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2024年人民日报评论集2024-04-15

作者:延安号
2024年人民日报评论集2024-04-15

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

——从新能源汽车看高质量发展

任 平

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作为现代工业技术集大成者,汽车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正是这一主旋律中的动人乐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给中国制造增添了新亮色。”

  2023年,大陆汽车产销量首次均迈上3000万辆台阶,跃升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今年一季度,大陆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0.6%,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同比增长33.3%,出口同比增长23.8%,迎来开门红。

  时光回溯至1983年4月,第一辆合资轿车桑塔纳在上海下线,中国以改革开放的步伐开始迈入汽车大国的新旅程。

  从新中国成立时“一辆汽车都不能造”到1956年7月第一辆解放牌卡车下线;汽车产销量从2009年首次双突破1000万辆大关,到2023年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中国人民一定能,中国一定行”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密码?

  “现在中国要向制造业强国、工业强国的更高目标发展,就是要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抢抓机遇、弯道超车”;

  “我们要成为制造业强国,就要做汽车强国”;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大陆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

  循着新时代中国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轨迹,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断,我们更加真切认识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更为深刻体会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

比亚迪全智能化生产线。

  (一)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汽车产业是国家制造实力的重要标志。

  2012年,大陆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28万辆;2023年,年产销量均突破900万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品百花竞放,产销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

  2012年到2023年,大陆汽车零售额从约2.4万亿元增长至4.86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保持在10%左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增强。

  从名不见经传到全球领先,新时代中国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崛起,重要的在于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又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在新领域新赛道实现超车。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既无先机优势可言,又要面对各种唱衰和质疑,对新能源汽车来说,换道超车面临的难题超乎想象。

  认准了就坚定走下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汽车强国“必由之路”的重要论断,立定“把民族汽车品牌搞上去”的志向,无论国企、民企,还是政府部门、科研机构、投资机构,都锚定战略方向前行,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感慨的“没想过后退”。

  2024年3月25日,比亚迪第7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成为全球首个达到这一销量里程碑的汽车品牌。2023年全球新能源车型前20位销量排名中,中国品牌高达16款。

  品牌向好、产业向新,背后是日渐成熟的产业链体系。

  在安徽合肥,“三电”(电池、电驱、电控)、“三智”(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领域均有布局,已形成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2023年产业集群实现营收近3000亿元。

  而在长三角“造车版图”中,更有高效协同的“4小时产业圈”——上海提供芯片、软件,江苏提供动力电池,浙江提供车身一体化压铸机……一辆汽车所需配套零部件,4小时车程内可全部解决。

  产业链长、关联度高、附加值大,作为制造业代表性产业,汽车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在带动相关产业、拉动就业等方面贡献明显。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道理正在于此。

  瑞典斯德哥尔摩,弗里哈姆嫩港口。这里坐落着蔚来汽车在瑞典的第六座换电站,一个连接斯德哥尔摩、哥德堡、马尔默三大城市的充电网络已经形成。

  上汽已布局泰国、印尼、印度、巴基斯坦4座整车制造基地,2024年1月比亚迪乌兹别克斯坦工厂正式投产……中国汽车在“走出去”中书写着“全球化故事”。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国际潮流所向、大势所趋。中国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系统,中国的绿色产能正有力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减碳目标、加快绿色转型,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建设清洁美丽世界作出贡献。

  2023年,大陆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2023年6月,由大陆牵头制定的国际标准《道路车辆 功能安全 新能源汽车可充电储能系统的应用》以技术报告形式正式发布……

  抚今追昔,令人心生今夕何夕之慨。

  从“电动化”到“智能化”,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入下半场。

  河北,雄安新区。持续构建低碳智能交通路网,致力打造全国首个规模化区域级数字化道路、已建成153公里,智能网联巴士安全(试验)运营里程目前接近20万公里。

  北京,亦庄,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实时的云、可靠的网、精确的图”五大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正致力于以自动驾驶技术迭代升级助力汽车产业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际上汽车制造业竞争很激烈,信息化、智能化、共享化等不断发展,对我们来讲有危有机,危中有机。”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形成了创新优势和过硬品质,拥有应对挑战的自信和底气。

