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商务印书馆早期的印刷技术革新(一)

作者:出版六家

在商务印书馆之前,上海印刷业的旗舰企业非美华书馆莫属。19世纪后期直至世纪末的很长一段时间,美华书馆是外国人在中国开设的规模最大,设备最全的印刷机构,工人一度达到200多名。在商务印书馆成立之前,它在中国出版行业中一直居于垄断地位。随着商务印书馆业务的发展,美华书馆一统上海印刷业的地位被打破,1905年以上海为中心爆发全国性抵制美货运动后,美华书馆又一次受到冲击,从此渐趋衰落。

商务印书馆不仅是中国人自办的印刷企业,掌握了机器印刷的基本技术,而且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追求新设备和新技术的引进,同时自己培养人才,全面推进印刷技术的革新,所以在出版行业特别是在印刷技术方面,得力于夏瑞芳等人的奋发图强,能在较短时间内取美华书馆而代之,这是中国民族企业的自豪之处。

夏瑞芳在印刷设备投入方面从来不惜成本,开创之初就不断抓住机遇对设备进行升级换代,逐渐立稳脚跟,并成为本行业的龙头企业,甚至自造印刷设备出售。

蒋维乔在《夏君瑞芳事略》一文中提到,“大陆向无印刷事业,君乃亲赴日本考察,有所得,归而仿行之。于是印刷之术,焕然一新,营业亦日盛。”[1]有记载说,夏瑞芳这一趟去日本考察,他动用很不充裕的创业启动资金,购买了最需要的几样印刷设备,以便在印刷质量方面做到更好,领先于同行。特别有研究者提到,夏瑞芳去日本考察后,购买了优于国内英美外资企业的中文字模,所以商务印书馆一开业,印刷字体的美观程度就比其他印书房好很多,这也是能够迅速扩大印刷业务的重要原因。“为了吸收先进的经验,改进商务的经营,夏瑞芳在商务开张不久,到日本进行考察。当时日本仿制欧美印刷机械水平很高,所刻汉字字模质量也优于英美印刷所用的字模;夏瑞芳果断地购置了这些先进的设备,回国后注意精心印刷,所印成品异常精美,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2]

不久之后,夏瑞芳又抓住机遇以低廉价格盘入修文书馆全部设备、技术和业务。中国印刷企业首次使用纸型印书,也是肇始于商务收购修文书馆获得的设备和技术。[3]这次收购,就是一次印刷技术和设备的全面换代升级,商务印书馆的业务领域越来越宽。

夏瑞芳决定与金港堂合资,其中有一项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利用金港堂的资金,对商务的印刷厂房和机器设备进行升级换代。据1905年的商务股东常会记载,会议决策事项就包括“订购印刷机器,购地基建造栈房”等内容。

夏瑞芳和鲍氏兄弟对于印刷技术和设备的重视自创业起始终如一,只要有机会和资金,都会不遗余力地进行投入,这是印刷质量提升的前提,也是商务逐渐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印刷业引领者的重要基础。

夏瑞芳熟悉印刷行业,对这个时期出现的市场和商机,有灵敏的嗅觉。卢仁龙先生说“作为技术出身的夏瑞芳及早期创始人,对印刷技术的引进与改造有着近乎痴迷的爱好”,[4]确是中肯之论。无论是夏瑞芳,还是鲍家兄弟,以及所谓“教会派”的多位中上层骨干,无不精于印刷技艺。商务成立之后,夏瑞芳选派鲍咸昌、郁厚坤等人多次前往日本,学习印刷技术。有这样一批印刷专家的带领,商务的印刷所不断革新印刷技术、扩大制造产业,培养出一批全国顶尖的技术骨干,同时依托于优良的设备,在印刷领域开辟出了一片全新的天地,为中国现代印刷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拓展了新路。

商务与日本金港堂的合作,夏瑞芳看重的不仅是日方提供的资金,更大的目的,是学习和借鉴日方的技术和经验,而这其中有关印刷技术的提升对于商务的发展助益很大。双方合资后,商务在出版印刷技术上得到了金港堂不少帮助。金港堂多次派技师到商务传授印刷技术,如照相落石、图版雕刻、黄杨木刻、五彩石印等。当时,商务是国内首家采用五彩石印的企业。

当时夏瑞芳在印刷技术方面的举措,有几项对于商务的发展和起飞帮助甚大。

用有光纸印书,是夏瑞芳的首创。

商务印书馆早期的印刷技术革新(一)

