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走入“旷野”的年轻人

作者:农村青年杂志
走入“旷野”的年轻人

农村青年

微信公众号

走入“旷野”的年轻人

原载于《农村青年》杂志2024年第4期

走入“旷野”的年轻人

文 / 胡晓荣 整理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批批优秀青年大学生返乡回村,用知识和汗水编织创业梦想,为助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广袤的田野,蕴藏着无限机遇。这里有乡土情怀,同样有创新梦想,能为青年提供人生出彩的舞台,年轻人的热情也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凭着一股拼劲,这些年轻人返乡创业、不负青春,扎根田野、回报乡村,成为“新农人”。他们也带动越来越多善学习、肯钻研的年轻人返乡,不断投身到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

巧手编织美好生活

她在外事业有成,为支持家乡发展,毅然返乡创业;她诚信经营,维护工人利益,不仅赢得了市场,也赢得了口碑;她勇于开拓创新,让农村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她就是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巾帼英杰陈高亚。“家乡劳动力资源丰富,父老乡亲淳朴善良,营商环境越来越好……”谈及返乡创业的感受,陈高亚说。

2016 年,经过认真考虑,在外打拼多年的陈高亚决定返乡创业。她在商水县巴村镇创办冰冰毛纺厂,带动周边 40 多名留守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为当地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走入“旷野”的年轻人

陈高亚 ( 左一 ) 和工友一起在加工车间

那年,陈高亚才 28 岁。“一方面是出于对家乡的感情,在外工作,我特别思念家乡和亲人;另一方面,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我看到了商机。”问及返乡创业的原因,陈高亚说。

通过调研,陈高亚发现家乡很多妇女为了陪伴孩子,不再外出打工,加上农业生产机械化率大幅度提高,干农活已不需要耗费太多人力,除了农忙时节,这些妇女有大把的空闲时间。因此,她决定引进特色产业,帮助家乡的留守妇女再就业,同时也实现自己的创业梦。

商水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较低,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方面具有优势。陈高亚的毛纺厂建成后,与江浙沪一带的大厂家合作,诚信经营,效益较好,吸引附近乡镇不少留守妇女前来打工,用巧手编织美好未来。“我们和江浙沪一带的厂家合作,工价比较高,熟练工一个月可以拿到 7000 元至 8000 元的工资。”陈高亚说。

在陈高亚的毛纺厂,一名妇女笑着说:“在这儿打工不仅能赚到钱,最重要的是能够照顾孩子,还能管护农田,真是一举三得。”

“疫情那几年很困难,但我还是坚持了下来。毛纺厂虽然不大,但能为几十个姐妹提供岗位,帮助她们就业增收。创业最怕资金不足,有一段时间应收款项没有如期收回,我压力很大,也不敢告诉家人,只能自己默默承受。”谈到创业的艰难,陈高亚的眼睛湿润了。

虽然当时困难重重,但陈高亚从不拖欠工人工资,每月都如期足额发放,在当地口碑很好。“在这里工作,工资都是月月发,从未拖欠过。”一名妇女说。

如 今, 冰 冰 毛 纺 厂 采 取“1+N”模式经营。“1”是指一个加工车间,冰冰毛纺厂在巴村镇主街道建设了一个近 200 平方米的加工车间,家离得近且时间充裕的留守妇女可以到这个加工车间上班,厂里免费管一顿午饭;“N”是指多个加工点,有的留守妇女因为要照顾孩子不方便到车间上班,该厂便把机器装到其家中,让她们足不出户也能挣到钱。

“近年来,商水的营商环境越来越好,县工商联等单位主动上门服务,让我扎根家乡的信心更加坚定。我将扩大生产规模,让更多的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助力乡村振兴。” 问及今后的打算,陈高亚说。

“陈高亚非常热爱家乡,多次捐款捐物支持家乡发展。希望越来越多有爱心有担当、敢想敢干的年轻人返乡创业,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让家乡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巴村镇一名干部说。

退伍研究生与他的“移动果蔬”

初春时节,走进山西运城夏县南大里乡小王村的果蔬大棚,马浩然正在大棚里忙碌着。

马浩然,夏县瑶峰镇人,山西农业大学在读研究生,第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省级金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铜奖获得者。他在家乡积极推广“移动果蔬”种植技术,发展特色农产品,取得显著成效,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

2015 年,马浩然开启大学生涯,但参军报国是马浩然始终不变的梦想。为此,他办理保留学籍后,报名参军,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战士,其间获得“四有”优秀士兵嘉奖。

走入“旷野”的年轻人

马浩然

部队生活让马浩然褪去稚嫩与青涩,烙上了吃苦耐劳、甘于奉献、拼搏奋斗的军旅印记,这也成为影响他一生的宝贵财富。两年军旅时光虽然不长,却极大地提高了他的个人意志力,团队协作的集体意识也得到增强,培养出高度的自觉性、纪律性,这为他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7 年,马浩然退伍返校后,在兼顾学业的同时尝试了许多工作,寻找自己热爱的发展方向。2018 年,他参加素质拓展体验师培训并获得证书,在校外兼职团建等相关工作,连续两年参加了新生的军训工作。

2020 年初,马浩然在主动参与社区疫情防控过程中,了解到夏县的蔬菜供应着北京、运城、太原等地。这让他意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于是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组建了蔬菜种植技术指导团队。