  新时代以来,大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生动印证“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也让我们更加坚定“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4月1日,金华市新能源汽车小镇一处汽车智能工厂总装车间里,智能化生产线高效运转,技术工人在各自岗位上忙碌,一辆辆新能源汽车完成装配检测驶下生产线。图片来源:金华日报

  (二)

  新质生产力成势处,高质量发展动力足。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大陆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

  大陆新能源汽车之所以实现换道超车,关键就在于以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开辟了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了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部件。超快充、长续航、高安全,用户的关键诉求,正是科技创新必须破解的技术难题。现有技术中,锂电池综合性能最好。

  电池体积利用率达83.7%,排名全球第一;充电15分钟,续航增加超500公里……2023年底上市的极氪007纯电轿跑,搭载自研磷酸铁锂电池,真正实现“一刻充电行千里”。

  “多上几个大项目,多抱几个‘金娃娃’,加快跨越式发展。”2010年,习近平同志到宁德考察,给予殷殷嘱托。

  2022年历史性跻身中国百强城市,2023年实现经济增速连续5年居福建省首位。宁德之变,秘诀就在“金娃娃”——

  2011年以来,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落地。在产业变革和技术发展驱动下,宁德时代发力锂电池,抢占供应链制高点,成为新能源行业尤其是电池领域的一大产业“链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定要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从跟跑到领跑,从液态锂离子电池到半固态锂电池,从刀片电池、麒麟电池到800伏高压碳化硅平台……从学界到业界,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推动大陆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核心技术不断突破。2023年,全球装车量前10名的动力电池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6席。

  谋深,虑远,成之因也。当锂电池成为外贸“新三样”之一时,目光必须看向更深远处。

  70%的锂资源依赖进口,且难以同时满足交通、智能电网和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储能需求……开辟新赛道,开发不受资源限制的电池体系——

  2023年,宁德时代第一代钠离子电池电芯首发落地;2024年,全国首套大容量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成功研制……

  电池技术的不断突破深刻表明,“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掌握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大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印证: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我们完全有信心、有优势、有能力。

  科技创新驱动的产业变革,不仅有“含智量”“含绿量”“含金量”的跃升,更有生产方式的重塑。

  2023年12月,广汽埃安智能生态工厂入选“全球灯塔网络”,成为全球仅此一座的新能源汽车“灯塔工厂”。在这里,定制化生产点亮制造灯塔,更“聪明”的产线可实现100400种配置组合,每53秒就有一辆新能源汽车下线。

  “灯塔工厂”代表着当今全球制造业智能制造和数字化的最高水平,新晋21座“灯塔工厂”中有12座在中国。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在中国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新赛道上,新能源汽车产业跑出加速度,不仅广泛应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更引领着制造业转型升级。

  “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紧盯各行各业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必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

江西赣州经开区新能源科技城的一家汽车制造公司,智能化新能源商用汽车生产车间一片忙碌。图片来源:人民网

  (三)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科技创新是新引擎,改革开放是点火系。

  技术不成熟、生产成本高、产业链未形成、市场尚待培育……面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起步时的一系列困难,我们用改革的办法破除了各种堵点卡点。

  供给侧改革大刀阔斧,让企业“动”起来。

  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尽快放宽外资股比限制特别是汽车行业外资限制”。

  时隔一周,汽车产业取消外资股比限制“时间表”出炉——2018年是专用车、新能源汽车,2020年是商用车,2022年是乘用车。

  3个月后,特斯拉宣布在上海建厂,总投资达500亿元,规划年产能50万辆。作为首个外商独资新能源汽车项目,不仅带来“鲇鱼效应”,倒逼中国车企创新求变,也为特斯拉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实现多方共赢。

  新时代以来,先后出台《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陆续推出70多项支持政策措施,为产业发展开出“良方”、提供“导航”;放开准入门槛,“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实施并两度优化新能源汽车“双积分”管理办法,促进传统车企加快电动汽车量产步伐……一系列改革举措,激活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一池春水”,推动全产业链加快突破核心技术卡点,不断铸就全球领先的竞争力。

