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唐初两位名相,狄仁杰和姚崇谁更胜一筹?

作者:雪忆柔
唐初两位名相,狄仁杰和姚崇谁更胜一筹?

狄仁杰列传

狄仁杰(630—700年),字怀英,并州晋阳县(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曾两度担任宰相。

知人善任的贤相

狄仁杰出身于官宦之家,从小就有兼济天下的远大志向。成年后,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狄仁杰刚开始做官时,曾经被一名小吏诬告,恰逢当朝名臣阎立本负责审理此案。阎立本在审问之时,发现狄仁杰德才兼备,称赞他说:“孔子说,观察一个人所犯错误的性质,就可以知道他的为人。你就像是遗落在大海里的明珠啊!”于是举荐他担任更重要的官职。

后来,狄仁杰升任大理寺丞,负责审理刑事案件,一年之内处理了大量积压的案件,涉及一万七千多人,但没有一个涉案人不服从他的判决。狄仁杰由此以善于断案而名声大振。

唐初两位名相,狄仁杰和姚崇谁更胜一筹?

有一次,两名武将误砍了太宗陵墓的柏树,按照法律应该免职。但是唐高宗勃然大怒,认为这是置自己于不孝之地,执意要处死他们。狄仁杰认为量刑过重,不符合法律规定,巧妙地劝阻了唐高宗,维护了司法公正,给当时的皇后武则天留下了深刻印象。

此后,狄仁杰多次出任地方官,所到之处爱民如子,深受百姓拥戴。有一年,宰相张光辅率军征讨叛乱,趁机纵容部下在狄仁杰的辖区勒索抢劫。狄仁杰大胆予以阻止,并愤怒地谴责张光辅说:“如果我有尚方宝剑,一定斩了你为民除害,我也算死而无憾!”张光辅恼羞成怒,状告狄仁杰以下犯上,贬了他的官。

690年,武则天正式称帝,第二年便任命狄仁杰为宰相。仅仅过了四个月,著名酷吏来俊臣便诬告他谋反,将他抓进大牢。当时法律规定,一经审问即承认谋反的,可以减免死罪。狄仁杰入狱后,立即假装认罪。来俊臣以为狄仁杰吓破了胆,于是不再严密防备他。狄仁杰马上偷偷写下鸣冤状,藏在棉衣夹层中,谎称天气转暖,让狱吏将棉衣转交给家人。狄仁杰的儿子得到鸣冤状,立即向武则天诉讼,最终使得真相大白。狄仁杰幸运地逃过一死,但再次被贬官。

唐初两位名相,狄仁杰和姚崇谁更胜一筹?

几年后,朝局稳定下来,武则天不再需要借助酷吏打击反对者,而是需要一位德高望重、长于理政的宰相辅佐,于是任命六十八岁的狄仁杰再度出任宰相。武则天对他非常信任和尊重,不直呼其名而尊称为“国老”。狄仁杰一方面大力举荐人才,另一方面引导武则天归政,以求恢复唐室。

有一次,武则天要求狄仁杰举荐宰相之才,狄仁杰推荐了张柬之。武则天从善如流,立即提拔了张柬之。过了不久,她又让狄仁杰推荐人才,狄仁杰说:“臣之前推荐的张柬之还没得到重用呢。”武则天说:“朕已经给他升官了呀。”狄仁杰恳切地说:“臣向陛下推荐的是宰相,现在只让他做地方官,这不算重用。”于是,武则天将张柬之调到中央任职,后来果然让他当了宰相。

武则天年老之后,想把帝传位给侄子,狄仁杰说:“先帝将两个儿子托付给陛下,难道陛下要将天下托付给外姓吗?况且,陛下立儿子为太子,将来还能配飨太庙。如果立侄子,从来没有听说过将姑姑配飨太庙的。”武则天听完这番话,很不高兴,狄仁杰坚持继续进谏,最终让武则天改变了主意,重新立她和唐高宗所生的第三子李显为太子。

700年,狄仁杰病逝。武则天痛哭着说:“朝堂空了!”此后,每当遇到军国大事拿不定主意,武则天就忍不住感叹:“上天为什么要这么早把狄国老从我身边夺走!”

唐初两位名相,狄仁杰和姚崇谁更胜一筹?

五年后,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等人趁机发动政变,拥戴太子李显登基,实现了狄仁杰的夙愿。狄仁杰担任宰相的时间并不长,却改变了历史走向。在以他为首的“复唐派”苦心经营下,李唐得以复国,又延续了两百多年的统治。

狄仁杰善于断案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演绎为多种探案故事。一千两百多年后,荷兰汉学家高罗佩以他为主角,写下了一百四十多万字的《大唐狄公案》,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深受中外读者的喜爱,狄仁杰因此获得了“东方福尔摩斯”的美誉。很多影视作品也以狄仁杰为题材,使他成为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

唐初两位名相,狄仁杰和姚崇谁更胜一筹?

