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访谈:金波、白冰、杜传坤、赵霞——作为“大文学”的幼儿文学 | 中国童年专刊

作者:文学报
访谈:金波、白冰、杜传坤、赵霞——作为“大文学”的幼儿文学 | 中国童年专刊

中国童年专刊

New discovery

New developmentl

儿童文学新变化

访谈:金波、白冰、杜传坤、赵霞——作为“大文学”的幼儿文学 | 中国童年专刊

如果将儿童文学喻为春意盎然的花园,那么面向低幼孩童的幼儿文学必定是其中最早盛开的那批花朵。随着写作、出版理念的更新,我们对幼儿文学的理解,及其作为阅读“前缀阶段”的重要性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学界探讨。

幼儿文学近年来有何新发展趋向?

为什么提及这一类别,想到的往往是图画书?

成人文学作家为何较少涉足幼儿文学创作?

“为心里的孩子而写”,是否在此依然成立?

影像时代,怎样呼唤回归纸本阅读?

面对实用性和“幼小衔接”,幼儿文学何为?

……

本期中国童年专刊中,我们约请了四位长期耕耘于幼儿文学领域的作家、出版人、评论家,共同探讨当下幼儿文学发展中的多个议题。

访谈:金波、白冰、杜传坤、赵霞——作为“大文学”的幼儿文学 | 中国童年专刊

作为“大文学”的幼儿文学

访谈:金波、白冰、杜传坤、赵霞——作为“大文学”的幼儿文学 | 中国童年专刊
访谈:金波、白冰、杜传坤、赵霞——作为“大文学”的幼儿文学 | 中国童年专刊
访谈:金波、白冰、杜传坤、赵霞——作为“大文学”的幼儿文学 | 中国童年专刊
访谈:金波、白冰、杜传坤、赵霞——作为“大文学”的幼儿文学 | 中国童年专刊

采访对象

金 波(知名儿童文学作家)

白 冰(儿童文学作家、接力出版社总编辑)

杜传坤(儿童文学评论家、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赵 霞(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

采访者

本报记者 张滢莹

“细分化”和不断拓展的幼儿文学创作出版

Q

近年来幼儿文学的创作出版有些怎样的新变化?

白冰:首先整体而言,原创幼儿文学的发展越来越好。在门类上,儿歌、儿童故事、低幼童话、图画书等等各个品类的图书都在持续发力。这几年中国原创幼儿文学发展最快的是低幼童话和图画书。有些人认为出生率下降会影响到幼儿文学的出版,现在看来影响不是很大,幼儿文学整体的出版品种和销量,与往年相比并没有出现很大的波动。

另一个变化是,从幼儿文学作品的创作出版来看,细分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原来面向0-6岁的出版物都叫幼儿文学,现在则细分0-3岁为婴儿文学,4-6岁为幼儿文学,创作者也有意识地为0-3岁的孩子创作。这些婴儿图画书语言清浅、有韵律、画面好看易辨别易记识,很适合亲子共读。这样的细分,也为幼儿文学带来了更多读者。

此外,从事幼儿文学创作的作家、新秀越来越多,在海内外影响力越来越大。原来写儿童文学的一些作家加入了幼儿文学创作,比如薛卫民就为低幼孩子创作了《二十四节气儿歌》。接力杯金波幼儿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中已有20种作品输出到19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都有影响,比如韩煦的《章鱼先生卖雨伞》韩语版已经售出23000多册,成为韩语畅销书。

访谈:金波、白冰、杜传坤、赵霞——作为“大文学”的幼儿文学 | 中国童年专刊

《章鱼先生卖雨伞》内页

从输出情况来看,较高年龄段的儿童文学或许会存在文化、生活背景以及翻译理解上的差异,幼儿文学的输出则因为“童心无国界”,在童心童趣上更有共通性,在海外接受度会更高一些。整体而言,中国幼儿文学的输出品种越来越多,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杜传坤:近年来,幼儿文学的创作与出版有了更为自觉的发展。一是不断突破“教化”观念的束缚。张扬童年游戏精神、体现对童年的爱与尊重,对于幼儿真善美的启蒙寓于文学化的表达之中。二是主题与题材的扩展。哲学启蒙、生命教育、战争与死亡、生态关怀等议题,以多种艺术形式与叙事手法进入幼儿文学的版图,命题宏大、意蕴丰厚、视野开阔,呈现出“大文学”之气象。三是图画书成为幼儿文学的新宠,或曰幼儿文学的“图画书化”。图文结合或者完全凭借图画进行叙事的图画书,掀起创作出版新热潮,也成为幼儿阅读的普遍形式。

