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亲历对越还击:刹那间地动山摇,火光冲天,整个山洞在震

作者:孔甲丙

在寂静的黑夜中,星空犹如绘画般洒满整个天际,但这份宁静即将被战火无情打破。磨石沟的作战坑道里,刘智浚与他的战友们刚刚结束了短暂的休息,他们的神经绷紧到了极点。在这条战线上,每个士兵都知道,一场大规模的反击战即将展开,而他们将是这场战斗的直接参与者。

时间缓缓流逝到了凌晨6点钟,黑暗中的山岭仿佛巨兽一般沉睡,但这种平静被突如其来的雷鸣声猛然打破。从远处的炮兵阵地上传来的是连绵不绝的炮声,如同雷霆万钧,震撼着每一寸土地。洞外的土地开始颤抖,连带着坑道内的空气也震荡起来,士兵们的耳边充斥着刺耳的轰鸣声。刘智浚迅速披上战衣,戴上头盔,握紧手中的武器,他知道这是信号,一切都已经开始。

亲历对越还击:刹那间地动山摇,火光冲天,整个山洞在震

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初步行动

1979年初,随着中越两国边境冲突的日益加剧,双方的紧张局势迅速升温。在这种背景下,我军加强了对边境地区的军事侦察和战备。1月31日清晨,天色尚暗,我军11军99团的侦察排悄然接近了越南境内的老口边境检查站东侧150米处。这一地区地形复杂,给侦察排提供了良好的掩护和伏击位置。

侦察排事先通过数日的侦查,已掌握了敌军巡逻队伍的行动模式和时间。在行动当天,他们利用夜色和周围密集的丛林作为掩体,精心设置了伏击圈。当越南士兵巡逻队如期而至时,我军侦察排迅速且准确地发动了攻击。

亲历对越还击:刹那间地动山摇,火光冲天,整个山洞在震

首先,一阵密集的自动步枪射击突然打破了清晨的宁静,越南士兵被突如其来的火力打得措手不及。在初步射击后,侦察排利用地形优势,迅速调整位置,继续对敌人进行压制。整个伏击行动计划周密,执行迅速,显示了我军在战术层面的高度专业性和临战调度能力。

伏击中,两名越南士兵被当场击毙,另有一名士兵在混乱中被活捉。俘虏的敌军士兵随后被带至安全区域,以便进一步的审讯和情报收集。此次行动不仅成功消灭和俘获了敌军人员,还缴获了一些轻武器和装备,为我军提供了宝贵的战场信息。

亲历对越还击:刹那间地动山摇,火光冲天,整个山洞在震

完成伏击任务后,侦察排立即撤离现场,避免了敌军的增援部队可能发起的反击。撤退过程中,排长严格要求队员们保持沉默,以免引起敌方的注意。整个行动从开始到结束,持续时间不超过半小时,显示了我军行动的高效和精确。

回到基地后,此次行动的详细报告被迅速上报至上级指挥部。报告中详细记录了战斗的过程、敌我双方的伤亡情况以及战场上的具体情况。

亲历对越还击:刹那间地动山摇,火光冲天,整个山洞在震

精心筹备的战斗行动

在经过1月31日侦察排的成功伏击行动之后,我军继续加强边境地区的战斗准备。到了2月6日,我军11军31师侦察连和91团侦察排的精英人员集结,目标是在班盆河西南1公里的突出部进行一次精心策划的大规模捕俘战斗。此地地形开阔,有利于发动突击和实施战术部署,同时也为可能的撤退提供了便利。

行动前夕,侦察连和侦察排的成员进行了详尽的战前布置,包括地形勘探、敌情分析和战术讨论。每一名参战人员都清楚自己的任务和预期的行动路线,以确保在实际作战中能迅速有效地执行命令。

亲历对越还击:刹那间地动山摇,火光冲天,整个山洞在震

在2月6日清晨,随着天色微明,侦察连和侦察排的精英们已在预定位置就位。他们利用夜色和周围的自然掩体潜伏起来,等待敌军进入伏击区。不久,越南军的一个小队在巡逻路径上出现,他们毫无察觉地走进了我方的伏击圈。

随着一声低沉的哨音,我军战士迅速行动起来。首波射击精准有效,立即打乱了越南军的行列。越南士兵试图组织反击,但在我军密集的火力和充分准备的战术面前显得极为被动。战斗持续了约一个小时,我军展示了出色的火控和机动能力。

亲历对越还击:刹那间地动山摇,火光冲天,整个山洞在震

在激烈的交火中,我军利用高机动性和火力优势,成功地将敌军分割并逐一清除。在战斗最为激烈的阶段,一名越南军中尉企图组织部队进行有效的反击,但最终在试图翻越一处小坡时被我军狙击手精准射杀。此外,还有其他20名越南士兵在战斗中被击毙。

在战斗接近尾声时,我军成功俘获了一名试图隐藏的越南士兵。此人后被带回我军控制区,用于搜集更多的情报。战后,场地上留下了明显的战斗痕迹,包括散落的装备、弹壳和简易的掩体遗迹。

亲历对越还击:刹那间地动山摇,火光冲天,整个山洞在震

战斗结束后,侦察连和侦察排的成员迅速撤离战场,返回安全区域。他们对战场进行了快速但彻底的清理,以确保不留下任何可能为敌方所利用的情报或物资。此次战斗的成功,不仅体现了我军在战术执行上的高效和精确,也极大提升了整个部队的士气和自信。

