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縱覽·13樓夜話|導師失德,不能隻依賴學生舉報

作者:縱覽新聞
縱覽·13樓夜話|導師失德,不能隻依賴學生舉報

【主持人:張麗霄】

近日,北京郵電大學15名研究所學生聯名舉報導師鄭某存在師德師風問題,指出導師存在情緒暴力,常常破口大罵,讓學生代取大量快遞、去其家裡打掃衛生,強迫學生加班,缺少學術指導等問題。這件事的處理結果是,鄭某被取消研究所學生導師資格,停止教學工作。而兩個月之前,華中農業大學一名教授同樣在學生的舉報聲中,走下講台。學生為何會被逼到聯名舉報導師?為何會淪為導師的“廉價勞動力”?導師和學生的邊界在哪裡?理想的導生關系應該是什麼樣的?近些年來,研究所學生和導師的關系一直飽受诟病,這次舉報事件,讓我們重新審視畸形的“導生關系”。

導師不端行為 不能隻靠學生舉報

縱覽·13樓夜話|導師失德,不能隻依賴學生舉報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研究所學生中開始流行稱導師為“老闆”。這個叫法看似調侃,卻也道出了部分現實——導師掌控着學生參與科研項目、決定着學生的收入津貼,更對關乎學生前途命運的“畢業”一事有着“生殺予奪”的權力。在這樣的絕對權力下,部分導師将導生關系扭曲為簡單的雇傭關系,甚至不惜損害學生的權益來滿足自己的私欲。而處于弱勢的學生隻能膽戰心驚地維護好和導師的關系,遇到不公也隻能忍氣吞聲,敢怒不敢言,甚至陷入抑郁絕望的境地。

建構良好的師生關系,維護正常的師生邊界,我們要寄望于師德師風,但又不能隻寄望于師德師風。對導師行為的規範,學生的監督很重要,然而,舉報導師雖被不少自媒體冠以“90後、00後整頓大學”的噱頭,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對學生而言,即使舉報成功,導師更換也可能會影響到後續的學習、研究的進展。我們贊賞學生舉報導師的勇氣,但更應該通過建構操作性強且師生權利義務明确的規範制度去進行糾偏,而不是要學生賭上“前途命運”去維護自身權益。

——豐光

給研究所學生說“不”的底氣

縱覽·13樓夜話|導師失德,不能隻依賴學生舉報

很早之前,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路甬祥院士,就曾公開批駁過“科研老闆”現象,而越來越多的案例表明,要改變這種強弱失衡的“導生”關系,需要從制度上向學生傾斜。在歐洲的“導師制”下,學生類似學徒,校方則通過嚴格的協定,規定導師的權責,比如德國有高校的《輔導協定》,會細化到規定導師的輔導内容、與學生見面讨論的次數等;而在美國的“老闆制”下,學生類似雇員,有合同薪資和工會,比如加州大學的研究所學生屢屢通過相關管道要求“漲工資”。

中國在這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2020年出台了《研究所學生導師指導行為準則》,導師不得要求研究所學生從事與學業、科研、社會服務無關的事務,不得違規随意拖延研究所學生畢業時間;同時規定,對導師的師德失範行為,培養機關可視情況,采取約談、限招、停招、取消導師資格、清除出教師隊伍等措施。

但現實情況下,如何讓規定不流于紙面,讓其落到實處還需在細節上加強,如給學生挑選導師的權力,引入學生評價導師體系,讓學生有申訴的管道等,給學生說“不”的底氣。師生身份平等,才能改善導生關系怪象。期盼師生互尊互愛的場面成為每個校園最美的風景。

——秦建軍

樹立良好師德師風 建構和諧導生關系

縱覽·13樓夜話|導師失德,不能隻依賴學生舉報

在大陸教育體系中,研究所學生教育是學曆教育的最高層次,學生不僅要深入學習專業知識,還要參與學術研究。這也是其差別于大學生教育的特點之一。可無論處于哪一階段,教育活動培養人的根本目的沒有變,師生關系在教育活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也沒有變。

師生關系是教育的“第一生産力”,好的師生關系才能帶來好的教育。前兩天看過這樣一段視訊,鄭州一大學教授課間時用自己的水卡給學生打水,隻因學生接水還要掃碼花錢。反觀那些利用教師身份随意指使學生做“雜事”的導師,差距可見一斑。

德高為師,身正為範。教師的威信不應建立在權力和壓迫之上,而應是學生在教師的學術水準、教學能力、人格魅力等影響下油然而生的情感體驗。無論是哪個階段的教師,教書育人的根本任務都不能忘。師生沖突在所難免,作為學生“引路人”的老師,更應不斷學習、不斷反思,如何讓研究所學生教育回歸本真。

——張淩敏

主持人:

理想的導生關系,是一種互相成就的協作關系。對導師而言,如何與學生在學術上協作,可能是一件因人而異的事,但其底線是相通的,其中之一就是不能利用自己的地位優勢,強迫學生去做一些和科研工作無關的生活瑣事,甚至壓榨剝削學生。對于高校而言,應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改進導師評價機制,同時暢通學生的投訴管道,及時處理導師的不端行為,避免類似“集體舉報”事件的發生。

這起關于師德師風的公共事件,若真能讓涉事高校乃至更多高校,在這些方面有所思考和改進,那這15名學生的“孤勇”,就算沒有白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