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很多。首先,这是儿童文学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持续发展的结果。幼儿文学作为儿童文学内部逐渐分化的结果,既与儿童文学保持某种“共性”,而其“异质性”也得到了认同。诚如金波先生所言:“在我看来,文学进步的标志之一是儿童文学的繁荣,儿童文学进步的标志之一是幼儿文学的繁荣。这是已经被世界上诸多国家的事实所证明了的。”儿童文学的繁荣推动了幼儿文学艺术的日渐成熟。其次,得益于幼儿文学学科的逐步形成。幼儿文学的理论建构、文学史梳理、作家作品批评以及幼儿文学奖项设立、阅读推广活动等凝成的合力,与创作出版之间形成了良好互动。再者,学前教育领域对于早期阅读的重视,让幼儿文学尤其是图画书成为必备内容。早期阅读被视为终身学习的基础,对未来阅读能力与学业成就具有预测作用,而且具备幼童所需要的情感价值等。

赵霞:近年幼儿文学的创作和出版有两个较为醒目的趋向:一是幼儿图画书的创作拓展和艺术探索日益引人注目;二是各类幼儿文学读物除了内容上的丰富和多元,插图、装帧等也趋于愈加精美。这是当代幼儿文学走向新的成熟发展阶段的典型体现,其背后的主要原因,一是原创图画书在近年的爆发式发展,带动了作为图画书主要构成部分的幼儿图画书的发展。二是人们对幼儿读物认知的不断拓展,以及对幼儿阅读生活的普遍重视,推动了幼儿读物创作与出版质量的持续提升。近年来,幼儿阅读在幼儿家庭和幼儿园生活中日益受到关注,家庭、学校、社区等在这方面的投入意愿、资本等均显著增强,与此直接相关的幼儿文学读物也在经历新一阶段的发展跃进。

访谈:金波、白冰、杜传坤、赵霞——作为“大文学”的幼儿文学 | 中国童年专刊

Q

有人曾提及,中国幼儿文学正在做高向低的攀登,年龄层越低越难写,这种难点具体在于?

金波:幼儿文学是启蒙的文学,严格地受到幼儿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审美特征的制约。创作幼儿文学只有开始写作以后才能真实地感受到它的难处。一篇短短的幼儿故事或幼儿诗歌,却需要大量的技巧。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甚至可以说,幼儿文学是儿童文学中的文学。年纪越小,讲究越多。幼儿文学最讲究情趣。幼儿的情趣是多方面的,是细微的,它的取材,它的叙述方式,它对幼儿在听觉上、视觉上的感知,都需要相应的条件。所以幼儿文学的便于听(音乐性)便于看(画面感)都应在语言上给予表现。看似很简单的一个故事,一首童谣,幼儿读(听)起来那么痴迷,这中间一定有它的道理。这道理一定要加以深入分析研究,不下这个功夫很难创作幼儿园文学。所以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表示:我要试着给孩子们写点东西。我死而无悔。

幼儿文学是大文学,写得浅些,并不容易。

图画书热潮所带来的“冷思考”

Q

谈幼儿文学时,我们惯常想到的是图画书,市场上最多见的也是图画书。这一门类的强势,是否会对其他幼儿文学种类造成了一定压制?

