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随笔 · 光辉岁月 | 永远的法治追梦人

作者:中国审判
随笔 · 光辉岁月 | 永远的法治追梦人

“中国审判”可以订阅哦!

文 | 唐时华

“郁老来了吗?”

“郁老身体怎么样?”

2024年2月2日上午,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大礼堂内,欢声笑语,温暖如春。这里正在举行云南高院2024年春节慰问离退休干部暨“迎新春 启新程”主题党日活动,在职干警和离退休干部欢聚一堂。

文章开头提到的“郁老”是大家十分惦念的、97岁高龄的离休法官——郁青。

随笔 · 光辉岁月 | 永远的法治追梦人

郁青年轻时的照片 供图 受访者

一头短发,身材清瘦,脸色红润,淡定平和,郁青身上有着一种特别的气质。从江南女子到解放军战士,从检察官到法官,她的一生充满了故事。面对这些经历,郁青却说:“我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我就是一位普通的法治追梦人!”

革命岁月

郁青出生在书香门第,在家中排行老三。她的祖父开办了当时县里的第一家电灯公司——江苏宜兴耀宜电灯公司,还开创了规模很大的三新旅社。父亲毕业于复旦大学,在宜兴的一个中学任教。

1937年,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祖父的电灯公司和旅社在日军的轰炸中彻底毁灭。郁青一家三代人逃难至乡下。哥哥郁群就读于暨南大学,他在学校时就参加了学生运动,之后又到苏北参加了新四军。抗战胜利后,郁青的父亲前往上海工作。同时,刚解放的上海掀起了欢迎解放军的热潮,哥哥郁群所在的部队也去往了上海。

一天,正在家里看书的郁青听见急促的敲门声。打开门一看,正是身着解放军军服的哥哥回家探望。

看到久别重逢的亲人,一家人都很激动。郁青回忆说:“当我看到哥哥身着军装出现时,一股为革命事业奋斗的火苗在我心中燃起了。”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郁青就这样满怀着对革命事业的憧憬,在1949年6月,独自从上海到南京,考入当时的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

随笔 · 光辉岁月 | 永远的法治追梦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建校50周年合影 供图 受访者

“我在南京系统学习了‘两史’(社会发展史、中国近代史)。在这期间,刘伯承、邓小平等首长都曾前往学校给学员们上课。他们讲革命形势、军事、政治。大操场上席地而坐的上万名学员听得聚精会神。”郁青回忆说,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自己更加坚定了革命的意志。

1949年开国大典后,因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为积极响应“进军解放大西南”的号召,入编军大四团的郁青随着二野作战部队进军大西南。

“正是这次的学习和行军锻炼,奠定了我们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郁青回忆说。

进军大西南的过程中,很多事情都让郁青难以忘却。

1949年深秋,从长沙徒步行军时,由于长时间的步行,郁青的脚逐渐肿了起来。在川湘公路上,郁青所在的部队迎面遇到了另一支四野的南下部队,于是大家便沿着公路两边放下背包,就地休息,互相拉歌鼓劲。在休息时,另一支部队的一位战友见到郁青双脚红肿,便从自己的背包里拿出一双全新的军布鞋送给郁青。想到这位战友是在作战部队,比自己更需要这双鞋,郁青婉言谢绝了。然而这位战友诚恳地说:“小同志,你的双脚已经肿了,如果不换一双轻便的布鞋,你跟不上队伍,就走不到大西南。”在周围战友们的劝说下,郁青感激地收下了这双布鞋。

“这种革命友情和高尚情操,只有历经岁月才能懂得。遗憾的是当时我太粗心,忘记问这位战友的名字。如今只能默默祝他健康长寿,好人一生平安。”郁青说。

另一件令郁青印象深刻的事是在1949年12月,部队在挺进大西南的路程中,突然,一辆吉普车停在部队中间——二野司令员刘伯承从车上下来,亲切地向大家问好。许多同志都纷纷围上去,“刘司令员好”“首长好”的问候声与欢呼声不绝于耳。刘伯承司令员笑着向大家挥手说:“同志们辛苦了,明天给你们派汽车来。”

“这次与刘伯承司令员的近距离见面,让大家都很兴奋。战友们纷纷议论着,脚步也加快了,疲劳也忘记了。”郁青说道。

就这样,在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中,历时3个多月,部队终于胜利完成挺进大西南的任务。在3个月里,他们跨越了7个省,行程近4000公里。

司法情缘

1951年,郁青从四川省泸州市商业战线调到重庆最高检察署西南分署检察班,接受近一年的司法干部培训。

“当时我根本不知道检察工作是什么,更没有想到会做检察官和法官。自己是共青团员,就要服从组织安排。”郁青坦言。

1951年年底,检察班培训结束后,成绩优异的郁青被留在最高检察署西南分署,从此与司法结缘。

“当时,对公检法干部的要求很严格,女性又很少。我正是在那个时候申请了入党。”1952年,郁青通过组织考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4年年底,西南大区撤销,最高检察署西南分署也随之撤销,分署的人员重新分工到西南地区各省市检察院。

