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2024年04月18日人民日报评论集

作者:延安号

.

2024年04月18日人民日报评论集

全力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仲 音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18日 第 01 版)

  一季度,国民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的背景下,大陆经济起步平稳、开局良好,为实现全年目标任务打下了较好基础。这充分表明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为我们全力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振了信心、夯实了底气。

  稳中求进,基础更加牢固。今年2月,大陆自主研制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首台样机在上海临港总装下线。实现这一重要里程碑,是研制全线夜以继日、攻克多项关键技术的结果,离不开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向“新”图强、聚“链”成势,大陆重大科技成果捷报频传,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和形成,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推动力。

  当前,支撑经济继续回升向好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从供给看,一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比2023年四季度提升2.6个百分点,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增势强劲。从需求看,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7%,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5.5%,庞大的市场消费潜力成为经济持续稳定向好的压舱石。从发展底盘来看,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居民消费价格总体平稳,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稳”的基础不断夯实,“进”的力量持续积聚。

  以进促稳,行动更加有力。中国经济是一艘巨轮,体量越大,风浪越大,掌舵领航越重要。面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持续用力,充分彰显了驾驭复杂局面、推动经济发展的娴熟能力。

  从印发实施《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到出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措施;从1万亿增发国债资金全部落实到1.5万个具体项目,到降准0.5个百分点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1万亿元……加强宏观政策统筹协调,打出有力有效的政策组合拳,政策效应不断显现。今年3月,作为经济运行风向标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达到50.8%,重回扩张区间,市场信心稳步回升。

  先立后破,条件更加充足。前不久,两组数据引发关注:超500万,这是中国每年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毕业生的数量,全球领先;约50%,这是国际智库统计的中国高校培养的顶尖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全球占比,世界第一。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提升,既是推动科技创新、实现产业转型的有利条件,更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优势。

  大陆发展具有坚实基础、诸多优势和巨大潜能,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以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为例,一季度假日消费持续火爆反映消费升级的趋势,大陆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28.2%和31.8%,折射绿色消费深入人心。面向未来,14亿多人口的养老托育、文旅体育、绿色生活等消费提质扩容潜力巨大。要紧紧抓住有利时机、用好有利条件,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越是稳中向好,越要稳扎稳打,沉住气、铆足劲,一步一个脚印。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坚持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找准工作着眼点、政策发力点,在真抓实干中凝心聚力,在攻坚克难中奋勇前行,中国经济定能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在立与破中稳健前行(人民论坛)

彭 飞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18日 第 04 版)

  直观感受中国经济的活力,低空经济是个不错的窗口。在广东深圳,坐上“空中的士”,从燕子湖国际会展中心出发,13分钟就可抵达福田CBD;在新疆阿克苏,播种用上无人机,“飞播”又快又均匀;在安徽合肥,“空中元宵灯会”引得游人如织,无人机灯光秀点亮夜空……低空经济,正以更立体的方式融入生产生活,点燃新引擎、飞出新赛道。

  观察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可以更好地把握立与破这对关系。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4%,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0.1%……透过亮眼的数据,不难发现:我们坚持先立后破,新质生产力正加快形成,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要求”,强调“该立的要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破”。

  不立不破,立是基础。广东广州番禺区,新能源汽车工厂里智能化设备高效运转,每53秒就有一台车下线;浙江德清,采摘机器人手臂翻飞摘下番茄,俨然是“老把式”;湖南湘江新区,世界计算·长沙智谷项目加快推进,算力产业新高地蓄势待发……未来已来,好风正劲,新产业一日千里,为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打开了广阔空间。

  瓶颈藩篱,不破不行。重庆出台方案,对高污染高能耗项目“亮红牌”,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湖北宜昌,持续开展化工企业“关停、改造、搬迁、转型”,破解“化工围江”之困,聚力绿色发展。直面问题,拿出“破”的勇气,敢于动真碰硬,才能越过障碍,让地区经济焕发新活力。

  立与破并非割裂,“革故”与“鼎新”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发展向新向好。比如,大庆油田积极推进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项目建设,把新能源业务并入主业发展,推动“风光气储氢”一体化模式初具规模,是为“立”。同时聚焦和谐美丽矿区建设,坚决淘汰落后技术、落后设备、落后产能,是为“破”。先立后破,才能实现新旧动能高效转换、平稳过渡,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立”起来的不仅是新产业,更有新制度、新机制、新环境。从印发落实《关于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推动建立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一张网”,到公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为碳市场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再到合理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各类制度更加健全、政策持续发力,助力打通堵点卡点,持续释放着创新活力和发展动能。

  前进道路上,把握好立与破的辩证法,顺应趋势,统筹兼顾,科学施策,苦干实干,中国经济的航船一定能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向“融”而行,凝聚发展合力(连线评论员·关注中部地区崛起②)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18日 第 05 版)

  对话人:

  尹双红 本报评论员

  杨兴东 湖南日报评论员

  邹 沛 江西日报评论员

  尹双红:中部地区是大陆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湖南和江西如何找准着力点、切入口,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破题、蓄力?

