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文物中窥见汉字文明

作者:中国新闻图片网

2024年4月19日是第15个联合国中文日。2010年,联合国将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确立为中文日,以纪念“中华文字始祖”仓颉造字的贡献。汉字在文化传播和文明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文物中也留下了它演化的足迹。汉字承载着悠久的历史,记录着华夏大地上涓涓的智慧源流,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和深刻的象征意义。走进文物中的汉字世界,探寻“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

从文物中窥见汉字文明

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子何人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特展”吸引众多观众。一片片精美的甲骨文,展现着中国文字的起源发展故事,吸引大量观众驻足参观。图为甲骨文特展展厅,曲线竖立排列的一片片甲骨文。阚力 摄

从文物中窥见汉字文明

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子何人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特展”吸引众多观众。图为刻划卜辞的甲骨片。阚力 摄

从文物中窥见汉字文明

西周国宝级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宅兹中国,自之辟民”,是“中国”一词目前最早的出处。图为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馆镇馆之宝“何尊”特别展。党田野 摄

从文物中窥见汉字文明

“大刘记印”中的“记”字是小篆文字,印风是标准的西汉晚期风格,印钮也是典型的西汉晚期风格。图为在放大镜下的海昏侯墓出土的“大刘记印”。 刘宪国 摄

从文物中窥见汉字文明

湖南祁阳浯溪碑林是中国最大的露天摩崖石刻碑林,现存摩崖石刻505方。楷、草、隶、篆诸体俱存的百丈摩崖石刻上,是唐代以来无数文人学士的题诗作赋,字迹历经千年风雨,仍清晰可辨。近年来,祁阳通过数字化手段,将碑林沉浸式对外展示。图为游客在湖南祁阳浯溪碑林数字化体验展厅拍摄。唐小晴 摄

从文物中窥见汉字文明

2012年出土于成都老官山汉墓的“天回医简”因被证实为目前中国出土的唯一一部“扁鹊医书”而在学界享有盛名。据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主任肖嶙透露,930支竹简在淤泥中埋藏了2000余年才得以面世,文保工作开展异常困难,历经10余年,“天回医简”的保护修复“曙光初现”,或于近两年便可完成,与公众见面。图为一支支完成修复后的“天回医简”,上面的文字清晰可见。张浪 摄

从文物中窥见汉字文明

金山岭长城始建于明洪武时期,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与北京密云区的交界处,这段城墙长约500米,几乎完全用带有文字的条砖砌成,条砖上刻有“万历六年镇虏奇兵营造”“万历六年振武营右造”等字样。镇虏奇兵营、振武营都是抽调来此地修缮长城的军队。他们在烧制长城砖的时候,把自己部队的名称和年代,刻字成模,印在了砖坯上。图为金山岭长城墙上的文字砖。梁志青 摄

从文物中窥见汉字文明

《祭侄文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横59.6公分,纵29.2公分。《祭侄文稿》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一个起草文稿,上面有大量删改、涂抹之处,却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媲美。图为参观者观赏颜真卿《祭侄文稿》(复制品)。易海菲 摄

从文物中窥见汉字文明

成都博物馆展出的“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参观者观看祝允明草书《岳阳楼记》。王磊 摄

从文物中窥见汉字文明

与今日的压岁钱类似,早在两千年前的汉代,人们就已有在辞旧迎新之际互赠岁钱的习俗。在甘肃简牍博物馆,大量馆藏汉简中都有关于新春跨年的详实记载,令人感受到古人过年的浓郁氛围与仪式感。图为甘肃简牍博物馆展陈的《四时月令召条》局部。 李亚龙 摄

从文物中窥见汉字文明

1995年,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了一件汉代织锦护臂,上面织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八个篆体汉字,这是目前新疆出土最早的“中国”字样。“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又称“五星锦”)是国家一级文物,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现收藏于新疆博物馆,系该馆“镇馆之宝”之一。刘新 摄

从文物中窥见汉字文明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启动白马航电枢纽工程文物保护工作,对项目范围内的17处地下文物实施考古发掘,其中关口西汉一号墓收获最为重要,目前已出土漆器、木器、竹器、陶器、铜器等珍贵文物600余件。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考古出土的“干支木牍”,为全国首次发现。图为此次考古出土的文物“干支木牍”。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摄

从文物中窥见汉字文明

“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在成都博物馆展出。图为刻符龟甲。安源 摄

从文物中窥见汉字文明

图为河南博物院,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铁权。韩章云 摄

文:中国新闻网

图:中国新闻图片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