学院为支持帮助马浩然,专门在南大里乡小王村成立“移动果蔬产业园”,派驻四名研究生辅助园区生产。一方面,马浩然的导师定期到园区同学生、农户和工作人员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另一方面,学院联系其他专业的老师为园区建设提供帮助,这些都对园区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1 年,马浩然通过退役士兵专项计划考取了山西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学校给了他更大的舞台。其间,马浩然边搞科研边创业,学校在资金上帮扶的同时,还提供专业的创业指导,同学的实践分享也让马浩然少走了很多弯路。三年的摸爬滚打,让他积累了许多创业的知识和经验。

“创业不容易,选对赛道很重要!”马浩然感慨道。在学术交流时,他发现移动果蔬这一领域在山西机遇较多,但也因为涉足的人少,相关研究也比较缺乏。经过两年时间,他和团队克服了果树矮化盆栽技术、智能温室控制与决策技术、果蔬无土栽培技术等难题,终于将移动果蔬盆栽生产了出来,却在市场化的初期遭遇困难。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随着相关概念的普及,各种研学教育政策的落地,移动果蔬逐渐走红,让人们能看着生长,放心食用。

马浩然打破传统农业种植模式,改进作物栽培方式,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管理,积极摸索果蔬产品种植新路子。他一头扎进产业园,亲自测量大棚的温度和湿度,用心观察病虫害状况;在田间地头为农民讲解相关知识,现场开展技术指导;推出移动果蔬特色农产品,研发盆栽矮化樱桃、盆栽苹果等各种盆栽果蔬 30 余种,让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同时,依托山西农大创建“山西夏县智慧果蔬科技小院”, 积极参与美丽乡村、乡村 e 镇建设,打通果蔬销售渠道,将家乡的果蔬销往各地,累计销售额2000 余万元,带动周边农户 300余人就业创收走上致富路。

谈到未来的打算,马浩然信心满满。他表示,自己将继续刻苦钻研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我,扎实推广技术,精准服务农民,满足农业新产品规模化种植的需求,更多地回馈家乡,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电脑送货员变身乡村旅游公司总经理

“这几年,来我们石头部落游玩的客人越来越多,2024 年春节期间更是人山人海,我这个小店的生意就像沸腾的火锅一样红火得很呢!”在江西省上饶德兴市龙头山乡隐居石头部落景区开办小卖部的王根锁满脸喜悦地说。

说起王根锁的小店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就不得不提到归乡情切的王湧强。

36 岁的王湧强,16 岁那年只身跑到广州闯荡,在一家电脑公司当送货员,他边送货边学习电脑、打印机维修等技术。两年后,王湧强在广州注册公司,专门从事电脑维修等业务,从一名打工仔成为一名“小老板”。由于他吃苦耐劳加之有善于经营的头脑,业务越做越大。到 2012年,王湧强每年的纯收入达到 200 万元以上。

走入“旷野”的年轻人

王湧强(左二)带队上门做征地拆迁户的思想工作

龙头山乡旅游资源丰富,随着合福高铁的开通,也给龙头山乡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该乡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提出打造“高铁旅游小镇”的发展思路。

2016 年,龙头山乡党委政府领导在广州招商引资期间,专门找到王湧强,希望他回乡创业,携手乡里打造“高铁旅游小镇”助力乡村振兴。当时的王湧强觉得自己的业务在广州已经有了一定的市场,站稳了脚跟,且对旅游行业是门外汉,所以起初并不太想冒这个险。

龙头山乡陈坊村的山山水水养育了王湧强的祖祖辈辈,饮水不忘思源。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王湧强不顾亲朋好友的反对,毅然投入到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去。

2017 年,王湧强将他在广州的公司交给姐夫打理,自己则回到陈坊村,投资 200 多万元,将 4 栋民房改造成民宿农庄。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家乡顺利地淘到发展旅游产业的“第一桶金”。

2018 年,王湧强再投入 300多万元,成立江西宗盛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流转 50 多亩荒洲地用来发展民宿农庄、亲子乐园、舞台表演等文旅项目。而这些荒洲地的流转也使当地村民直接增收 2 万多元。与此同时,他又用流转过来的荒洲地种植了 10 多亩的黑木耳,吸引当时的 58 户贫困户入股。一年下来,带动每户脱贫户分红 1000多元。

王湧强在壮大民宿产业的同时,也积极引导其他村民利用自身优势走产业兴农之路。在他的影响下,村民徐幼英、罗美风等农户先后创办了农家乐,每户每年可增收 5万元以上;王焰林、王显华等利用养蜂技术扩大养蜂产业,如今每年收入也在 5 万元以上。

龙头山乡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隐居石头部落景区项目。2019 年走马上任陈坊村党支部书记的王湧强,为力争该项目早日建成投入使用,在项目征地拆迁过程中,每天起早贪黑,带着村两委班子走村串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如今,景区一期投入使用后,就安置了当地几十名村民长期务工和数百人次的季节性务工,让旅游“发展红利”变为“百姓福利”。

“你在广州每年都有一两百万元的收入,而且赚得轻轻松松,何必要回家乡当个村干部?”当亲朋好友问王湧强为什么放弃那么好的生意回乡创业时,王湧强笑笑说道:“我是一名党员,在家乡需要我的时候,我应该及时站出来,为家乡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王湧强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几年来,他积极争资跑项,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先后修建了 4 座桥,并修筑河堤、清理河道,使村集体经济增收 30 多万元。

王湧强介绍:在 2024 年初,他便争取到 1000 多万元的项目资金,“相信在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下,陈坊村的明天会越来越美好”。

走入“旷野”的年轻人

农村青年杂志

来源:《农村青年》杂志2024年第4期

终审:蔺玉红审校:杨 茗 刘朱婴编辑:胡晓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