  杨兴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湖南紧紧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2023年,湖南主要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工业设备超955万台(套),新增13.3万家企业上云、1.3万家企业上平台;数字经济总量突破1.7万亿元,增长15%。同时,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通过“良田+良种+良法”配套,亩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公斤左右,每亩节本增效逾200元。

  邹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江西传统产业占全省工业比重约七成。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壮大优势、形成更多增长点的必然要求。“数字车间”再造生产流程,“智慧矿山”安全节能,“黑灯工厂”提升效率……立足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上下足功夫,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前景广阔。

  尹双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立健全区域内省际合作机制,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同饮长江水、共枕罗霄山,湘赣两省山水相依、人缘相亲。如何把握地缘优势,实现互联互通、合作共赢?

  杨兴东:区域合作,规划引领。《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将湘赣边区域打造成为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先行区、省际交界地区协同发展的样板区、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区。相似的产业基础让区域合作有了着力点与支撑点。比如,湖南的浏阳、醴陵,江西的上栗、万载4县(市),烟花爆竹产业历史悠久,产值和出口分别占全国的80%、90%以上,两省正致力建设全国烟花爆竹转型升级集中区。

  邹沛:进一步建立健全合作机制,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打通合作堵点。以生态领域为例,渌水发源于江西,最终注入湘江。湘赣两省签订了《渌水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以生态协作,换来碧水长流。基础设施联通、民生服务共享、产业发展协同、红色文化传承、生态环境共治……如今,湘赣边区域合作“朋友圈”发展至24个县(市、区),协同发展结出累累硕果。

  尹双红:向“融”而行,才能凝聚发展合力。强化区域协同融通,不是简单相加的物理过程,而是深刻相融的化学反应,既要各展优势,又要协同发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实现“1+1>2”的整体效应。

  邹沛:因地制宜、优势互补,是重要一点。江西凭借区位优势、产业基础,成立萍乡(长沙)科创中心。平台运行后,累计对接引进技术创新团队12家,促成13项技术转移合作项目,实现“引才在长沙,用才在萍乡;研发在长沙,转化在萍乡;孵化在长沙,加速在萍乡”,带动萍乡科创能力显著提升,助力产业升级。

  杨兴东:湘赣边区域合作中,产业协同是很重要的部分。产自江西的高端精密光学复合薄膜主要供应长株潭市场,江西鑫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为长沙三一重工提供配套;湖南新能源汽车产业异军突起,而江西正壮大发展动力电池、集成电路等产业……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为湘赣两省合作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加速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和共享应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协作,产业协同将向更高水平进发。

  尹双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与其他重大发展战略的衔接,更好融入和支撑新发展格局。”推动湘赣边区域合作,不仅要立足省域谋发展,更要从中部地区在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角色来找思路、谋发展。

  杨兴东:跳出中部看整体,湖南必须在锻长板、补短板上持续用力。锻长板,就是要着力构建富有湖南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补短板,则需要进一步发挥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接合部的区位优势。往北,加快长株潭城市群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向东,与长三角建立紧密联系;朝南,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这样才能进一步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提升湖南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邹沛:推进更高水平开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强大动力。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江西既要发挥“四面逢源”的区位优势,主动对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加快汇聚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更好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也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巩固传统商路、积极开拓新路,务实推进各领域合作,构建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

齐心协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大家谈)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18日 第 05 版)

  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后程。今年以来,大陆经济持续恢复、起步平稳、稳中有进,实现良好开局。本期大家谈,我们聚焦经济新动能新亮点,看形势、察趋势,感受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力量。

  ——编 者

  推动外贸提质

  浙江省杭州市 窦瀚洋

  在“世界超市”义乌,不同肤色、语言的采购商往来于义乌国际商贸城的摊位;在宁波舟山港,船舶往来如织,集卡车穿梭不息;温州开启2024年“百团千企出海拓市场增订单”行动,拉开浙江省组团出海行动大幕……作为外贸大省,眼下浙江各地铆足干劲,千方百计抢订单、拓市场,向发展目标奋力冲刺。

