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刊号
请加关注下期继续。
熊绎雕塑
熊绎任楚国第一任君王,约于公元前1042年至公元前1028年在位,历时15年。
熊绎在受周成王之封时,周公旦反复嘱咐他,要继承鬻熊的良好品德,驻守好南疆,为周朝的巩固和强大贡献自己的力量。熊绎没有辜负周公旦的期望,他建立楚国后,为了感恩于周王室,经常跋涉山川,不辞劳苦去朝见周成王,并进献自己土地上产出的特产。据《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由于楚国初立,国力有限,条件艰苦,所贡奉的物产只有桃弧棘矢和苞茅之类的东西。桃弧棘矢乃辟邪厌胜之物;苞茅是荆楚之地盛产的一种茅草,虽是野生的植物,恰好是周王室举行祭祀仪式“缩酒”所需的一种过滤酒糟用的物品。所以,楚人要定期向周室贡奉桃弧棘矢和苞茅。
楚国的周围有若干个小国,正南面有权国(今湖北省当阳市东南与沙洋县交界处,离楚丹阳约150千米),公族为子姓,是商代中期南迁的殷人;东南面有罗国(今湖北省南漳县与宜城市之间的蛮河中游南面,离楚丹阳约40千米),公族为熊姓;东北面有卢国(今湖北省南漳县西北与保康县东南,离楚丹阳不足40千米),公族为妫姓,多为戎人;在罗国和卢国的东面有鄢国(今湖北省蛮河下游北)。
在卢国的东北有邓国(今湖北省襄阳市北郊),公族为曼姓;西北有谷国(今湖北省谷城县,离楚丹阳约100千米);在卢国的西面有庸国(今湖北省房县西北、竹山县上庸镇,离楚丹阳约300千米),族属是濮人;庸国的西北有巴国(今陕西省汉水上游的东段),公族为姬姓,臣民为巴人;庸国北、巴国东有麇国(今湖北省郧县、郧西县和陕西省白河县的大部以及湖北省房县、丹江口市和陕西省旬阳县的一部分);其东面有一个庶姓小国叫绞国(今湖北省郧县、郧西县境内)。在周王室眼里,楚、巴、庸、邓较为出名,其余各国就不足挂齿了。
熊绎初封于楚,不过子男之田,乃五十里弹丸之地,且地处今鄂西北境内,属于崇山峻岭、沟壑纵横、灌木遮天、杂草丛生、人烟稀少、野兽成群的深山老林。当时的楚国虽小有名气,但由于民贫国弱,兵微将寡,又不是周王室同宗,因而,颇受周王室的轻视和天下诸侯的欺凌。
《国语·晋语八》记载:“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茅苑,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与盟”。在这次召开的岐阳(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盟会诸侯的大会上,熊绎作为一方诸侯,周成王却不让他参加诸侯盟会,而只能与鲜卑酋长一起“守燎”看火,备受冷落。这次盟会,让熊绎非常难堪而且深受打击,并由此心生怨恨,加之楚地僻远,连苞茅一类贡品也未及时送上,这就更加引起周天子的不满。
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楚之菁茅,不贡于天子,三年矣”。于是,周王室命中原诸夏南下攻楚,理由自然是楚国失职。因为,按周王朝规定:楚国与中原诸侯一样,必须按时向周王室述职、进贡,即“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大概是中原诸国军队进入楚地后,看到到处是山林荆棘,老百姓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日子,十分扫兴,便撤军返回。但诸军头领代表周王室,仍责令熊绎必须按时将楚地盛产的桃弧棘矢及苞茅等地方特产贡奉于朝廷。
熊绎从小就受到先辈的熏陶和教诲,不为艰难所阻,不为困苦而退。为了求生存、谋发展,不再受西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欺凌,他毫不犹豫地带上家人及族人,以丹阳(今湖北省南漳县与保康县之间)为立足点,进山和子民们一同开荒种地。作为一国之君,他穿的是破旧衣裳,坐的是荆竹编制的柴车,带领臣民和族众,在荆山的灌木丛中和荒草野地里辛勤开发、耕耘。为了调动民众的积极性,有时他甚至下地和大家一起交谈、一起劳作。国君的表率使众臣民们深受感动,大家的信心和干劲也就更足了。
此时的楚地虽不是膏野沃壤,但是在熊绎的领导下,经过国人的艰苦奋斗和共同努力,农、牧、渔、猎各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加上荆山一带山上有铜矿,地下有盐矿,虽然产量不高,但对当时的楚国来说无疑是重要的资源。楚国的国力逐渐增强,民生也得到初步改善。对一个几经颠沛流离的民族来说,能有一个宁静的生存环境,臣民们已感到十分满足了。
熊绎始终坚持“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努力创造财富,以改善民生,增强国力。经过不懈地艰苦奋斗,楚国的疆土不断扩展,军事力量不断强大,财力、物力、国力也日益增强。熊绎为了缓和与周王室的关系,每年按时率领兵卒和农夫,肩挑背驮,涉渡汉水、丹江,翻越秦岭,千里迢迢朝贡天子,奉事唯谨,充分展示了楚人审时度势的机敏以及坚毅隐忍的意志。
熊绎娶姬姓女子为妃,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即熊艾、熊茂。公元前1028年熊绎去世后,其长子熊艾继位。
熊艾任楚国第二任君王。于公元前1027年即位,公元前990年去世,在位37年。
