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纵览·13楼夜话|导师失德,不能只依赖学生举报

作者:纵览新闻
纵览·13楼夜话|导师失德,不能只依赖学生举报

【主持人:张丽霄】

近日,北京邮电大学15名研究生联名举报导师郑某存在师德师风问题,指出导师存在情绪暴力,常常破口大骂,让学生代取大量快递、去其家里打扫卫生,强迫学生加班,缺少学术指导等问题。这件事的处理结果是,郑某被取消研究生导师资格,停止教学工作。而两个月之前,华中农业大学一名教授同样在学生的举报声中,走下讲台。学生为何会被逼到联名举报导师?为何会沦为导师的“廉价劳动力”?导师和学生的边界在哪里?理想的导生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近些年来,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一直饱受诟病,这次举报事件,让我们重新审视畸形的“导生关系”。

导师不端行为 不能只靠学生举报

纵览·13楼夜话|导师失德,不能只依赖学生举报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研究生中开始流行称导师为“老板”。这个叫法看似调侃,却也道出了部分现实——导师掌控着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决定着学生的收入津贴,更对关乎学生前途命运的“毕业”一事有着“生杀予夺”的权力。在这样的绝对权力下,部分导师将导生关系扭曲为简单的雇佣关系,甚至不惜损害学生的权益来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处于弱势的学生只能胆战心惊地维护好和导师的关系,遇到不公也只能忍气吞声,敢怒不敢言,甚至陷入抑郁绝望的境地。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维护正常的师生边界,我们要寄望于师德师风,但又不能只寄望于师德师风。对导师行为的规范,学生的监督很重要,然而,举报导师虽被不少自媒体冠以“90后、00后整顿大学”的噱头,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对学生而言,即使举报成功,导师更换也可能会影响到后续的学习、研究的进展。我们赞赏学生举报导师的勇气,但更应该通过构建操作性强且师生权利义务明确的规范制度去进行纠偏,而不是要学生赌上“前途命运”去维护自身权益。

——丰光

给研究生说“不”的底气

纵览·13楼夜话|导师失德,不能只依赖学生举报

很早之前,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路甬祥院士,就曾公开批驳过“科研老板”现象,而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要改变这种强弱失衡的“导生”关系,需要从制度上向学生倾斜。在欧洲的“导师制”下,学生类似学徒,校方则通过严格的协议,规定导师的权责,比如德国有高校的《辅导协议》,会细化到规定导师的辅导内容、与学生见面讨论的次数等;而在美国的“老板制”下,学生类似雇员,有合同薪资和工会,比如加州大学的研究生屡屡通过相关渠道要求“涨工资”。

中国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2020年出台了《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导师不得要求研究生从事与学业、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务,不得违规随意拖延研究生毕业时间;同时规定,对导师的师德失范行为,培养单位可视情况,采取约谈、限招、停招、取消导师资格、清除出教师队伍等措施。

但现实情况下,如何让规定不流于纸面,让其落到实处还需在细节上加强,如给学生挑选导师的权力,引入学生评价导师体系,让学生有申诉的渠道等,给学生说“不”的底气。师生身份平等,才能改善导生关系怪象。期盼师生互尊互爱的场面成为每个校园最美的风景。

——秦建军

树立良好师德师风 构建和谐导生关系

纵览·13楼夜话|导师失德,不能只依赖学生举报

在大陆教育体系中,研究生教育是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学生不仅要深入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参与学术研究。这也是其区别于本科生教育的特点之一。可无论处于哪一阶段,教育活动培养人的根本目的没有变,师生关系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也没有变。

师生关系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带来好的教育。前两天看过这样一段视频,郑州一大学教授课间时用自己的水卡给学生打水,只因学生接水还要扫码花钱。反观那些利用教师身份随意指使学生做“杂事”的导师,差距可见一斑。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威信不应建立在权力和压迫之上,而应是学生在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能力、人格魅力等影响下油然而生的情感体验。无论是哪个阶段的教师,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都不能忘。师生矛盾在所难免,作为学生“引路人”的老师,更应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如何让研究生教育回归本真。

——张凌敏

主持人:

理想的导生关系,是一种互相成就的协作关系。对导师而言,如何与学生在学术上协作,可能是一件因人而异的事,但其底线是相通的,其中之一就是不能利用自己的地位优势,强迫学生去做一些和科研工作无关的生活琐事,甚至压榨剥削学生。对于高校而言,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改进导师评价机制,同时畅通学生的投诉渠道,及时处理导师的不端行为,避免类似“集体举报”事件的发生。

这起关于师德师风的公共事件,若真能让涉事高校乃至更多高校,在这些方面有所思考和改进,那这15名学生的“孤勇”,就算没有白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