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曹操欲杀孔融全族,见其幼子未跑不解,小孩回答却成千古名言

作者:老赵聊健康

三国乱世,英雄辈出。当时正值曹操纵权朝政,他虽权力昌隆,却也时常遭人猜忌。就连被誉为"孔门曲尽"的孔融,也与他结下了梁子。孔融身为孔子嫡传后代,自幼便受儒家教育熏陶,对曹操这个篡权的宦官看不上眼。他不止嘲笑曹操的出身,更是直接上书朝廷,想要遏制曹操的势力。就在曹操斩尽孔融全族之际,孔融的一子却突然说出了一番惊世语,令曹操大为动容。

曹操欲杀孔融全族,见其幼子未跑不解,小孩回答却成千古名言

悲剧起因

曹操与孔融原本是相见恨晚的好友,可后来却反目成仇,最终酿成惨剧。一切都要从曹丕迎娶甄宓说起。当年甄宓乃袁绍宠妾,娇媚绝色,惹得无数英雄垂涎。官渡之战曹操大破袁军后,便纳了这祸国佳人为己有。孔融见状大为不齿,便写信讽刺曹父子,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

曹操欲杀孔融全族,见其幼子未跑不解,小孩回答却成千古名言

这无疑是污蔑曹丕与妲己相比,而曹操亦如纣王一般昏庸。曹操读信后大为光火,质问孔融用意何在。孔融却佯装糊涂,反问曹操"以今度古,想当然耳"。从此,曹操与孔融渐行渐远。随着曹操权势渐大,孔融更是挟恃其门户之后威胁曹操,直接向汉献帝上疏,要遏制曹氏势力。这无疑是给曹操来了当头一棒,遂将孔融囚禁入狱。

曹操欲杀孔融全族,见其幼子未跑不解,小孩回答却成千古名言

舌战群儒

虽然囚禁了孔融,曹操却也无法痛下毒手。毕竟孔融学富五车,名重一时,杀他无异于自废武功。于是便有心人献计,让群儒与孔融一同狱中论难。若是孔融难以应对,自然便可顺理成章处以正罪。果不其然,进狱不久群儒便如狼似虎般攻其余祸。各种艰涩典籍被抛掷出来,层出不穷的质疑让孔融应接不暇。

曹操欲杀孔融全族,见其幼子未跑不解,小孩回答却成千古名言

就在大家以为孔融即将解体之时,这位儒门宗师却突然笑了。他淡然说道:"我自小便爱读诗词歌赋,不喜博综,今日与诸位高谈阔论,未免有愧。"话音刚落,孔融便高谈阔论起来,侃侃而谈赋诗作对,前赴后继引经据典,将群儒彻底呛住。就连曹操听闻此事后也不免心生敬服,只得作罢。

曹操欲杀孔融全族,见其幼子未跑不解,小孩回答却成千古名言

惨剧终幕

囚禁虽被打消,但曹操心中的芥蒂却仍未除根。他认定孔融如不除掉必将是大患,且孔融如此才高学富,日后说不定就有谋反的心思。于是在党羽的怂恿下,曹操痛下决心,斩尽孔融一门。当兵士赶到孔府时,孔融全家上下已尽数被杀,唯余两个啼哭的孩子。见状,兵士便走上前问:"你们为何不趁早逃走,留在此地等死?"孔丑嘻嘻一笑,说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家破人亡,我又何必活着?"曹操听闻此言,当即大为动容。生平少有人如此大义通天彻底的。于是他痛改前非,下令放过二子,也放过了其余族人。

曹操欲杀孔融全族,见其幼子未跑不解,小孩回答却成千古名言

幼子影响曹操

曹操与孔融之间的恩怨,引起了当朝要臣的热议。有人同情孔融遭此横祸,认为曹操太过偏执。也有人支持曹操处理手腕,认为孔融罪有应得。不过大多数人对孔丑的大义深有佩服。毕竟在如此年纪说出如此豁达的话,实属罕见。就连曹操这等老江湖,也不免为之肃然起敬。这件事也影响了曹操接下来的为政方针。他开始倾向于宽恕有为之士,苦心经营国家大计。有鉴于孔丑的话,他不再对人下手如此狠辣,也收敛了不少锐气。

曹操欲杀孔融全族,见其幼子未跑不解,小孩回答却成千古名言

或许也是动荡年代的迫不得已

看似残酷的斩尽孔融一族,实则折射出了那个动荡年代的冷暴无情。在战火纷飞之际,无论你多么出众,只要一旦与权力中心的利益相左,下场就只有被无情抛弃。曹操为了笑到最后,不得不狠心杀了孔融。他深知,如果放过这个固执己见的文人谘臣,日后只会成为自己的祸根。权力的滋味让他逐渐变得越发冷酷无情,视民命如草芥。

曹操欲杀孔融全族,见其幼子未跑不解,小孩回答却成千古名言

如果我们把目光放长远一些,就会发现曹操做法中也有其不得已的苦衷。他肩负着一番伟大抱负,要在那纷争不断的年代统一天下,扫清障碍是必由之路。过于仁慈反而会让自己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我们要审慎看待历史,不能孤立地评判一个人的作为非作为。权力的滋味往往会改变一个人,让他不得不做出一些令人难以苟同的抉择。但这未必就是错误的,只是在某种特殊情况下的权宜之计罢了。

正如孔丑所言"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当整个家族濒临覆灭之时,保全个人又有何意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