熊艾即位后,继续坚持先王“筚路蓝缕”的精神,带领民众大力开拓创业,经过两代人五十余年的艰苦创业,丹阳已发展为楚国初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周成王即位后,由于年少,周公旦摄政当国,制定和完善了各种典章制度,主要有《大诰》《酒诰》《多士》《无逸》《多方》等。周公旦奔楚时,将某些典章和他的立法治国思想带给了楚国。熊艾吸纳了周朝的典章和周公旦的治国方略并加以运用,从而对楚国的早期法制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熊艾娶姒姓女子为妃,生子熊黯。公元前990年熊艾去世后,其子熊黵继位。
熊黵(亶)任楚国第三任君王。于公元前989年即位,公元前958年去世,在位32年。
熊黵(亶)即位后,仍继续坚持“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精神,带领臣民开疆辟土,建立规章,从而使楚国日渐强盛。《左传·隐公十一年》载:“周之宗盟,异姓为后”。楚是周王朝的异姓国,一开始就受到周天子的歧视,甚至在诸侯盟会上,连参加正式盟会的资格都没有。周王室每年对齐、鲁、晋等诸国均有赏赐,而楚国则一无所有。
这使得楚人愤愤不平。这种建立在“亲亲”“尊尊”宗法等级基础上的主从关系,必然导致周楚间深刻、尖锐的矛盾,追使楚国必须坚持走“筚路蓝缕”、自力更生的道路,从而使国家日益强盛,以雪国耻。具有胆识和魄力的熊不仅不向周室进贡茅苞等页品,还不断扩张领土,以致同昭王集中全力打击楚国,据陕西扶风出土的青铜墙盘铭文记载:“弘鲁昭王,广答荆楚,唯狩南行”。可见周昭王曾经亲率军队南征楚国,其声势十分浩大。据《竹书纪年》等文献记载,周昭王攻楚,主要有三次:
公元前985年(熊黵(亶))六年、周昭王士六年),周昭王为了教训已经不再顺从自己的楚国,亲领大军首次讨伐楚国。周朝军队正准备越过被当时视为天重的汉水向荆楚腹地挺进时,在汉江边上遇见“大兕”,将士受惊,加之楚军顽强抵抗,失利而返。
公元前982年(熊黵(亶))九年、周昭王十九年),周昭王派祭公辛伯领兵伐楚,在渡汉水时,遭到楚军强有力的伏击,加之骤然间阴风狂起,天昏地暗,将士胆寒,周军大败。此即《竹书纪年》所载:“周昭王十九年,天大暄,雉免皆震,丧六师于汉。”
公元前977年(熊黵(亶))十四年、周昭王二十四年),周昭王仍不甘心前两次失败,重新调集军队,亲率军队又一次伐楚。周昭王大军南下,为汉水所阻,四处征调船只渡河,早有预谋和准备的楚国人假扮船夫,将大批用树胶粘接的船只献给周军。周军用征调而来的船只渡河,待船行进至河的中央,树胶溶解,船板分离,许多兵士掉入水中,北方人大都不识水性,不少人溺水而亡。
周昭王及祭公辛伯也坠入汉水淹死,周王朝军队惨败,几乎全军覆没。《史记》张守节《正义》引《帝王世纪》说:“昭王德衰,南征济于汉,船人恶之,以胶舟进。王御船至中流,胶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没入水中而崩”。这里说的“船人”,就是楚人假扮的船夫。此事被周人视为奇耻大辱,为了免遭他人耻笑,周人想尽一切办法隐瞒此事,记载周朝史事的史官更是讳莫如深。但司马迁在《史记·三代世表》中的一句话则道破了天机:“唱王瑕南巡不返。不赴,讳之。”而《帝王世纪》也明确地说:“周人讳之。”周昭王攻楚及其败亡,使得周王朝元气受损,楚国则日益发展强大,逐步走上了与周王室分庭抗礼的道路。
熊雕娶泰国女子为妃,生两子,即熊胜、熊扬。公元前958年熊黵(亶)去世后,其长子熊胜继位。
熊胜任楚国第四任君王。于公元前957年即位,公元前955年去世,在位3年。
熊胜即位后,一如既往地坚持先王“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带领国民大力发展生产,使民众生活水准得以改善,从而也不断地增强了国家实力。
公元前955年熊胜去世后,因其无子,由其弟熊扬继位。熊扬任楚国第五任君王。于公元前954年即位,公元前920年去世,在位35年。
熊扬即位后,一方面继续遵循前几代先王的路线和方针,带领子民大力发展农牧业生产,改善民生,聚集财力;一方面扩充兵力,增强实力,为扩大楚国地盘作准备。在熊扬的领导下,经过君臣和全国民众的奋发努力,楚国的财力和物力日渐增强,军队的兵力和战斗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周昭王子周穆王曾大举伐徐,有“楚子”从征。这次随周穆王出征,不仅使熊扬大开眼界,而且为儿子熊渠提供了鄂国的丰富矿产资源的信息。
熊绎之后,楚国经过5代君王,历时一百多年,继承先祖“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精神,光大发扬,奋力开拓,使国家逐渐强盛起来。随着楚国人口的增长、国力的增强,蛰伏在荆山之间的楚国人已开始锋芒初露了。楚人之所以能变弱小为强大、变落后为先进,创造出博大精深、风格独具的楚文化,“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精神无疑是重要因素之一。楚国的发展史,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部“筚路蓝缕”的创业史。楚人“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可以说是一座耸立在中华民族史上的象征着不畏艰辛、艰苦创业的不朽丰碑。
熊扬姿赵女为妃,生子熊染。公元前920年熊扬去世后,其子熊渠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