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初兩位名相,狄仁傑和姚崇誰更勝一籌?

作者:雪憶柔
唐初兩位名相,狄仁傑和姚崇誰更勝一籌?

狄仁傑列傳

狄仁傑(630—700年),字懷英,并州晉陽縣(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代傑出的政治家,曾兩度擔任宰相。

知人善任的賢相

狄仁傑出身于官宦之家,從小就有兼濟天下的遠大志向。成年後,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

狄仁傑剛開始做官時,曾經被一名小吏誣告,恰逢當朝名臣閻立本負責審理此案。閻立本在審問之時,發現狄仁傑德才兼備,稱贊他說:“孔子說,觀察一個人所犯錯誤的性質,就可以知道他的為人。你就像是遺落在大海裡的明珠啊!”于是舉薦他擔任更重要的官職。

後來,狄仁傑升任大理寺丞,負責審理刑事案件,一年之内處理了大量積壓的案件,涉及一萬七千多人,但沒有一個涉案人不服從他的判決。狄仁傑由此以善于斷案而名聲大振。

唐初兩位名相,狄仁傑和姚崇誰更勝一籌?

有一次,兩名武将誤砍了太宗陵墓的柏樹,按照法律應該免職。但是唐高宗勃然大怒,認為這是置自己于不孝之地,執意要處死他們。狄仁傑認為量刑過重,不符合法律規定,巧妙地勸阻了唐高宗,維護了司法公正,給當時的皇後武則天留下了深刻印象。

此後,狄仁傑多次出任地方官,所到之處愛民如子,深受百姓擁戴。有一年,宰相張光輔率軍征讨叛亂,趁機縱容部下在狄仁傑的轄區勒索搶劫。狄仁傑大膽予以阻止,并憤怒地譴責張光輔說:“如果我有尚方寶劍,一定斬了你為民除害,我也算死而無憾!”張光輔惱羞成怒,狀告狄仁傑以下犯上,貶了他的官。

690年,武則天正式稱帝,第二年便任命狄仁傑為宰相。僅僅過了四個月,著名酷吏來俊臣便誣告他謀反,将他抓進大牢。當時法律規定,一經審問即承認謀反的,可以減免死罪。狄仁傑入獄後,立即假裝認罪。來俊臣以為狄仁傑吓破了膽,于是不再嚴密防備他。狄仁傑馬上偷偷寫下鳴冤狀,藏在棉衣夾層中,謊稱天氣轉暖,讓獄吏将棉衣轉交給家人。狄仁傑的兒子得到鳴冤狀,立即向武則天訴訟,最終使得真相大白。狄仁傑幸運地逃過一死,但再次被貶官。

唐初兩位名相,狄仁傑和姚崇誰更勝一籌?

幾年後,朝局穩定下來,武則天不再需要借助酷吏打擊反對者,而是需要一位德高望重、長于理政的宰相輔佐,于是任命六十八歲的狄仁傑再度出任宰相。武則天對他非常信任和尊重,不直呼其名而尊稱為“國老”。狄仁傑一方面大力舉薦人才,另一方面引導武則天歸政,以求恢複唐室。

有一次,武則天要求狄仁傑舉薦宰相之才,狄仁傑推薦了張柬之。武則天從善如流,立即提拔了張柬之。過了不久,她又讓狄仁傑推薦人才,狄仁傑說:“臣之前推薦的張柬之還沒得到重用呢。”武則天說:“朕已經給他升官了呀。”狄仁傑懇切地說:“臣向陛下推薦的是宰相,現在隻讓他做地方官,這不算重用。”于是,武則天将張柬之調到中央任職,後來果然讓他當了宰相。

武則天年老之後,想把帝傳位給侄子,狄仁傑說:“先帝将兩個兒子托付給陛下,難道陛下要将天下托付給外姓嗎?況且,陛下立兒子為太子,将來還能配飨太廟。如果立侄子,從來沒有聽說過将姑姑配飨太廟的。”武則天聽完這番話,很不高興,狄仁傑堅持繼續進谏,最終讓武則天改變了主意,重新立她和唐高宗所生的第三子李顯為太子。

700年,狄仁傑病逝。武則天痛哭着說:“朝堂空了!”此後,每當遇到軍國大事拿不定主意,武則天就忍不住感歎:“上天為什麼要這麼早把狄國老從我身邊奪走!”

唐初兩位名相,狄仁傑和姚崇誰更勝一籌?

五年後,武則天病重,宰相張柬之等人趁機發動政變,擁戴太子李顯登基,實作了狄仁傑的夙願。狄仁傑擔任宰相的時間并不長,卻改變了曆史走向。在以他為首的“複唐派”苦心經營下,李唐得以複國,又延續了兩百多年的統治。

狄仁傑善于斷案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被演繹為多種探案故事。一千兩百多年後,荷蘭漢學家高羅佩以他為主角,寫下了一百四十多萬字的《大唐狄公案》,被翻譯成幾十種文字,深受中外讀者的喜愛,狄仁傑是以獲得了“東方福爾摩斯”的美譽。很多影視作品也以狄仁傑為題材,使他成為家喻戶曉的曆史人物。

唐初兩位名相,狄仁傑和姚崇誰更勝一籌?