金波:图画书是幼儿阅读过程中某个阶段的重点读物,但不能替代其他类别的书。图画书不能代替其他品种的书。图画书是直观的,以色彩吸引小读者。它可以让幼儿享受发现的快乐。色彩是最具大众化的审美方式。但随着幼儿渐渐长大,阅读的图书品种也要日渐丰富。文字书之所以不能被图画书所代替,是因为文字语言的阅读是想象的艺术。语言文字在想象中培养我们再创造的能力。从小培养孩子的语感能力非常重要。这一能力可以让孩子学会主动地去表达,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阅读应该遵循图画书-桥梁书-文字书的顺序。因此,幼儿的阅读要全方位地发展。到了自主阅读的年龄如果还是偏重于图画书的阅读,会影响幼儿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这里我还要补充说明,图画书并不等于就是幼儿读物,图画书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它是多种多样的,也有适合成年人阅读的图画书。

白冰:不尽然。读图时代的到来,确实让图画书遇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使其在幼儿文学中脱颖而出。我们从世纪之交开始打造狭义上的图画书,这20多年图画书进步比较快,家长需求比较大,但实际上幼儿童话、幼儿故事、幼儿散文的创作出版都是新作不断,新人辈出。比如广东作家木也的幼儿散文就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反响。

据我所知,几家出版社最近要出一批幼儿散文集,优秀的幼儿散文适合家长和孩子亲子阅读,还可以帮助孩子体验母语的韵律美、节奏美,让孩子在诵读中提高语言使用能力。

杜传坤:如果一说起幼儿文学就会想到图画书,市场上的低幼童书也以图画书为主,说明从观念认知到创作出版,图画书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幼儿文学的“代名词”。这无疑是对幼儿文学的窄化。幼儿文学既包含图文并茂的图画书,也包含没有图画的纯文字作品,如果一支独大,势必会破坏幼儿文学的生态,导致幼儿阅读的片面化。

若要改变这一状况,首先,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幼儿文学、图画书与幼儿阅读之间的关系。图画书因其图画直观、文字相对较少,被认为与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相契合,是亲子共读的主体内容,也是幼儿园的重要课程资源。然而,即使图画书已将“看图画、听文字”的视听集于一身,也仍然无法取代纯文字的听赏。因为耳朵的倾听不但更能迫近语言的本质,从中获得愉悦的语言体验,发展语言能力,而且纯文字的听赏是一种时间性的、线性连贯的阅读,它与视听结合中的“听”不尽相同。后者由于“视觉”的融入,需要兼顾图画的空间性阅读,二者在注意力维持、唤起想象的方式、逻辑思维的培养等方面有所不同,不可互相替代。同时,纯文字的听赏还意味着,孩子看不懂的,未必听不懂,这有助于让孩子们得到一份更为丰富、更有挑战性的书单,避免与国内外很多优秀、经典的纯文字幼儿文学失之交臂。

其次,幼儿文学自身也要提升“全品类”创作质量,尤其是纯文字作品的艺术品质。作家应充分认识和敬畏幼儿文学这一“受限”的文学类型创作的难度,因为幼儿的知识经验、语言、理解力、独特的情感精神特点等,都决定了作家对内容形式的选择不能肆意放飞自我,同时个体幼年的记忆也基本消逝,无法提供更多幼童期的经验参照,这或许也是导致少有成人文学作家涉足幼儿文学创作的原因之一。精心打造“极清浅而又极深刻”的“浅语的艺术”,凭借文本自身的艺术魅力吸引小读者,同时借助“金波幼儿文学奖”、中国原创幼儿文学理论研讨会等平台,提升幼儿文学的关注度,加强理论、创作、出版的良性互动,都是扭转幼儿文学“图画书化”这一生态失衡状况的可能方式。

访谈:金波、白冰、杜传坤、赵霞——作为“大文学”的幼儿文学 | 中国童年专刊

赵霞:我不这么认为。幼儿文学读物中,占比最大的原本就是图画书。图像阅读是幼儿阅读的起点,而且贯穿整个幼儿期,从广义的图画书概念来看,几乎所有幼儿读物都不可避免地要运用图画书的形式。同时,图画书与儿歌、幼儿诗、幼儿童话、幼儿生活故事等门类并不矛盾,任何一种幼儿文学的体裁,都可用(也常常用)图画书的形式来呈现。这不是压制,而是反映了对幼儿特殊的阅读趣味、方式等的积极回应。图画书与幼儿文学的各种传统体裁,完全可以同生共荣,彼此成全。

