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代打仗的士兵,就知道嗷嗷往前冲,他们咋不躺在地上装死求活呢

作者:助管天下

军功爵制了解一下,脖子上面有几颗脑袋,也不够对方砍的。

古代打仗的士兵,就知道嗷嗷往前冲,他们咋不躺在地上装死求活呢

如果是战国时期,在对战秦国的战场上装死,那么这简直就是送温暖。在战国时期,秦国位居西垂,穷苦落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仅仅是自我保存,东出只能停留在秦王的脑海中。

现杀现割的军功制让敌人假死变真死

在秦孝公时期,商鞅入秦,帮助秦国完成蜕变,为秦国锻造出了一支虎狼之师。他废除了世卿世禄的制度,引入了二十二级军功爵的制度。

自此,秦国内斗基本消失,将力量全部用到了战场之上。

“秦人捐甲徒裎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战国策·韩策》

这句话是在战国策中记载的,秦国士兵在对战中,他们光着膀子,左手拎着敌人的人头,右手拉着对面的俘虏,一往无前地向前冲。

这种对战场面,请自行脑补。

敢问,在与秦军对战的战士,谁敢躺下装死?只要是躺下,假死就变成了真死。

古代打仗的士兵,就知道嗷嗷往前冲,他们咋不躺在地上装死求活呢

秦国的军功爵制一直持续到秦国灭亡,并且还为其他国家所借鉴。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边作战边割脑袋的做法,实在是太不方便了,进而影响作战的效率。

在这里引申一下,士兵并不会边打边割脑袋,他们也是有明确的分工的。秦国士兵多以5人为一伍,二十伍为一乘,里面包含75名作战人员,和25名的后勤人员。

他们在作战时,那25人就会承担起收割人头的重任。因此,敌方看到的光着膀子,左手拿着人头,右手拉着俘虏的情景,是真实存在的。

上文也说到,军功爵的做法被其他国家所借鉴,割脑袋的弊端也凸显了出来,后来变成了割左耳。这种做法极大地减轻了部队的劳动量,也提高了军队的作战效率。

通过这个描写,想必不少人也搞明白了,为何不能躺在地上装死了吧。

古代打仗的士兵,就知道嗷嗷往前冲,他们咋不躺在地上装死求活呢

战斗方式存在局限性

古代的战斗,多以阵法配合骑兵突击的方式为主。前排士兵手持盾牌与短刀,配合后排的长戈,士兵彼此紧紧地贴在一起,一步步地往前与对方前排角力。

在角力的同时,后方手持长戈的士兵会通过盾牌向对方发起攻击。双方的套路类似,因此前排士兵的死亡率极高。

只要是在这个过程中,对方前排士兵扛不住对方的攻击,导致前排被破,基本上这次战斗就宣告了失败。

这时胜利的一方会依托前排士兵开始向对方推进,而丧失前排的的对方也就失去了可以抗伤害的倚靠了。

仅仅是依靠远方士兵的攻击,根本无法立足输出。而有前排将士的的队伍,输出环境简直好得不得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装死?

即便是几十万士兵,他们也是以伍为小的作战单位,那么问题来了,啥时候装死才比较经济实惠?简单的来解释那就是前排不用装,后排无需装。

古代打仗的士兵,就知道嗷嗷往前冲,他们咋不躺在地上装死求活呢

前排士兵是简单的来说,就是去吸收伤害的。多战一分钟,就为自己方争取一分钟的输出环境。失足跌倒的士兵,没有被对方用长戈戳死,也会被士兵踩死。

因此,保持战斗力才是最好的选择。

后排士兵是输出位,没有倒下装死的必要。试想一下,周边的兄弟都在拼命输出,前面的兄弟为自己吸收了成吨的伤害,自己嘎嘣倒地不起?这不符合常理,也会被自己的兄弟们唾弃。

除此之外,还有两种时候。第一:追击敌军;那是斩首立功的时候,估计那时候就恨爹妈没给自己多生两条腿,跑得比别人慢丢掉立功的机会。

第二:被敌人追击的时候;这时候同样的,怨父母没给自己多生几条腿。跑得慢倒下装死?这看起来倒是一个不错的做法,那一会敌人来割耳朵的时候,能忍住不吭声吗?

只要是一叫唤,还不是落了个一刀切的下场,这么来看,还是乖乖跑路比较经济。

古代打仗的士兵,就知道嗷嗷往前冲,他们咋不躺在地上装死求活呢

装死最好的结果是什么

装死最好的结果,就是留个全尸吧。除此之外,想不出其他更好的情况了。

要知道,一场战斗结束之后,胜利方是要打扫战场的,打扫战场要完成两件事:(1)救治己方的伤者,统计己方的死者;(2)补刀,割耳朵或者割头,计算对方的战损,收集可以利用的资源;(3)处理双方的尸体;

如果好模好样地被自己队友发现,基本上会以逃兵论处,杀头之罪是免不了了。如果是被对方士兵发现,最大的可能就是被补刀,割头割耳朵就看对方喜好了。

打扫完战场之后,士兵还要处理尸体。一般会采用集体掩埋的方式处理。选取一处合适的地方,将这些死者集中掩埋,这时装死的人就会被当作是尸体,扔进坑里掩埋。假死就会变成真死。

古代打仗的士兵,就知道嗷嗷往前冲,他们咋不躺在地上装死求活呢

后记

综上可以得出,在战场上装死是一件性价比极低的事情。既失去了立功的机会,搞不好还会被队友踩死,亦或者是被敌人补刀或者割头。

所以说,千万不要装死,拼命杀敌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