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面对波洛克时比较紧张”,李说:“我知道我爱上了他……我深信当我遇见波洛克时,我自己的工作就无足轻重了。他就是我最重要的事。”李带波洛克认识她所知道的所有的艺术家和批评家,竭力向他们推荐波洛克。
相识几个月后,李带波洛克见了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格林伯格后来成为波洛克最重要的捍卫者,并领导了他那个时代艺术批评的潮流,但在1941年时他仍是一个海关职员,只是偶尔写点评论文章。李向格林伯格介绍波洛克:“这是杰克逊·波洛克,”她宣称:“他将成为一个伟大的画家。”
“哦”,格林伯格自语式地回答:“人的将来可难以确定。”
对李·克拉斯纳来说,不停地向人推荐波洛克是她唯一的选择。
李1908年出生在布鲁克林,原名李娜·克拉斯纳,在家中排行第六,父母均为俄国犹太移民,她是全家迁至美国后生的第一个孩子。父亲是市场小贩,以卖蔬果鱼类为生。在布鲁克林入学后,她转到曼哈顿的尔文高中,那是城里唯一接受女生学习艺术的公立中学。
从1926年春到1928年春,李在库柏联盟的女子艺术学院念书。1928年时转学到纽约艺术学生联盟,因认为那里没有严谨的架构而容许较多想象发挥的教学不适合自己,于是她又转学到国家设计学院。在这里结识了同学伊格·潘林赫夫,此后几年里,李就和这位白俄年轻男子住在一起。
1937年,李开始向汉斯·霍夫曼学习绘画。她这段时间的作品,就像同辈纽约艺术家的作品一样——非常折中。在她的绘画中,可以看出塞尚、马蒂斯,还有非常时兴的超现实主义画家的影响,甚至有一些画里透露出社会写实主义的气质。
与波洛克不一样,对政治的热情几乎跟她对艺术的兴趣一样浓厚。她参与过无数次为艺术家公会请愿的示威活动,有时甚至被关进监狱,当她了解到潘林赫夫的天赋有限时,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逐渐淡化。1939年,两人和平、友善地分手了。
深信波洛克的天才远高于自己,李愿意为波洛克付出一切。
当展览在1942年2月结束时,波洛克把李和他们的作品从美术馆搬到了李那里。现在,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李那里度过。波洛克把《出生》挂在了一面大多是李的立体主义作品的墙上,并告诉她,他要把这幅画送给她。这是波洛克送给李的众多作品中的第一件。
当然,两个人在一起也有不一致的时候。有一天,波洛克在看李的画作时提了一些建议,他告诉李应该在画作上签名。李从来没有在画作上签过名,所以拒不接受,并且还以蒙德里安为例,告诉波洛克,蒙德里安不会在他的画上签名,因为那样会把他的画弄乱,会毁掉画中几何分割的纯粹性。
“你必须在你的画上签名,”波洛克坚持道。于是李开始嘲笑他,说他在画上签名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本顿在画上签名,而本顿在画上签名是因为老马斯特也在画上签名。在李取笑他时,波洛克突然站起来,拿起蘸有黑色颜料的画笔走到挂在墙上的一幅画前,在画的下边写上歪歪扭扭的大字“L·克拉斯纳”,然后又在下一张画上写上“李·克拉斯纳”,然后就这样写下去,直到房间里的每一件作品都被他签完。
李后来也开始在画上签名,为使签名好看,将其省略为“L·K”。
画家王衍成与您分享现代艺术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