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孙权的权力交接之路:三子争位,五位托孤重臣团灭,其原因何在?

作者:聪明的风铃008

三国时期,孙权作为孙吴政权的首位皇帝,于二二九年称帝,迁都建业,实施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促进了江南经济的繁荣发展,为建业到辽东的东海岸通商往来打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孙权的权力交接之路:三子争位,五位托孤重臣团灭,其原因何在?

孙权晚年因皇位继承人问题,非常武断地废了太子,另立幼子作为权力接班人,致使孙吴王朝在权力交接上出现了托孤的局面。

孙权没有充分考虑王朝内外的复杂环境,直接另立幼子的行为,为日后权臣乱政提供了机会,导致托孤大臣先后出现专权局面,引发王朝的政治动荡,最后造成了五位托孤重臣团灭。

孙权三子争位的结局

1、太子之争

孙权晚年因为自己的武断专行,造成了托孤之路的失败,长达数年的朝野纷争,给王朝带来了巨大的动荡。

孙权的权力交接之路:三子争位,五位托孤重臣团灭,其原因何在?

孙吴王朝241年太子孙登去世,孙权对于太子孙登的死极度悲伤,久久无法自拔。

按照嫡长制度,排序第一的三子孙和于二四二年正月被册立为太子,经大臣举荐,当年八月立四子孙霸为鲁王。

孙和与孙霸册封之后,由于孙权对子女的宠爱,二人在宫中地位不分伯仲,为日后的二人争斗埋下了伏笔。

孙权在大臣建议太子和鲁王实行嫡庶区别之后,对二人采取了符合礼制的区隔,两人的矛盾就此产生。

孙权的权力交接之路:三子争位,五位托孤重臣团灭,其原因何在?

由于孙权的日常宠爱,鲁王认为是太子及其幕僚造成了自己的地位下降,终日里想取而代之。

孙权听到二人不和的风声,让两人闭门认真地思过。

由于二人有了嫌隙,有些人想借两人的矛盾,来获得个人的发展机会。

王朝的官员纷纷寻找二人做靠山,大臣们为了在皇权继承人面前揽得头功,各自使出浑身解数,让两人原本恶劣的矛盾变得日益严重。

孙权的权力交接之路:三子争位,五位托孤重臣团灭,其原因何在?

孙吴王朝因为皇位继承人问题,形成了党争势头,这种争斗更加扩大化,从内斗蔓延到王朝庙堂之上,甚至蔓延到了军队和地方官吏,大臣们成了操纵皇位继承人的幕后势力,王朝变成了各个利益集团的角逐场。

这种内耗的产生,必然影响王朝的整个政治正常运作,涉及了整个王朝高层都不可避免地卷入,重要的官吏被迫受到冲击和波及。

孙权为了避免争斗加剧,引发王朝的动荡,处置了一些激进的大臣,提拔了一些温和的大臣,党争的矛盾才降温了许多。

孙权的权力交接之路:三子争位,五位托孤重臣团灭,其原因何在?

孙权在长女孙鲁班的挑拨下,认为二人的党争矛盾已经影响了正常的朝纲,给王朝的政治带来了裂痕。

孙权虽然对太子孙和尚有善念,但认为太子的羽翼太过丰满,对王朝产生了危害,孙权还是自我主张地废除了太子,赐死了鲁王,结束了二宫之争。

二五零年,孙权抛弃嫡长继承制度,册立自己宠爱的幼子孙亮为太子,幼子的册立为后来权臣乱政埋下了祸根,造成王朝动荡了数年,动摇了王朝根基。

孙权的权力交接之路:三子争位,五位托孤重臣团灭,其原因何在?

2、托孤之路

老一辈务实的大臣相继离世,大臣的二代们没有了务实的态度,靠着年轻热情,追逐权利和地位。

孙权的宗亲孙峻在孙权的太子争斗中,看准了局势,联合诸葛恪,成为诸葛恪阵营的有力支持者。

二五二年孙权去世,大臣孙峻、诸葛恪、滕胤、吕据和孙弘五人共受孙权遗诏,辅佐年方十岁的孙亮即位。

即使新皇帝即位,大臣们过去的党争矛盾也无法做到和好如初、冰释前嫌。

孙权的权力交接之路:三子争位,五位托孤重臣团灭,其原因何在?

孙权死后不久,出于内部争斗,诸葛恪首先铲除了孙弘,在孙吴王朝开始专权,诸葛恪可以说是权倾朝野,造成孙峻等人的利益受到损害。

孙峻趁着诸葛恪征讨曹魏失利,朝野对诸葛恪怨声载道的时候,趁机除掉了诸葛恪,开始了孙峻专权的时代,孙峻为讨好孙权长女孙鲁班,将废太子孙和赐死。

二五六年,孙峻征讨曹魏途中,突然夜里暴病而亡。

诸葛恪和孙峻的专权乱政,使得孙吴王朝经历了数年的政治动荡,损害了王朝根基。

孙权的权力交接之路:三子争位,五位托孤重臣团灭,其原因何在?

孙峻将后事托付堂弟孙綝,孙綝掌握了孙吴王朝的最高权力,孙綝诛杀了带头反对他垄断王朝大权的滕胤和吕据。

孙权托孤的五位重臣全部死亡,王朝的政治动荡依然持续。

二五八年孙綝和已经亲政的孙吴皇帝孙亮矛盾日益公开化,孙綝得知孙亮要诛杀自己的计划后,率先发难,攻入皇宫,废了在位六年的孙亮帝位。

孙綝迎接孙休接替皇位,孙休即位后,孙綝变得日益骄横跋扈,孙綝的权力甚至超过了孙吴王朝皇帝孙休。

孙权的权力交接之路:三子争位,五位托孤重臣团灭,其原因何在?

