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打仗的士兵,就知道嗷嗷往前沖,他們咋不躺在地上裝死求活呢

作者:助管天下

軍功爵制了解一下,脖子上面有幾顆腦袋,也不夠對方砍的。

古代打仗的士兵,就知道嗷嗷往前沖,他們咋不躺在地上裝死求活呢

如果是戰國時期,在對戰秦國的戰場上裝死,那麼這簡直就是送溫暖。在戰國時期,秦國位居西垂,窮苦落魄,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僅僅是自我儲存,東出隻能停留在秦王的腦海中。

現殺現割的軍功制讓敵人假死變真死

在秦孝公時期,商鞅入秦,幫助秦國完成蛻變,為秦國鍛造出了一支虎狼之師。他廢除了世卿世祿的制度,引入了二十二級軍功爵的制度。

自此,秦國内鬥基本消失,将力量全部用到了戰場之上。

“秦人捐甲徒裎以趨敵,左挈人頭,右挾生虜。”——《戰國策·韓策》

這句話是在戰國策中記載的,秦國士兵在對戰中,他們光着膀子,左手拎着敵人的人頭,右手拉着對面的俘虜,一往無前地向前沖。

這種對戰場面,請自行腦補。

敢問,在與秦軍對戰的戰士,誰敢躺下裝死?隻要是躺下,假死就變成了真死。

古代打仗的士兵,就知道嗷嗷往前沖,他們咋不躺在地上裝死求活呢

秦國的軍功爵制一直持續到秦國滅亡,并且還為其他國家所借鑒。在實施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例如邊作戰邊割腦袋的做法,實在是太不友善了,進而影響作戰的效率。

在這裡引申一下,士兵并不會邊打邊割腦袋,他們也是有明确的分工的。秦國士兵多以5人為一伍,二十伍為一乘,裡面包含75名作戰人員,和25名的後勤人員。

他們在作戰時,那25人就會承擔起收割人頭的重任。是以,敵方看到的光着膀子,左手拿着人頭,右手拉着俘虜的情景,是真實存在的。

上文也說到,軍功爵的做法被其他國家所借鑒,割腦袋的弊端也凸顯了出來,後來變成了割左耳。這種做法極大地減輕了部隊的勞動量,也提高了軍隊的作戰效率。

通過這個描寫,想必不少人也搞明白了,為何不能躺在地上裝死了吧。

古代打仗的士兵,就知道嗷嗷往前沖,他們咋不躺在地上裝死求活呢

戰鬥方式存在局限性

古代的戰鬥,多以陣法配合騎兵突擊的方式為主。前排士兵手持盾牌與短刀,配合後排的長戈,士兵彼此緊緊地貼在一起,一步步地往前與對方前排角力。

在角力的同時,後方手持長戈的士兵會通過盾牌向對方發起攻擊。雙方的套路類似,是以前排士兵的死亡率極高。

隻要是在這個過程中,對方前排士兵扛不住對方的攻擊,導緻前排被破,基本上這次戰鬥就宣告了失敗。

這時勝利的一方會依托前排士兵開始向對方推進,而喪失前排的的對方也就失去了可以抗傷害的倚靠了。

僅僅是依靠遠方士兵的攻擊,根本無法立足輸出。而有前排将士的的隊伍,輸出環境簡直好得不得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裝死?

即便是幾十萬士兵,他們也是以伍為小的作戰機關,那麼問題來了,啥時候裝死才比較經濟實惠?簡單的來解釋那就是前排不用裝,後排無需裝。

古代打仗的士兵,就知道嗷嗷往前沖,他們咋不躺在地上裝死求活呢

前排士兵是簡單的來說,就是去吸收傷害的。多戰一分鐘,就為自己方争取一分鐘的輸出環境。失足跌倒的士兵,沒有被對方用長戈戳死,也會被士兵踩死。

是以,保持戰鬥力才是最好的選擇。

後排士兵是輸出位,沒有倒下裝死的必要。試想一下,周邊的兄弟都在拼命輸出,前面的兄弟為自己吸收了成噸的傷害,自己嘎嘣倒地不起?這不符合常理,也會被自己的兄弟們唾棄。

除此之外,還有兩種時候。第一:追擊敵軍;那是斬首立功的時候,估計那時候就恨爹媽沒給自己多生兩條腿,跑得比别人慢丢掉立功的機會。

第二:被敵人追擊的時候;這時候同樣的,怨父母沒給自己多生幾條腿。跑得慢倒下裝死?這看起來倒是一個不錯的做法,那一會敵人來割耳朵的時候,能忍住不吭聲嗎?

隻要是一叫喚,還不是落了個一刀切的下場,這麼來看,還是乖乖跑路比較經濟。

古代打仗的士兵,就知道嗷嗷往前沖,他們咋不躺在地上裝死求活呢

裝死最好的結果是什麼

裝死最好的結果,就是留個全屍吧。除此之外,想不出其他更好的情況了。

要知道,一場戰鬥結束之後,勝利方是要打掃戰場的,打掃戰場要完成兩件事:(1)救治己方的傷者,統計己方的死者;(2)補刀,割耳朵或者割頭,計算對方的戰損,收集可以利用的資源;(3)處理雙方的屍體;

如果好模好樣地被自己隊友發現,基本上會以逃兵論處,殺頭之罪是免不了了。如果是被對方士兵發現,最大的可能就是被補刀,割頭割耳朵就看對方喜好了。

打掃完戰場之後,士兵還要處理屍體。一般會采用集體掩埋的方式處理。選取一處合适的地方,将這些死者集中掩埋,這時裝死的人就會被當作是屍體,扔進坑裡掩埋。假死就會變成真死。

古代打仗的士兵,就知道嗷嗷往前沖,他們咋不躺在地上裝死求活呢

後記

綜上可以得出,在戰場上裝死是一件成本效益極低的事情。既失去了立功的機會,搞不好還會被隊友踩死,亦或者是被敵人補刀或者割頭。

是以說,千萬不要裝死,拼命殺敵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