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商務印書館早期的印刷技術革新(一)

作者:出版六家

在商務印書館之前,上海印刷業的旗艦企業非美華書館莫屬。19世紀後期直至世紀末的很長一段時間,美華書館是外國人在中國開設的規模最大,裝置最全的印刷機構,勞工一度達到200多名。在商務印書館成立之前,它在中國出版行業中一直居于壟斷地位。随着商務印書館業務的發展,美華書館一統上海印刷業的地位被打破,1905年以上海為中心爆發全國性抵制美貨運動後,美華書館又一次受到沖擊,從此漸趨衰落。

商務印書館不僅是中國人自辦的印刷企業,掌握了機器印刷的基本技術,而且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追求新裝置和新技術的引進,同時自己培養人才,全面推進印刷技術的革新,是以在出版行業特别是在印刷技術方面,得力于夏瑞芳等人的奮發圖強,能在較短時間内取美華書館而代之,這是中國民族企業的自豪之處。

夏瑞芳在印刷裝置投入方面從來不惜成本,開創之初就不斷抓住機遇對裝置進行更新換代,逐漸立穩腳跟,并成為本行業的龍頭企業,甚至自造印刷裝置出售。

蔣維喬在《夏君瑞芳事略》一文中提到,“大陸向無印刷事業,君乃親赴日本考察,有所得,歸而仿行之。于是印刷之術,煥然一新,營業亦日盛。”[1]有記載說,夏瑞芳這一趟去日本考察,他動用很不充裕的創業啟動資金,購買了最需要的幾樣印刷裝置,以便在印刷品質方面做到更好,領先于同行。特别有研究者提到,夏瑞芳去日本考察後,購買了優于國内英美外資企業的中文字模,是以商務印書館一開業,印刷字型的美觀程度就比其他印書房好很多,這也是能夠迅速擴大印刷業務的重要原因。“為了吸收先進的經驗,改進商務的經營,夏瑞芳在商務開張不久,到日本進行考察。當時日本仿制歐美印刷機械水準很高,所刻漢字字模品質也優于英美印刷所用的字模;夏瑞芳果斷地購置了這些先進的裝置,回國後注意精心印刷,所印成品異常精美,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2]

不久之後,夏瑞芳又抓住機遇以低廉價格盤入修文書館全部裝置、技術和業務。中國印刷企業首次使用紙型印書,也是肇始于商務收購修文書館獲得的裝置和技術。[3]這次收購,就是一次印刷技術和裝置的全面換代更新,商務印書館的業務領域越來越寬。

夏瑞芳決定與金港堂合資,其中有一項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利用金港堂的資金,對商務的印刷廠房和機器裝置進行更新換代。據1905年的商務股東常會記載,會議決策事項就包括“訂購印刷機器,購地基建造棧房”等内容。

夏瑞芳和鮑氏兄弟對于印刷技術和裝置的重視自創業起始終如一,隻要有機會和資金,都會不遺餘力地進行投入,這是印刷品質提升的前提,也是商務逐漸成為上海乃至全國印刷業引領者的重要基礎。

夏瑞芳熟悉印刷行業,對這個時期出現的市場和商機,有靈敏的嗅覺。盧仁龍先生說“作為技術出身的夏瑞芳及早期創始人,對印刷技術的引進與改造有着近乎癡迷的愛好”,[4]确是中肯之論。無論是夏瑞芳,還是鮑家兄弟,以及所謂“教會派”的多位中上層骨幹,無不精于印刷技藝。商務成立之後,夏瑞芳選派鮑鹹昌、郁厚坤等人多次前往日本,學習印刷技術。有這樣一批印刷專家的帶領,商務的印刷所不斷革新印刷技術、擴大制造産業,培養出一批全國頂尖的技術骨幹,同時依托于優良的裝置,在印刷領域開辟出了一片全新的天地,為中國現代印刷業的發展打下了基礎,拓展了新路。

商務與日本金港堂的合作,夏瑞芳看重的不僅是日方提供的資金,更大的目的,是學習和借鑒日方的技術和經驗,而這其中有關印刷技術的提升對于商務的發展助益很大。雙方合資後,商務在出版印刷技術上得到了金港堂不少幫助。金港堂多次派技師到商務傳授印刷技術,如照相落石、圖版雕刻、黃楊木刻、五彩石印等。當時,商務是國内首家采用五彩石印的企業。

當時夏瑞芳在印刷技術方面的舉措,有幾項對于商務的發展和起飛幫助甚大。

用有光紙印書,是夏瑞芳的首創。

商務印書館早期的印刷技術革新(一)