在幼儿图画书中,有一类典型地体现了现代图画书艺术特性的作品,也就是文字与图画在密切、有机、巧妙的配合中共同讲述一个故事的幼儿图画书。这类图画书最典型地呈现、证明了图画书艺术的独特性,其价值无可替代。在当前的原创幼儿图画书中,这类作品的比例其实并不算高。我也同时认为,近年这类图画书的原创艺术探索,极大地拓展了人们对幼儿文学艺术表达能力、品质等的理解和期望。

当代幼儿图画书的发展可能带来了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即幼儿文学传统的体裁分类其实并不能简单地覆盖幼儿图画书。目前的幼儿文学理论著作往往将图画书与儿歌、幼儿诗、幼儿童话、幼儿散文、幼儿生活故事等并列。我在《幼年的诗学——幼儿文学的艺术世界》一书中也沿用了这一分类。然而,即使把幼儿图画书的范围限定在故事类作品,它与幼儿童话、幼儿散文、幼儿生活故事之间还是紧密交织的。严格说来,幼儿图画书不是一个与幼儿文学的其他传统体裁完全并列的样式。如何理解它作为一种当代幼儿文学典型样式的身份、性质等,召唤着更多理论的辨析和探究。

优秀的幼儿文学也写给“心里的孩子”

Q

当下成人作家创作儿童文学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推出了许多优秀作品,但幼儿文学却少有成人文学作家涉足,您认为其中原因在于?

金波:我们常常引用别林斯基的论述:儿童文学作家是生就的,不是造就的。亲近孩子,可能是一种天性,但是用艺术创作的方法亲近孩子,感染孩子,还需要更多的天赋的童心的修养。幼儿的表达方式,审美趣味都是独特的,有别于童年的其他年龄段。成人文学作家较少涉足幼儿文学创作,首先是因为对幼儿的成长规律和独特的审美兴趣关注不够,缺乏幼儿文学的创作技巧,也缺乏和幼儿交往中积累的经验和敏感的捕捉热点。幼儿是一个独特的成长群体,对这个群体的认识和艺术表现需要更多的心理准备。

赵霞:儿童文学依读者年龄层次的不同,其内部的分层也较为复杂。一般说来,儿童读者的年龄段越高,儿童文学与一般文学的相近度也越高。比如儿童文学中的青少年文学,与成人文学在很多方面其实相差无几。反之,儿童读者的年龄段越低,比如幼儿文学,乃至婴儿文学,其体式、题材、语言等方面的独特性越是突出。对成人文学作家来说,要涉足幼儿文学的创作,需要调整和改变的方面太多了,写作的跨度和难度都很大。目前也有成人文学作家的儿童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可供幼儿阅读的图画书的现象。我相信,随着儿童文学跨界创作的拓展,幼儿文学也将引发一些成人文学作家主动的写作兴趣。

Q

有不少作家在写儿童文学时,会提及其实不是为孩子而写,是为自己而写,或者说为自己心里的孩子而写,这一点对幼儿文学同样成立吗?

赵霞:由于成人作家与幼儿读者之间在观念、感觉、意识、文化等方面鸿沟巨大,相应地,在幼儿文学领域,幼儿读者意识显得格外重要。如果一种幼儿文学的创作只以自我表达为初衷,而不充分考虑幼儿读者的接受特点,对年龄稍长的儿童读者也许不构成太大的接受障碍,但对幼儿阅读来说可能完全行不通。在我看来,好的幼儿文学作品既是为幼儿读者而写,同时也是为自己心里的孩子而写。一个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家身上往往带着些天生的、与幼年时代相亲近的才华和气质,他(她)为幼儿写作的同时,也在真诚、深入地理解和讲述自己心里的那个孩子。如果没有这个“心里的孩子”,我非常怀疑一位作家能否写出真正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

金波:任何的文学创作都需要带着满腔的热忱去动情地书写。我想起西班牙作家希梅内斯在他的《小银和我》的序里说,“我从没写过,也不会去写给孩子们读的书”,但这本书被所有西班牙语系的国家选作中小学的课本。这就证明了在写儿童文学时,心里有孩子、心里有童年的自己很重要。这样的作品可能是老少咸宜的。“为自己而写”,或者“为自己心里的孩子而写”,同样也可以成为供幼儿阅读的文学。当然,作为给幼儿读的文学,文字要浅显,有情趣,读起来朗朗上口。还有,就是能留在他们的记忆里,伴随着他们一起成长,渐渐地加深理解。幼儿文学也可以常读常新。我想,讨论这个问题正好证明了创作儿童文学(包括幼儿文学)有广阔的空间和多样的艺术风格。

访谈:金波、白冰、杜传坤、赵霞——作为“大文学”的幼儿文学 | 中国童年专刊

《小银和我》插画

影像时代,要帮助孩子从被动接受回到主动思考

Q

对于当下城市孩子来说,可接触的媒介和信源越来越丰富,幼儿文学在其中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在哪里?