孙休对威胁皇位的大臣进行清洗势在必行,权倾一时的孙綝,人生到了转折点,该来的总会来的,孙吴皇帝孙休与张布设计谋杀了孙綝。

王朝大臣专权结束,孙权权力交接的托孤之路以失败结局。

孙权托孤失败的原因

孙权晚年由于非常迷信异兆,内心推崇信奉鬼神,做出了很多失误的事情,诛杀和流放了很多无辜的大臣。

孙权的权力交接之路:三子争位,五位托孤重臣团灭,其原因何在?

1、 废立失度

孙权宠爱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没有开始就对二人进行礼制之分,最终酿成二宫之变,动摇了王朝的根基。

孙权在太子问题上出现暧昧,大臣们见此情景,就会选择站队,都想在立太子的问题上抢得头功,成为皇位继承人的功臣。

大臣们在权力利益面前,一定要斗得你死我活,否则决不罢休。

诸葛恪和縢胤支持太子孙和,吕据和孙弘支持鲁王孙霸,这种局面,注定了孙吴王朝内部的党争不断。

孙权的权力交接之路:三子争位,五位托孤重臣团灭,其原因何在?

二人八年的争斗,使得王朝党争日益激烈,其中大臣的二代们,年轻热情,缺少了实干理智,追逐名利,造成了矛盾的进一步升级。

大臣们为了太子之位,党争持续了数年,完全变成了私怨。

愈演愈烈的内部争斗,变成了公开对抗,致使党争矛盾激化于朝堂之上。

这种内耗动摇了孙吴王朝的政治基础,无异于一场巨大的灾难,影响了王朝后来的每项政策和决策的实施。

伴随着这种党争产生的利益集团,即使到了最后,孙权也无能为力。

孙权的权力交接之路:三子争位,五位托孤重臣团灭,其原因何在?

对于孙吴王朝内外复杂的局面来说,政治机器的平稳运行才是最根本的,皇位继承按照制度执行,可以有效地从法理上解决内耗问题,让大臣们按部就班行事,在确定的环境下不会越雷池一步,这样就形成了王朝权力的合力,有利于王朝的繁荣发展。

然而孙权废立太子,打破了这种制度的平稳运行,给权臣乱政提供了机会,一旦皇位继承制度得到破坏,整个行政机器就会失去连贯性,导致一系列矛盾的剧烈冲突,从而使王朝内部的团结土崩瓦解。

孙权的权力交接之路:三子争位,五位托孤重臣团灭,其原因何在?

相较于孙吴王朝内外的复杂环境,嫡长继承制度虽然不是完美的制度,但可以给太子培植亲信,建立权威的机会。政权的稳定延续,远胜于皇朝继承人的个人能力,王朝幼子的能力优势,不足以弥补种种不安全因素所带来的损失。

大臣们为了各自利益激烈争斗,造成托孤之路,以失败收场。

2、权臣专权乱政

孙权册立幼子为太子,为权臣乱政提供了历史平台,大臣权势膨胀到专权乱政的地步,虽然没有达到篡权自立的程度,但对于王朝却造成了巨大的动荡。

孙权的权力交接之路:三子争位,五位托孤重臣团灭,其原因何在?

由于幼子的根基不稳,仰赖于托孤大臣们的权力实施,来维持王朝的正常运行。

孙武王朝内外复杂的环境下,太子的更迭,对于王朝的影响至关重要,夹杂其中的党争成为威胁王朝的不稳定因素。

作为太子即位的胜利者,对于失败者的报复不可避免,这种清洗必然影响王朝国家运行机器的一致连贯性。

在幼子即位抢得头功的的大臣诸葛恪,掌握了王朝的最高权力后,开始专权乱政,必然触及孙峻等其他权臣的利益。

孙权的权力交接之路:三子争位,五位托孤重臣团灭,其原因何在?

孙峻趁机除掉了诸葛恪,祸及诸葛恪宗族,王朝每次剧烈的政治争斗后都是政治的强力清洗运动,而每次政治清洗都带来对王朝的冲击和动荡。

孙峻开始专权乱政于王朝,不料征讨曹魏途中病重,弥留之际,托付后事给堂弟孙綝。

孙綝随即取得大权,借机除掉了托孤重臣滕胤和吕据,废了已经亲政的孙亮帝位,另立孙休为孙吴王朝皇帝。

孙休即位后,孙綝的权势威胁了皇帝的地位,孙休进行内部清洗剪除也就势在必行。

最终孙綝的下场可想而知。

孙权的权力交接之路:三子争位,五位托孤重臣团灭,其原因何在?

孙武王朝内外的复杂局面,为了避免权臣乱政,需要完善的皇位继承制度来保障王朝的正常运行,孙权没有遵循制度的约束,托孤之路以失败收场,也就在所难免。

总结

王朝的嫡长继承制度是为了确保王朝的稳定和运行连贯而设计,王朝行政机器的连贯性远胜于皇帝的贤能,这也是历代王朝历史局限所决定的。

孙吴王朝内外的复杂环境,需要完善的皇位继承制度作为稳固的政治基础,来保障王朝运行的连贯性。

孙权的权力交接之路:三子争位,五位托孤重臣团灭,其原因何在?

孙权对子女的溺爱,造成了二宫的政治斗争局面。孙权没有妥善地处理二宫争斗的问题,武断地采取措施,最后以残酷的结局结束,大臣们原本攀龙附凤的态势随着结局改变,势必引发比较大的政治动荡。

历代王朝托孤的现象时有发生,结局有好有坏,孙权没有充分考虑王朝内外的复杂环境,直接另立幼子,王朝的稳定和运行连贯性受到了巨大挑战,给权臣乱政提供了施展平台,造成了权力交接的托孤之路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