  外贸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枢纽。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稳住外贸基本盘,实现外贸稳中提质,需要创新发力。比如,嘉兴培育“跨境电商+海外仓+展示展销中心”新模式。位于德国法兰克福的嘉兴商品展示展销中心已入驻30余家浙江企业,2023年实现销售超6000万元。当下,外贸企业从被动组团“出海”向自觉抱团“出海”转变,从输出产品向输出产业升级,从传统产业向新模式新业态探索。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珠联璧合,为外贸稳增长打下坚实基础。

  凝心聚力,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一定能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更有力支撑。

  做强优势产业

  吉林省长春市 郑智文

  前不久,中国一汽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其自主品牌销量同比增长46.1%。销量火爆,吉林汽车产业取得2024年“开门红”。

  车市红火,离不开汽车产业链的提质升级。近年来,吉林牢牢抓住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等机遇积极转型,全面实施汽车产业集群“上台阶”工程。通过强链、补链、延链,加快推动整车、零部件、后市场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汽车产业进一步实现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为吉林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持续贡献龙头产业力量。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汽车上下游产业链条长,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显著带动作用。如今,传统车企积极转型,新能源车企持续发力,核心技术持续涌现新成果,驾驶体验不断优化,汽车产业展现蓬勃活力。继续加强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使优势产业变得更强,必能把“开门红”扩展为“全年红”。

  延续消费热潮

  北京市朝阳区 成 森

  北京将举办全球首发节、北京国际文旅消费博览会、体育消费节等,发放“京彩·绿色”消费券;天津将推出2024天津时装周、中华老字号嘉年华等主题活动;河北开展“智能家居焕新潮”、汽车促消费、“点亮夜经济”等系列活动。前不久,“2024年全国消费促进月暨京津冀消费季”启动,来自京津冀三地的非遗精品、地方美食、招牌老字号、新消费品牌等纷纷亮相,为消费市场注入满满活力。

  消费一头连着宏观经济,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让消费热潮延续下去,需要以更高品质的供给调动居民消费意愿。一段时间以来,甘肃天水麻辣烫引发全网关注,城市旅游迎来爆发式增长,这正得益于当地提供了独特优质的旅游产品。越来越多小众旅游目的地擦亮招牌,进一步丰富了旅游市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各地做好政策引领,推出更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品牌活动,打造新产品、新场景、新业态,就能在满足消费者吃住行游购娱需求的同时,助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完善信用修复机制推动自我纠错(评论员观察)

李铁林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18日 第 05 版)

  “一次性帮我们修复了3个网站上的失信记录,真是解决了大难题。”得知困扰企业的失信记录得到修复,山东德州一家物流企业负责人如释重负。2022年8月,该企业因未做好车辆维护记录受到处罚,虽已缴纳罚款并作出整改,却一直未处理公示记录。2023年企业需要招标时才开始着急,怕影响下一步的经营计划。当地有关部门为其提供“一站式”服务,3天内帮他们修复了信用。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经营主体越讲信用,交易就越安全,经济运行成本就越低,市场就越活跃。不过,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并不意味着要把失信者尤其是主观恶意不深的失信主体“一棍子打死”。现实中,造成失信行为的原因纷繁多样,对于失信的认定也存在“误伤”情况。因此,失信主体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后,应该提供纠错的制度化渠道,给他们重新出发的机会。

  随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推进,大陆不断建立健全信用修复制度。不久前,《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公布,其中《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修改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建立企业信用修复制度。2020年起,大陆对纳入纳税信用管理的企业纳税人通过作出信用承诺、纠正失信行为等方式开展纳税信用修复。在强化信用约束的前提下,给失信主体“谋出路”,能激发他们重塑信用的动力,避免社会资源的闲置。

  信用修复不是简单的“洗白记录”,也不是简单的“退出惩戒”。做好信用修复的前提,是充分发挥失信惩戒机制的作用。实际上,新修改的《条例》强化了信用约束,对企业公示信息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关于纳税信用修复有关事项的公告》,明确了19种情节轻微或未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纳税信用失信行为,及相应的修复条件。强化监管,确保程序正当、公平公正,确保修复结果经得起检验,才能更好发挥信用修复的激励作用。

