定,也得出没有证据表明白驹施家施彦端与施耐庵有关的结论。
这些网友认为,单凭这四点就可以把兴化白驹施家“伪造家谱,欺骗中国人上百年”的行为凿实。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施耐庵雕像)
二、颠倒是非的文献引用,身在大元功名在大周的施耐庵
和很多历史文化议题一样,虽然我们课本中对施耐庵的生卒生平描述详细,但其实这在史学界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不过,网友对白驹施家提出的四点质疑却是很容易推翻的。
根据《北京日报》在刊登的《关于施耐庵身世的调查》和盐城市大丰区《大丰日报》刊登的《我区召开纪念中央文化部施耐庵身世调查70周年暨<施耐庵文物史料考察报告>发表40周年座谈会》摘录:
1952年文化部调查团的钱锋、谢兴尧和徐放三位调查员明确撰文“施耐庵是兴化一带人”;
1982年的考察后,16位学者曾联合撰写《《对江苏省新发现的关于〈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文物史料考察报告》》肯定了这一观点。
(水浒英雄图)
而这与上述网友的引用描述恰恰相反,到底是网友引用表述错误,还是另有原因,这不得而知。这两篇报道比较严谨的承认《施耐庵墓志》“在学术界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分歧是可以理解的”。
兴化大丰区施耐庵纪念馆馆长窦应元则更坦诚,他认为施耐庵祖籍确实不是兴化,而是浙江杭州,但施耐庵本人应该是在白驹出生和生活了很长时间。
而在施耐庵生活的元朝中后期,白驹人张士诚在高邮建立了“大周”政权,为了拉拢人心,他直接封赏了大批读书人为进士。
也就是说,施耐庵虽然生活在元朝末年,但是他却极有可能是张士诚“大周”的进士。
(张士诚画像图)
三、乾隆的文字狱,兴化白驹施家的洗冤录
质疑施耐庵祖籍兴化的言论中,有一个最大的漏洞,就是这些质疑者声称“兴化白驹施家是为了攀附名人,给自己祖先添彩”。
施耐庵所作的《水浒传》在近现代被列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这让很多人产生误区,认为这种地位是“自古以来”的。
但其实在网友声称族谱造假发生的1777年,小说和话本是颇为人不齿的文学形式,甚至在主流看来根本就不算“文”。
在很长时间内,小说就是话本,而话本之所以叫话本,就是底层读书人为了养家糊口给说书先生或曲艺表演者创作的剧本。小说话本没有文学地位,施耐庵作为小说话本作者,自然不可能是引得别人攀附的名人。
(话本小说集《清平山堂话本》)
而且,《水浒传》被普遍认为成书于元末明初,但其在明朝和清朝的绝大部分时间中是禁书。尤其文字狱几乎贯穿清朝近250年时间,乾隆年间的1751年、1753年、1768年、1772年、1776年、1780年就频繁发生过6起大型文字狱。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把禁书作者“攀附”成自己的祖先,确实不是明智之举。
从这些证据来说,我们至少可以为白驹施家“篡改族谱”、“攀龙附凤”鸣冤,施耐庵也不至于有宗族不能回,有香火不能享。
(文字狱最盛的康雍乾三帝)
随之而来出现了另一个问题,《水浒传》一直以来被评价为“以古讽今,揭示底层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对明朝社会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似乎站不住脚。
四、只在明朝生活了2年的人,骂了明朝中后期的官
历史学者和历史爱好者普遍认同,清朝在编写明史和进行文学创作时对明朝不遗余力地抹黑,甚至到了妖魔化的程度。最有力的证据是,清朝编纂的《明史》中称,崇祯帝时明将张献忠屠蜀,被害人数“六万万(6亿)”。
而中国历史上下几千年时间中,人口最多的清末也不过四万万(4亿);有人说六万万只是夸张的手法,但汉语中夸张手法常用的虚数只有“三”、“九”。
(中国历代人口统计表)
近些年,很多文学研究者和史学家在深入研究之后认为,《水浒传》在成书以后被多次修改,增加了很多“定向批判”明朝的部分。我们普遍认为施耐庵生卒是公元1296年至1370年,而明朝在施耐庵去世前两年即1368年才建立。换句话说,施耐庵只在明朝生活了2年。
但现在流传的《水浒传》版本却包含很多明朝中后期出现、清朝盛行的现象。
比如梁山好汉出门下馆子,甩出一角银子结账,而宋朝、元朝和明朝初期,金银都是被朝廷禁止民间流通的;明朝初期,出门都是需要路引的,而各地梁山好汉互相拜访、潜伏刺杀才被发现,在施耐庵的生平中都是不敢想象的事。这些明初的人,骂明末的官,显然是一场荒谬的闹剧。
(影视作品《水浒传》,陆谦拿出两锭银子请官差办事)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已经很难说清施耐庵的生平没有流传下来,到底是因为小说在当时不入流,还是明清禁毁《水浒传》。
但不管如何,很多时候人文历史讲究的是“自洽”。只要有凭有据、宾主尽欢,施耐庵到底是哪里人反而并不那么重要了。
参考资料:
蒋寅.家谱中的伪冒与臆造[J].中国典籍与文化, 1993(3):2.
佚名.施耐庵家世考证的新发现[J].江海学刊, 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