姚崇列傳

姚崇(650—721年),字元之,陝州硖石縣(今河南省陝縣)人。唐朝名相,傑出的政治家。

拯救時弊的宰相

姚崇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幼灑脫不群,崇尚氣節,勤奮好學。

成年後,姚崇通過科舉進入仕途,屢經升遷成為兵部的副長官。當時契丹入侵,報往朝廷的軍情文書堆積如山,姚崇處理起來有條不紊,快如流水。執掌朝政的皇太後武則天對姚崇的行政能力大為贊賞,提升他為宰相。

武則天作為一位女性,掌權初期有很多反對的聲音,是以任用酷吏來俊臣等人來打擊反對者,長達十年之久。來俊臣死後,武則天問身邊的侍臣:“從前來俊臣殺了很多謀反者,怎麼他死後就沒有人謀反了?”姚崇回答:“那些以謀反罪被殺的官員,都是含冤被迫認罪的,酷吏借此邀功請賞。陛下雖曾派人複審,但是他們怕被酷吏盯上,不敢較真。罪人害怕遭到毒手,也不敢翻供。臣敢用全家人的性命擔保,今後再也不會有謀反之人。如果陛下再接到告密信,請不要相信,出了差錯臣願受罰。”武則天十分高興地說:“你說得很對。都怪從前的宰相一味順從,使朕成了濫用刑罰的君主。”下旨賞賜姚崇白銀千兩,以示褒獎。

唐初兩位名相,狄仁傑和姚崇誰更勝一籌?

後來,宰相張柬之等人趁武則天病重,發動“神龍政變”,擁立唐中宗複位。百官大擺慶功宴,個個歡呼雀躍,隻有姚崇低聲哭泣,被張柬之斥責。姚崇說:“我服侍則天皇帝時間很長,突然辭别她,心裡感到難過,這是作為臣子應有的操行。如果是以獲罪,我心甘情願。”不久,姚崇便被貶為地方官。

唐中宗去世後,唐睿宗即位,召回姚崇再次出任宰相。因為得罪了唐睿宗的妹妹太平公主,姚崇再次被貶為地方官。

唐玄宗即位之初,有志于改革積弊,整頓吏治,以恢複朝廷元氣。為此,玄宗利用出行的機會,秘密召見了姚崇。經過一番深入交談,玄宗決定讓姚崇出任宰相。姚崇說:“臣有十條施政綱領,如果陛下覺得不可行,那麼恕臣無法從命。”接着提出矯正武則天時期弊政的十條措施,包括施行仁政、輕徭薄賦、罷黜宦官、打擊權貴、重用賢臣、停止佛寺建造等等,切中時弊,字字珠玑。唐玄宗聽後當即表示,自己全部可以做到。姚崇這才接受任命。

唐初兩位名相,狄仁傑和姚崇誰更勝一籌?

有一年,山東發生嚴重蝗災。很多官員迷信蝗蟲是天災,不是人力所及,捕殺蝗蟲會損傷天地和氣,隻有修養道德才能感動上天,消除蝗災。老百姓也不敢捕殺蝗蟲,隻能祭拜神靈祈求保佑。姚崇堅決反對這種論調,對唐玄宗說:“古書上有很多捕殺蝗蟲的記錄,可見并沒什麼大不了。現在災區百姓面對蝗蟲蠶食禾苗,非但不敢消滅,反而焚香祭拜,眼看着糧食就要絕産。應該立即下令滅蝗。”

唐玄宗最終采納了他的建議,派出專員監督滅蝗,但受到某些地方官的強烈抵制。姚崇大怒,發公文指責一名地方官說:“據說古代道德高尚的好官,蝗蟲不敢進入他的轄區。現在你的轄區蝗災肆虐,是不是因為你道德敗壞啊?你眼看着蝗蟲吞食禾苗,怎麼忍心不去救災呢?如果導緻了饑荒該怎麼辦?希望你不要再遲疑,否則後果嚴重,追悔莫及!”那名地方官這才執行了滅蝗指令,有效避免了糧食減産。盡管如此,朝臣中間還是充滿質疑的聲音,姚崇慷慨激昂地說:“如果因為滅蝗蟲、救百姓觸怒了上天,那就請降禍于我,與各位無關!”姚崇頂着巨大的輿論壓力堅持滅蝗,事實證明他的堅持是正确的。

唐初兩位名相,狄仁傑和姚崇誰更勝一籌?

後來,姚崇因病請假,朝政暫時交給另一位宰相處理,但遇到軍國大事,玄宗都讓他去咨詢姚崇。假如這位宰相的奏疏符合聖意,唐玄宗就說:“這一定是姚崇的主意。”假如不合聖意,玄宗就質問他:“為什麼不去問問姚崇的看法?”這位宰相隻好如實回禀:“确實還沒咨詢過姚崇。”

雖然姚崇擔任宰相的時間不長,但唐玄宗給予他充分的信任,使他充分施展才幹,政治風氣為之大變,經濟得到發展,社會趨于穩定,為“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姚崇也是以被譽為“救時宰相”。姚崇離任時,向唐玄宗推薦宋接替自己。

721年,姚崇病逝,終年七十二歲。

本文節選自《二十四史馬上讀,國文曆史都進步》——第八冊《舊唐書》,官方唯一授權釋出,歡迎持續關注。

唐初兩位名相,狄仁傑和姚崇誰更勝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