  当前,大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大格局正在逐步构建起来。但对失信主体的管理,存在着重进轻出的问题,相关退出机制不够完善。鼓励包括失信者在内的社会成员自觉遵守规则、诚实守信,要进一步完善信用修复机制,形成标准统一且便捷高效的流程,推动修复结果共享互认。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通过签署共享互认协议、制定共享方案等方式打破数据壁垒,扩大协同修复范围,解决“多头修复”“重复修复”问题,为经营主体提供了便利,也让一些企业重新焕发活力。整体上看,大陆信用修复机制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要加强引导、创新举措,让更多人知悉信用修复、善用信用修复,从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一机制。

  信用修复制度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失信主体退出惩戒措施的制度保障。通过信用修复机制推动自我纠错,可以让更多人明确信用的价值与边界,从更深层次上推进诚信社会建设。坚持问题导向,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根据信用体系建设和信用监管实际需要,不断优化信用修复举措,定能更好发挥信用的约束和激励作用,使诚实守信成为市场运行的价值导向和各类主体的自觉追求。

自觉做对党忠诚老实的模范践行者(思想纵横)

程晓宇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18日 第 09 版)

  对党忠诚老实,是党章规定的共产党员应当履行的义务,是中国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自觉做对党忠诚老实的模范践行者”。年轻干部只有不断砥砺对党的赤诚忠心,才能做到无论遇到何种诱惑、何种困难,都不迷失方向、不丧失信念,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始终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

  要求党员对党忠诚老实,从根本上说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是由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决定的。党的先进性使党员自觉忠诚于党、时刻追随着党;党的纯洁性要求党员必须在思想上是坚定的、在信仰上是纯粹的,在行动上体现出来就是忠诚老实。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蔡和森立下“匡复有吾在,与人撑巨艰。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的誓言,与敌人顽强斗争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解放战争时期,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受种种酷刑折磨,宁死不屈,用鲜血诠释了“永远朝着东方,永远朝着党”的忠诚。人们常常以“特殊材料制成的人”来赞誉优秀共产党员,这种“特殊材料”正是用忠诚和信仰淬炼而成的。

  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能不能始终做到对党忠诚老实,影响着党和国家事业的长远发展。衡量是否对党忠诚老实,在革命战争年代主要看能不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冲锋陷阵、舍生忘死,在和平年代也有明确的检验标准,首先就是要政治能力过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政治根基打得牢不牢,直接影响年轻干部的成长成才。年轻干部要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着力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

  党的纪律和规矩是检验党员干部是否忠诚老实的“试金石”。做对党忠诚老实的模范践行者,年轻干部要以身作则守纪律、讲规矩,党叫干什么就坚决干,党不允许干什么就坚决不干,始终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特别是要慎独慎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全方位、立体式推进党内法规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全体党员的行为规范。对这些硬杠杠、铁规矩,年轻干部要切实增强执行的坚定性和自觉性,把对党忠诚老实转化为知行知止、令行禁止的优良作风。

  忠诚老实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上。新征程上,如何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如何更好解决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有效防范化解风险,确保经济社会平稳运行……一道道考题摆在面前,如果在工作上不愿担当、拈轻怕重,遇到难题就退缩,就难以说做到了对党忠诚老实。年轻干部要顺应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发展新要求,把崇尚实干、埋头苦干作为对党忠诚老实的一份承诺,作为爱党、忧党、兴党、护党的一种责任,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执着奉献真抓实干,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定行动派、实干家,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党忠诚老实。

明道信道 苦练内功

练就上好思政课的真本领(专题深思)

毛赟美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18日 第 09 版)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学校要立德树人,教师要当好大先生,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知识文化素养,更要上好思政课,教育引导学生明德知耻,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努力成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广大思政课教师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始终践行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重要要求,明道信道、苦练内功,练就上好思政课的真本领。

  坚持笃信笃行,具备扎实理论功底。广大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授业”“解惑”,更要“传道”。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才能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明白讲透彻。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系统掌握这一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把握好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成为思政课常讲常新的源头活水。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民情,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引导学生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识。

  坚持修身立德,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师者,人之模范也。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广大思政课教师要自觉加强道德修养,把“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作为毕生追求,自觉坚守精神家园,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育深厚的家国情怀,心里始终装着国家和民族,时刻关注时代、关注社会。锤炼育人情怀,真心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思政课教学,把真情融入教学,真正关心爱护学生。