只能单面印刷的有光纸本

在纸张的使用方面,夏瑞芳也下功夫揣摩,尽量找印刷效果好、价格又便宜的纸张,以扩大销路,后来居然找着了,而且给初创时期的商务印书馆带来更多的收益。高凤池回忆:“大陆用有光纸印书,也是夏瑞芳先生想出来的。原先所用的都是中国纸,出数极少,价钱又贵,通常用的大概有三种。一种叫毛边,一种叫毛太,一种叫连史。有光纸一面是毛糙的,一面是极光滑洁白,其性质一半像毛边,一半像连史,比起价钱来,要便宜到三分之二,后来各书坊多有改用有光纸的,但不晓得向哪里去买,均托瑞芳先生代为订购,赚的钱也是不少。”[5]

夏瑞芳和鲍家兄弟致力于活字字体的探索革新,为活字字体的国产化做出了贡献。使用何种字体,是推动印刷技术革新和保证印刷效果美观的重要因素。夏瑞芳熟知相关知识,且有在美华书馆等外国资本企业的工作经验,所以创业之初,对于使用何种字体能取得较好印刷效果非常重视,故商务的印刷质量在同行中声名渐著。夏瑞芳得以与张元济结识,与更多的文化名人相过从,印刷物的质量是一个极好的媒介。商务印书馆成立的第二年,《昌言报》就在“本馆告白”中声明“本馆因欲将报册格外讲求精美,故特另托商务印书馆代印”,间接为商务印书馆的印刷质量打广告。这中间也与张元济对印刷质量的讲究有关,他在南洋公学时对《昌言报》的石印效果很不满意,因见到商务印书馆的铅印效果出色,便做主改由商务代印,从而生发出后来一系列载入近代出版史册的故事。

夏瑞芳的印刷小作坊之所以能在短时间获得《昌言报》的认可,除了新添置了机器,印工讲究,还有一个关键招数,就是使用了三号和四号两种活字印刷《昌言报》。因此故,“《昌言报》……焕然一新。三号活字换为四号,因为活字质量高,所以印刷鲜明,一时传为美谈”。[6]这个四号活字是修文书馆销售的日本东京筑地活版制造所“筑地明朝体”(中国称“宋体”)活字。正是因为采用了来自日本的最新活字,使得商务印书馆在创业初期得以崭露头角,从而迅速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夏瑞芳决定改用四号字体,也是冒了一定风险的。“当日的清政府为了箝制报刊出版,竟下达一道莫名其妙的规定,凡报刊字码必须采用三号铅字,否则将面临被取缔的命运……”[7]夏瑞芳再次以“不怕清廷”的勇气,大胆改革印刷字体,不仅赢得了市场,也创生了更多改变商务命运的机缘。

商务印书馆早期的印刷技术革新(一)

《昌言报》

1900年盘入修文书馆之后,商务印书馆又获得了“二、三、四、五、六号铜模以及其他机件工具铅字材料等”,成为当时保有字模并能进行活字铸造、销售的为数不多的中资企业,为活字字体的开发打下了基础。

在字体的开发和创新上,商务自1909年开始,不畏繁琐,精雕细刻,推出了二号楷书体。这种字体旨在传承和发扬被中国传统书法和印刷领域视为正统、且比宋体更为美观的楷体字,是在活版印刷这一新技术领域中确立中国独创字体的大胆尝试,这也正是《商务印书馆志略》中“求印刷事业之日新月异,俾与世界进步相适应”这一目标的具体表现。不过据记载,这一字体开发出来后,因工艺复杂应用不广,不能算成功之作。即便如此,商务印书馆这种一心弘扬国粹、不甘落后、要与欧美国家一争高下的抱负和尝试,是值得后人敬仰的。此举还有一层重要意义,就是二号楷书体的开发,是中国印刷企业进行活字字体开发的首次尝试,从此揭开了国人自主开发汉字金属活字字体的序幕。

注释

[1] 蒋维乔:《夏君瑞芳事略》,载《商务印书馆九十年》,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4页。

[2] 王志艳主编:《中华美德读本·理想·信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8页。

[3] 王益:《中日出版印刷文化的交流和商务印书馆》,载《编辑学刊》1994年第1期

[4] 卢仁龙:《寻找现代出版史上的失踪者》,载《读书》2017年第2期。

[5] 高翰卿:《本馆创业史》,载《商务印书馆九十五年》,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5页。

[6] 孙明远:《商务印书馆的金属活字字体开发活动及其历史贡献》,载《新西部》2016年第11期。

[7] 庄玉惜:《印刷的故事——中华商务的历史与传承》,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0年版,第46页。

【选自《中国出版家·夏瑞芳》(人民出版社2021年8月第1版),文字略有改动】

责任编辑:张迎春

作者简介

商务印书馆早期的印刷技术革新(一)

黄嗣:出版人,编审,现任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业务部主任,曾任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办公室主任、长江文艺出版社总编辑。从事出版工作20余年,发表文艺评论和出版理论研究文章多篇。

出版六家

出版人的小家

出版六家公众号的所有内容,均为原创。

未经许可,请勿使用。

欢迎合作、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