姚崇列传

姚崇(650—721年),字元之,陕州硖石县(今河南省陕县)人。唐朝名相,杰出的政治家。

拯救时弊的宰相

姚崇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幼洒脱不群,崇尚气节,勤奋好学。

成年后,姚崇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屡经升迁成为兵部的副长官。当时契丹入侵,报往朝廷的军情文书堆积如山,姚崇处理起来有条不紊,快如流水。执掌朝政的皇太后武则天对姚崇的行政能力大为赞赏,提升他为宰相。

武则天作为一位女性,掌权初期有很多反对的声音,因此任用酷吏来俊臣等人来打击反对者,长达十年之久。来俊臣死后,武则天问身边的侍臣:“从前来俊臣杀了很多谋反者,怎么他死后就没有人谋反了?”姚崇回答:“那些以谋反罪被杀的官员,都是含冤被迫认罪的,酷吏借此邀功请赏。陛下虽曾派人复审,但是他们怕被酷吏盯上,不敢较真。罪人害怕遭到毒手,也不敢翻供。臣敢用全家人的性命担保,今后再也不会有谋反之人。如果陛下再接到告密信,请不要相信,出了差错臣愿受罚。”武则天十分高兴地说:“你说得很对。都怪从前的宰相一味顺从,使朕成了滥用刑罚的君主。”下旨赏赐姚崇白银千两,以示褒奖。

唐初两位名相,狄仁杰和姚崇谁更胜一筹?

后来,宰相张柬之等人趁武则天病重,发动“神龙政变”,拥立唐中宗复位。百官大摆庆功宴,个个欢呼雀跃,只有姚崇低声哭泣,被张柬之斥责。姚崇说:“我服侍则天皇帝时间很长,突然辞别她,心里感到难过,这是作为臣子应有的操行。如果因此获罪,我心甘情愿。”不久,姚崇便被贬为地方官。

唐中宗去世后,唐睿宗即位,召回姚崇再次出任宰相。因为得罪了唐睿宗的妹妹太平公主,姚崇再次被贬为地方官。

唐玄宗即位之初,有志于改革积弊,整顿吏治,以恢复朝廷元气。为此,玄宗利用出行的机会,秘密召见了姚崇。经过一番深入交谈,玄宗决定让姚崇出任宰相。姚崇说:“臣有十条施政纲领,如果陛下觉得不可行,那么恕臣无法从命。”接着提出矫正武则天时期弊政的十条措施,包括施行仁政、轻徭薄赋、罢黜宦官、打击权贵、重用贤臣、停止佛寺建造等等,切中时弊,字字珠玑。唐玄宗听后当即表示,自己全部可以做到。姚崇这才接受任命。

唐初两位名相,狄仁杰和姚崇谁更胜一筹?

有一年,山东发生严重蝗灾。很多官员迷信蝗虫是天灾,不是人力所及,捕杀蝗虫会损伤天地和气,只有修养道德才能感动上天,消除蝗灾。老百姓也不敢捕杀蝗虫,只能祭拜神灵祈求保佑。姚崇坚决反对这种论调,对唐玄宗说:“古书上有很多捕杀蝗虫的记录,可见并没什么大不了。现在灾区百姓面对蝗虫蚕食禾苗,非但不敢消灭,反而焚香祭拜,眼看着粮食就要绝产。应该立即下令灭蝗。”

唐玄宗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派出专员监督灭蝗,但受到某些地方官的强烈抵制。姚崇大怒,发公文指责一名地方官说:“据说古代道德高尚的好官,蝗虫不敢进入他的辖区。现在你的辖区蝗灾肆虐,是不是因为你道德败坏啊?你眼看着蝗虫吞食禾苗,怎么忍心不去救灾呢?如果导致了饥荒该怎么办?希望你不要再迟疑,否则后果严重,追悔莫及!”那名地方官这才执行了灭蝗命令,有效避免了粮食减产。尽管如此,朝臣中间还是充满质疑的声音,姚崇慷慨激昂地说:“如果因为灭蝗虫、救百姓触怒了上天,那就请降祸于我,与各位无关!”姚崇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坚持灭蝗,事实证明他的坚持是正确的。

唐初两位名相,狄仁杰和姚崇谁更胜一筹?

后来,姚崇因病请假,朝政暂时交给另一位宰相处理,但遇到军国大事,玄宗都让他去咨询姚崇。假如这位宰相的奏疏符合圣意,唐玄宗就说:“这一定是姚崇的主意。”假如不合圣意,玄宗就质问他:“为什么不去问问姚崇的看法?”这位宰相只好如实回禀:“确实还没咨询过姚崇。”

虽然姚崇担任宰相的时间不长,但唐玄宗给予他充分的信任,使他充分施展才干,政治风气为之大变,经济得到发展,社会趋于稳定,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姚崇也因此被誉为“救时宰相”。姚崇离任时,向唐玄宗推荐宋接替自己。

721年,姚崇病逝,终年七十二岁。

本文节选自《二十四史马上读,语文历史都进步》——第八册《旧唐书》,官方唯一授权发布,欢迎持续关注。

唐初两位名相,狄仁杰和姚崇谁更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