金波:城市的孩子有更多的机会享用丰富的媒介和信源。幼儿运用和掌握这些技巧,似乎都很有天赋。他们用得早,学得快。但是,可以这样说,所有的科学技术带来的便利和愉悦,都不能代替阅读。甚至游戏也不能代替阅读。阅读幼儿文学的方法主要是亲子共读。缺乏亲子共读是不完整的阅读。在幼儿阶段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亲情的渗透。带着亲情参与的活动,并带来感受内心的愉悦,是在培养想象力,是在情感上的一种满足,所以幼儿文学是幼儿感情的营养品。从小有了感受文学的敏感能力,这是幼儿内心的阳光。

白冰:不管孩子面对的信息通道有多少,平台有多少,幼儿文学独特的情感之美、细节之美、意象之美和语言之美,是其他任何电子游戏、网络平台信息所替代不了的。当我们阅读幼儿文学时,给孩子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孩子能够想象、创造,甚至将语言和图片连缀,从而形成自己对作品的独特理解,幼儿文学的阅读是创造性的想象性的主动型思维。与此同时,动画、视频等观看行为则是一种被动型的思维,孩子能够跟着故事跑、跟着形象跑,但没有给你留任何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最关键的是,幼儿文学的语言是非常独特的,是带着露珠一样原生态的、充满色彩和声音的优美的语言,这些充满色彩的语言、声音在脑海中的展开,对孩子的语言启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不要担心信息海洋的席卷,幼儿文学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是其他东西取代不了的。

赵霞:我们应该充分看见当代儿童讯息生活的巨大拓展,看见他们对新兴媒介的兴趣与热情,但也正因如此,文学阅读的价值更加无可替代。迄今为止,对于孩子通过阅读究竟能够得到什么,我们所知的还太少。历史上有过不少阅读治疗的知名案例,这些案例或许无法用科学解释清楚,但的确向人们提出了启示:阅读活动似乎与人类智能的许多方面有着深切的关联。我们在《阅读是最美的礼物——0-6岁亲子阅读指南》一书谈到了这些例子,并提出,“阅读是一项触发、激励和促进多元智能的活动,早期阅读尤其如此”,“某种程度上,它是孩子塑造和创造自我的一种方式”。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为幼儿期的阅读提供了重要而优质的素材,它带给孩子文学体验和想象的审美愉悦,它培育一种有耐性、有深度、有稳定性的思维和情感方式,它也能在文学的潜移默化中,教引孩子寻找、确认自我在世界、时空、生活中的恰当位置。

Q

也有学者提出,如果想要成为出色的文学样式,幼儿文学的创作首先要从生活的实用主义约束中走出来,走向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故事。

金波:幼儿文学是给学前儿童和低年级的小学生读的,选材会更开阔,更细微。我们常说“幼儿文学多一些知识性,幼儿读物多一些文学性”,这就道出了幼儿文学的确有其实用的价值。但是,这种实用价值应该是隐而不彰的,是融合于鲜明生动的形象之中,用优美的富于音乐性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幼儿文学的年龄特征决定了认知的趣味性,道德的寓教于乐原则。总之,幼儿文学要培养幼儿对于形象的感受能力,对于故事的复述能力,对于语言的朗读能力,把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转化为锻炼美的感觉的过程。让幼儿在阅读中多一些美的感受能力,切勿让孩子立刻就能“悟”出什么道德道理来。幼儿阅读文学,要多启发孩子的审美的感受,少要求孩子立竿见影的感悟。

访谈:金波、白冰、杜传坤、赵霞——作为“大文学”的幼儿文学 | 中国童年专刊

打破关于“幼小衔接”的迷思

Q

与低阶段相比,5-6岁的幼儿文学是很丰富多元,目下有一类比较受关注的作品和研究,将这一阶段着重于“幼小衔接”的准备。在这里面是否会存有一定误区?