隻能單面印刷的有光紙本

在紙張的使用方面,夏瑞芳也下功夫揣摩,盡量找印刷效果好、價格又便宜的紙張,以擴大銷路,後來居然找着了,而且給初創時期的商務印書館帶來更多的收益。高鳳池回憶:“大陸用有光紙印書,也是夏瑞芳先生想出來的。原先所用的都是中國紙,出數極少,價錢又貴,通常用的大概有三種。一種叫毛邊,一種叫毛太,一種叫連史。有光紙一面是毛糙的,一面是極光滑潔白,其性質一半像毛邊,一半像連史,比起價錢來,要便宜到三分之二,後來各書坊多有改用有光紙的,但不曉得向哪裡去買,均托瑞芳先生代為訂購,賺的錢也是不少。”[5]

夏瑞芳和鮑家兄弟緻力于活字字型的探索革新,為活字字型的國産化做出了貢獻。使用何種字型,是推動印刷技術革新和保證印刷效果美觀的重要因素。夏瑞芳熟知相關知識,且有在美華書館等外國資本企業的工作經驗,是以創業之初,對于使用何種字型能取得較好印刷效果非常重視,故商務的印刷品質在同行中聲名漸著。夏瑞芳得以與張元濟結識,與更多的文化名人相過從,印刷物的品質是一個極好的媒介。商務印書館成立的第二年,《昌言報》就在“本館告白”中聲明“本館因欲将報冊格外講求精美,故特另托商務印書館代印”,間接為商務印書館的印刷品質打廣告。這中間也與張元濟對印刷品質的講究有關,他在南洋公學時對《昌言報》的石印效果很不滿意,因見到商務印書館的鉛印效果出色,便做主改由商務代印,進而生發出後來一系列載入近代出版史冊的故事。

夏瑞芳的印刷小作坊之是以能在短時間獲得《昌言報》的認可,除了新添置了機器,印工講究,還有一個關鍵招數,就是使用了三号和四号兩種活字印刷《昌言報》。是以故,“《昌言報》……煥然一新。三号活字換為四号,因為活字品質高,是以印刷鮮明,一時傳為美談”。[6]這個四号活字是修文書館銷售的日本東京築地活版制造所“築地明朝體”(中國稱“宋體”)活字。正是因為采用了來自日本的最新活字,使得商務印書館在創業初期得以嶄露頭角,進而迅速取得了一定的市場佔有率。夏瑞芳決定改用四号字型,也是冒了一定風險的。“當日的清政府為了箝制報刊出版,竟下達一道莫名其妙的規定,凡報刊字碼必須采用三号鉛字,否則将面臨被取締的命運……”[7]夏瑞芳再次以“不怕清廷”的勇氣,大膽改革印刷字型,不僅赢得了市場,也創生了更多改變商務命運的機緣。

商務印書館早期的印刷技術革新(一)

《昌言報》

1900年盤入修文書館之後,商務印書館又獲得了“二、三、四、五、六号銅模以及其他機件工具鉛字材料等”,成為當時保有字模并能進行活字鑄造、銷售的為數不多的中資企業,為活字字型的開發打下了基礎。

在字型的開發和創新上,商務自1909年開始,不畏繁瑣,精雕細刻,推出了二号楷書體。這種字型旨在傳承和發揚被中國傳統書法和印刷領域視為正統、且比宋體更為美觀的楷體字,是在活版印刷這一新技術領域中确立中國獨創字型的大膽嘗試,這也正是《商務印書館志略》中“求印刷事業之日新月異,俾與世界進步相适應”這一目标的具體表現。不過據記載,這一字型開發出來後,因工藝複雜應用不廣,不能算成功之作。即便如此,商務印書館這種一心弘揚國粹、不甘落後、要與歐美國家一争高下的抱負和嘗試,是值得後人敬仰的。此舉還有一層重要意義,就是二号楷書體的開發,是中國印刷企業進行活字字型開發的首次嘗試,從此揭開了國人自主開發漢字金屬活字字型的序幕。

注釋

[1] 蔣維喬:《夏君瑞芳事略》,載《商務印書館九十年》,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第4頁。

[2] 王志豔主編:《中華美德讀本·理想·信念》,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8頁。

[3] 王益:《中日出版印刷文化的交流和商務印書館》,載《編輯學刊》1994年第1期

[4] 盧仁龍:《尋找現代出版史上的失蹤者》,載《讀書》2017年第2期。

[5] 高翰卿:《本館創業史》,載《商務印書館九十五年》,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第5頁。

[6] 孫明遠:《商務印書館的金屬活字字型開發活動及其曆史貢獻》,載《新西部》2016年第11期。

[7] 莊玉惜:《印刷的故事——中華商務的曆史與傳承》,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0年版,第46頁。

【選自《中國出版家·夏瑞芳》(人民出版社2021年8月第1版),文字略有改動】

責任編輯:張迎春

作者簡介

商務印書館早期的印刷技術革新(一)

黃嗣:出版人,編審,現任長江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業務部主任,曾任長江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辦公室主任、長江文藝出版社總編輯。從事出版工作20餘年,發表文藝評論和出版理論研究文章多篇。

出版六家

出版人的小家

出版六家公衆号的所有内容,均為原創。

未經許可,請勿使用。

歡迎合作、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