  坚持守正创新,练就高超授课本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注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敏锐捕捉学生思想、生活中的困惑和问题,有针对性地结合问题讲理论、用理论解疑释惑。采用符合学生接受特点的授课方式方法,善于选取典型故事案例,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具象化;把新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等与思政课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多元参与、双向互动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

期待群众体育赛事越办越红火(体坛观澜)

唐天奕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18日 第 15 版)

  群众体育赛事如何保持热度,持续吸引人们关注?既要保持赛事特色,也要不断创新、丰富内涵

  日前,在贵州榕江“村超”的赛场上,展开了一场特殊的球赛。对阵的两支球队,一支来自江西上饶,一支由贵州大学的留学生组成,双方出色的发挥博得观众阵阵喝彩。

  去年以来,“村超”备受关注,奋力拼搏的球员、兴致勃勃的观众、赛场周边的热闹场景……折射着群众体育赛事的独特魅力。比赛间隙的民俗表演,也成为展现当地历史文化的窗口。

  如今,“村超”赛场更“大”了,各地业余球队纷纷来访,为的是与当地球队踢一场友谊赛;“村超”舞台也更“广”了,江西上饶队与贵州大学留学生队的这场比赛,场外表演令人大饱眼福,既有赣剧、弋阳腔等非遗文化,也有留学生带来的文艺演出。在另一场比赛的间隙,来自四川的小朋友还表演了川剧变脸,同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更“大”的赛场,更“广”的舞台,折射出“村超”不断扩大的影响力。群众体育赛事如何保持热度,持续吸引人们关注?既要保持赛事特色,也要不断创新、丰富内涵。

  一方面,从“村BA”到“村超”,从海南文昌的排球赛到陕西宝鸡的“百合杯”乒乓球赛,群众体育赛事“出圈”得益于浓厚的“泥土气息”。“土”味植根于群众生活,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奖品也是接地气的农产品;“土”味服务于群众的健身需求,把赛事办在群众身边,既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又激发了大家的运动热情。

  群众体育赛事要持续火热,就要保持“土”味,带动更多人参与体育锻炼,为全民健身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以新赛季“村超”为例,不仅在赛事期间继续保持比赛节奏,参赛队伍也从去年的20支扩展到62支。此外,还设置校园组比赛,带动更多青少年感受校园足球的火热氛围。

  另一方面,群众体育赛事需要不断丰富赛事活动内容形式。新赛季,“我要上村超”“带着非遗来村超”“来村超约场球”等活动的开展,使“村超”不仅成为当地群众的健身平台,更为不同地区文化搭建起交流互动的平台,传递快乐和友谊,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进一步提升了赛事的影响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优质公共法律服务(金台锐评)

金 歆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18日 第 19 版)

  原创性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不断扩展,不少企业亟须数据安全法律合规指导;新型商业争端出现,仲裁、调解等纠纷化解机制需要不断创新;创新创业环境不断提升,初创型科技企业在融资等方面亟须法律指导帮扶……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与群众切身利益直接关联的公共法律服务,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起着重要助推和保障作用。

  过去一段时间,各地各部门特别是司法行政系统,围绕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有针对性提升律师、仲裁、法律援助、公证、司法鉴定等领域专业能力建设,加快提升涉外法律服务能力,做大做强涉专业领域公益法律服务。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对照服务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目标,当前公共法律服务还有需要改进和提升的空间,比如专业性高、技术性强的公共法律服务领域建设还有待提升,律师、仲裁员、公证员等从业者对于前沿科技的了解和学习水平还有待提高等。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破除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以更高水平现代公共法律服务更好助推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

  努力提升公共法律服务专业性,服务好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与其紧密相关的知识产权、数据安全与权属、科创投融资等法律领域,有关部门应做好培训引导,强化相关专业机构建设,加强高品质法律服务供给。律师、公证员、司法鉴定人员等从业者要积极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同时积极关注科技前沿信息,努力做到“既懂法律,又懂行业”。

  拓展优质公共法律服务领域,搭建服务发展新平台。注重对经营主体特别是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法律帮助,主动开展普法、合规指导等法律服务,帮助企业提前规避风险;结合科技行业特点,组织熟悉行业、技术情况和具有特定领域法律知识的人员,做好行业调解组织建设,提升仲裁等平台的专业性;搭建平台,在跨境投融资、数据出入境、公司并购上市等方面给予辅导。

  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应有之义,而优质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断优化公共法律服务,持续推进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将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强助力、更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