白冰:这一阶段的读物分为两类,一类是严格意义上纯粹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幼儿童话、散文、儿歌、故事等,另外一类则带有认知启蒙的科普读物,其中也有文学的成分,但更多是为孩子做学前知识性的准备。

当我们衡量一本书是不是优秀幼儿文学作品时,还是以文学性、儿童性为主要标准。当然,有时也会遇到作家创作的幼儿文学作品,出版社为了增加童书的功能性和实用价值,在编校作业中,会加进一些大语文的附加知识内容。但艺术之美、文学之美、童心之美始终是幼儿文学最重要的本质特征。

幼儿阅读的意义不在于让孩子学习多少知识,重要的是以情感、形象和故事引起孩子的共鸣,帮助孩子构建健康的情感世界和人格世界。对低幼孩子而言,有趣、好玩的幼儿文学作品,可以让孩子爱上阅读,养成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幼儿文学图书阅读的最重要的功能。

赵霞:“幼小衔接”本身是一个充满良好关切的观念。从幼儿园到小学,对孩子来说意味着生活的某种重大转变。让这种转变不是断裂的突变,而是自然的“衔接”,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读物可做的事情很多。幼儿文学应该致力于拓展、深化人们对“幼小衔接”的理解,警惕将“幼小衔接”狭隘地理解为简单过度的知识早教,而应以幼儿文学特有的语言、讲述和情感的力量,带引孩子走向更广大的生活视野、趣味和热情。让孩子感到,从幼儿园向小学的途中,世界是可爱的,生活是有趣的,长大是一步一步向着更迷人的风景出发,这个过程中,我们常常需要克服新的困难,但也将收获新的充实和甘美。这就是最好的“幼小衔接”。

访谈:金波、白冰、杜传坤、赵霞——作为“大文学”的幼儿文学 | 中国童年专刊

杜传坤:“幼小衔接”是近些年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共同面对的重要议题,包括幼儿园的“入学准备”和小学低年级的“入学适应”两个方面。“衔接”的逻辑前提是有“断裂”,幼儿文学与此密切相关的大概是“桥梁书”的概念。

暂且不讨论幼儿园与小学在课程内容与方式上的差异,仅就幼儿文学阅读的“衔接”,尤其是5-6岁大班幼儿阅读的衔接或准备而言,我们首先要问的是:果真存在必然的、需要衔接的“断裂”吗?我不认为某个阶段的文学阅读是为另一个阶段“做准备”,或者其价值就在于为另一个阶段“做好准备”。正如儿童不是成人的“预备”,每一阶段的阅读都有其独立价值,阅读同时也是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连续的过程。其“断裂”可能更多体现在阅读的载体与形式上,比如从图画书再到纯文字书(中间还有图画逐渐减少而文字逐渐增多、并常常配备拼音的桥梁书),从亲子、师幼共读到独立阅读。但这样的“断裂”并非理所当然、不可避免的。

图画书不仅适合幼儿阅读,小学阶段仍然可以读;纯文字书不仅适合小学中年级以上独立阅读,也适合幼儿阶段“听赏”。而处在幼小交接地带时,师长们如果不是一下子取消共读,非让孩子自己阅读纯文字作品,而是随着孩子识字量的增加、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能够独立阅读纯文字书的阶段,就不会有什么“断裂”,师长们也不需要为“衔接”而过度焦虑。

新媒体编辑:张滢莹

配图:摄图网

访谈:金波、白冰、杜传坤、赵霞——作为“大文学”的幼儿文学 | 中国童年专刊

id : iwenxuebao

微信公号

新浪微博

@文艺速效丸

小红书

@41楼编辑部

小宇宙播客

2024文学报开启订阅

访谈:金波、白冰、杜传坤、赵霞——作为“大文学”的幼儿文学 | 中国童年专刊
访谈:金波、白冰、杜传坤、赵霞——作为“大文学”的幼儿文学 | 中国童年专刊

邮发代号3-22

周刊 / 全年定价:61.80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