“我们一共10个人,跟着老红军、原西南分署副检察长黄新远来到云南。在这之后,我就在云南一直工作到离休。”郁青回忆起从四川到云南的经历,记忆犹新。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作条件虽然简陋,却也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情怀。郁青记得当时云南省检察院和云南高院两家的办公楼相连。云南高院在昆明市华山南路,云南省检察院在华山西路,两个单位之间有一道门相通。

“后来,因为一些变化,政法干警们就在一个院子上班,在一个食堂吃饭,合用一个礼堂。大家彼此都很熟悉,所以感情很深。”郁青说。

1975年,郁青被调到云南高院担任审判委员会委员、民事审判庭庭长。“从1949年离开家乡,我几十年都在云南工作。虽然乡音未改,但此心安处是吾乡。我深深爱上了我为之奉献青春的司法事业,也深深爱上了这个‘有风的地方’——云南。”

为民情怀

办了几十年的案件,走过很多地方,回忆起当年的办案情形,有一起案件给郁青留下了深刻印象。郁青说:“这个案件,直到现在回想起来,依然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在脑海中呈现。”

1976年1月,驻滇部队的一位军官起诉与妻子离婚。一审在云南省红河州中级人民法院,二审是在云南高院。女方是随军家属,有精神病,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在那个特殊时期,这起离婚案件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因为女方生病已被送回山西省沁源县老家。为了妥善办理好这个军婚案件,单位指派郁青和同事徐忠建一同前往沁源县就地审理该案。

接到任务后,郁青和徐忠建先从昆明乘坐火车前往太原。到达太原之后,又先后两次转乘长途客车赶往沁源县。在经过了三天的路程,到达沁源县城时,县城早已没有了开往公社的客车。此时正下着鹅毛大雪,郁青和徐忠建只能四处打听是否有其他前往目的地的方式。在多方打听下,郁青得知经常有货车前往公社附近的煤矿拉煤。于是,他们赶忙联系货车司机,询问能否搭车前往目的地。司机得知郁青一行从云南远道而来办案,便爽快地答应下来。

货车到达煤矿时,天已经黑了下来。郁青和徐忠建只能踏着厚厚的积雪爬山,沿着雪地上的脚印摸黑前往。不知走了多久,他们才看见隐隐的灯光。到达公社后,公社的人帮忙在乡卫生院安排了住处。

第二天一早,郁青和徐忠建便开始了走访。

第一次见到女方,郁青心里很是难过:“女方独自居住的窑洞多年失修,十分破旧。她穿着黑色棉衣棉裤,目光呆滞,一言不发。我一下子就起了恻隐之心。但是,法官的理智告诉我,他们已经分居多年,感情确实已经破裂。”

在一个多星期内,郁青每天都前往村子,做女方家属、基层干部和村民的工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通过反复宣传法律,郁青终于做通了各方的思想工作,并协调相关单位,对女方居住的窑洞进行修缮,彻底解决了离婚后女方的生活照顾、看病、子女定期探视等善后问题。当地群众和女方家属都很满意,案件得到圆满解决。

回想起这起案件,郁青感慨道:“法院的公平公正,就体现在每一个案件中。法官的工作就是把每一个案件办好,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体现公平公正。每当看到当事人满意的笑容,我就觉得很满足。”在日常工作中,作为庭长,郁青对于同事们的裁判文书,不仅字斟句酌地把关,还会查看案件卷宗。郁青认为:“每一份裁判文书虽然是法官草拟的,却代表着法院。办理过的案件要经得住‘挑刺’、经得住考验。”

法治坚守

离休后,郁青利用自己的法律特长,坚持做社会公益。

1995年至2017年,郁青被《云南老年报》聘为法律知识顾问。多年来,她义务接受老年读者的法律咨询;积极撰写稿件,普及相关涉老法律知识;参与报社编撰《老年政策法律知识汇编》;为老年人写诉状,帮助老年人依法维权;先后为机关、学校、部队、企事业单位作普法宣讲;在相关法治类媒体上发表数十篇普法文稿……

多年来,郁青多次被云南高院机关党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被云南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表彰为“云南省离退休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其事迹入编《光辉历程——老干部精神丰碑》一书。

在与笔者的交流中,郁青对“中国式现代化”“公正与效率”“能动履职”“如我在诉”等内容如数家珍。她说自己每天都要看书读报,尤其是法治类新闻。“党的二十大报告是我们党新时代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宣言。对法治中国建设,我们信心满满。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看到祖国繁荣富强,法治昌明,我无比自豪。我始终坚信一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郁青坚定地说。

本期封面及目录

《中国审判》杂志2024年第6期

中国审判新闻半月刊·总第340期

编辑/徐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