通过这两次精心策划和勇敢执行的战斗,刘智浚及其所在的军直属队深刻感受到了战斗的艰苦和胜利的喜悦。

亲历对越还击:刹那间地动山摇,火光冲天,整个山洞在震

前线指挥所的建立与运作

在2月中旬,随着战事的不断升级,我军领导层决定成立一个前进指挥所(前指),以便更加高效地指挥即将到来的更大规模战斗。这一决策是基于前线需要更快速的决策反应和指挥调度。刘智浚作为优秀的军事人员,被选派成为前指的成员之一,这标志着他的职责和作用在军中被高度认可。

前指的地点被设在距离前线相对安全,但又能快速接入战区的位置。在选择成员时,指挥部特意从各个部门挑选了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人员,确保每一位成员都能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做出准确判断和指挥决策。刘智浚和其他成员在被通知后,立即开始了对即将担任的职责的准备和对前进指挥所设施的熟悉。

亲历对越还击:刹那间地动山摇,火光冲天,整个山洞在震

一到前指,他们首先对现有的通讯设备进行了检查和升级,确保在战时通讯的畅通无阻。此外,前指还配备了最新的地图和卫星图片,以便实时更新战场动态。前指的设置允许指挥官和战术团队能够根据实时信息快速调整战术和策略。

前指的成立大大提高了作战指挥的效率和灵活性。通过前线的直接指挥,可以更快地对敌人的变化作出反应,有效地调配兵力和资源,确保战斗力的最大化。前指的操作也使得后方基地能够更专注于物资供应和后勤保障,形成了前后方协同作战的强大格局。

亲历对越还击:刹那间地动山摇,火光冲天,整个山洞在震

坑道内的生活与战斗准备

到了2月12日,随着战事的进一步升级,刘智浚及前指的所有作战人员根据命令,进入了位于磨石沟的作战坑道。这个坑道建于援越抗美时期,其结构虽然简陋,但足以抵御外部的轰炸和炮击,为士兵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避难所。

坑道内部由粗糙的岩石构成,内部空间狭窄且潮湿,照明条件十分有限。坑道的入口被迷彩网和自然植被掩盖,从外部几乎无法观察到其存在。进入坑道的士兵们需要通过一系列蜿蜒曲折的通道,这些通道在紧急情况下也可以作为快速撤退的路径。

亲历对越还击:刹那间地动山摇,火光冲天,整个山洞在震

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坑道内部却严密有序。士兵们在有限的空间里设立了临时的睡眠区、武器存储区和一个小型的医疗站。为了维持士兵的体力和士气,前指还特别配置了一些基本的生活供应,包括干粮、水和必要的医疗物资。

在坑道内,刘智浚和其他前指成员进行了最后的战前准备。这包括对所有人员进行最后的武装检查,确保每位士兵的装备都处于最佳状态。同时,通讯设备被设置和测试,以保证与外界及时的信息交流。

亲历对越还击:刹那间地动山摇,火光冲天,整个山洞在震

战争正式爆发

在2月17日凌晨6点,磨石沟的作战坑道仍被夜色笼罩,天空中的星星点点还未完全退去。周围的山峦在夜幕中显得格外沉静,但这种宁静很快被剧烈的变化打破。突然间,一阵雷鸣般的轰隆声打破了寂静,声音从远处滚滚传来,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这声巨响源自我军31师的炮兵阵地,炮声如同春雷唤醒大地,预示着战事的全面爆发。洞外的土地似乎都在颤抖,连带着坑道内的空气也震荡起来。周围的山体由于炮击的影响,仿佛也在颤动,山岩轻微的掉落声在坑道内回响。

亲历对越还击:刹那间地动山摇,火光冲天,整个山洞在震

在坑道内的士兵们听到外面的动静后,一个个迅速起身,准备行动。一个经验丰富的战士轻声地告诉周围的同志,“开始了,还击开始了。” 这句话在坑道内迅速传开,每个人都明白这是对敌发动全面反击的信号。

刘智浚和其他前指成员也被这突如其来的炮火声惊动。他们迅速穿上战斗装备,戴好头盔,检查武器,准备出洞观察和参与战斗。刘智浚率先冲出坑道,来到距离坑道不远的一处稍高地带,从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前方的炮兵阵地。

亲历对越还击:刹那间地动山摇,火光冲天,整个山洞在震

望向31师的炮阵地,只见火光连绵,夜空被不断闪烁的火光照亮,每一轮炮弹发射的光芒都如同火龙般猛烈。大炮一轮接一轮地发射,炮管中喷薄而出的火舌照亮了发射点周围的环境,震耳欲聋的炮声和炮弹穿空的啸声构成了战争的交响乐。

在这场激烈的炮击中,炮兵们的操作有条不紊。装填、瞄准、射击的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照战前的训练进行。每发炮弹的轨迹都被精心计算,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打击敌方阵地,为接下来的地面进攻清除障碍。

亲历对越还击:刹那间地动山摇,火光冲天,整个山洞在震

随着炮击的持续,前线上的火力逐渐形成了压倒性优势。炮火不仅破坏了敌军的防御设施,也有效地压制了敌军的反击能力。在这样的掩护下,步兵部队开始按计划向前推进,采取分散快速的战术行动,逐步占领先前由敌军控制的要点。整个炮击行动标志着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全面开启。

《与祖国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