  需求侧改革持续发力,让市场“热”起来。

  每晚11点预约充电,每公里电费成本不到1角钱,比燃油车的8角钱便宜了不少,安徽长丰县一位村民对自家“绿牌车”算出“性价比”。

  支撑“性价比”的,是该县的“一网一圈”——网是县有港、镇有站、村有桩的充换电设施“一张网”,圈是县域“5分钟充电圈”。目前,大陆已建成世界上数量最多、辐射面积最大、服务车辆最全的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实施“绿牌”政策,让购车易获号牌资质、行车避免限号;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开展汽车以旧换新;支持充电桩、充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峰谷电价政策……一系列政策措施出台,有效缓解了消费者的“价格焦虑”“里程焦虑”“充电焦虑”。

  改革一子落,发展满盘活。

  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了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新能源汽车“好风凭借力”,也来自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创造的大环境。

  “放管服”改革不断提速,减税降费支持实体经济,负面清单制度加快落实,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全面深化改革迎风破浪、攻坚克难,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汽车产业的“改革故事”,是生动缩影,也是有力见证。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重要年份,主要任务是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

  “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坚持用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新征程上,以改革谋发展之策、促开放之势、激创新之源,我们必将创造更多换道超车奇迹、书写更多改革自强新篇。

  1995年,大陆第一辆电动汽车诞生,名为“远望号”,既寓意望远的豪迈,又蕴含抵达的雄心。

  今天,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然驶向更远处,写照着一个文明古国新的传奇。

汽车梦、强国梦、复兴梦,我们期待远方,我们行则必至。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安全保障

——写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今天是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连日来,各地区各部门围绕“总体国家安全观·创新引领10周年”这一主题,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宣教活动,推动大安全理念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理论和当代中国安全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战略文化结合起来,创造性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出“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强调“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论述,把我们党对国家安全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和境界,为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稳扎稳打 善作善成 | 人民论坛

刘根生 人民日报评论 2024-04-15 10:30 北京

通过全息影像通信系统,人与人能够跨越千山万水实现“云拥抱”;6G研发取得多项关键技术突破,部分技术已服务于卫星通信等领域;按需定制网络服务能力达“分钟级”,确定性服务保障能力达“微秒级”,多云交换服务能力达“千万级”……紫金山实验室研发团队持续攻关,构建起新型网络体系架构,致力于引领信息科技的未来。这启示我们,科技创新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锚定目标、潜下心来,避免急功近利、欲速而不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科研工作需要坚持“四个面向”,不断钻研瞄准“广度和深度”,创造“从0到1”、突破“卡脖子”、勇闯“无人区”。确定目标后,尤需沉下心来,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耐力孜孜以求,既不急于求成,又能小步快走,从而积小胜为大胜。

目标远大,就不会被沿途风景所迷。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帆带领团队潜心研发多年,实现了新型脑磁图工程化和产业转化关键部件技术突破,填补了国内常温脑磁图技术空白。有时候,不徜徉于一时一地的风景,就是因为有顶峰的无限风光在召唤。这也启示人们,外部环境、个人能力等因素固然重要,但关键还在于有没有高远的目标。目标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会让人坚定自信、追求卓越,坚持不懈向高峰攀登,最终“一览众山小”。

认识深刻,才有更自觉的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大器晚成,大器是什么?就是那些最好的东西、最高精尖的东西,这些东西都不是一下子可以做成的,都要下很大的功夫,甚至要用毕生精力。”提升思想认识,就要看得清“大器”内涵,悟得透“大器”本质。越是铸就大器,越需要把握好“慢变量”,积厚成势。事实上,许多看似突如其来的颠覆性创新,都源于绵绵用力的长久坚持。科技创新的前沿永无止境。知行合一、脚踏实地,尊重科研规律,一步一步往前走,方能以从容和坚韧取得实绩,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强化使命感,方能挑重担、赶远路。“两弹元勋”邓稼先坚守戈壁数十载,无惧风餐露宿,“用最原始的办法”破译原子弹的奥秘。“梨首席”张绍铃走遍20多个主产梨省份的120多个县市,为各地梨产业把脉问诊,一心只为“梨业强、梨农富、梨乡美”。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有多大担当,成多大事业。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向最难之处攻坚,就能“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

古人言,“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如今,大陆科研经费投入逐年增加,科研条件越来越好,广大科研工作者牢记“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勇于担当时代责任,葆有“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就一定能创造更多创新成果,成就有价值的人生。

化危机、闯难关、应变局、开新局。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从成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制定出台一系列国家安全领域法律法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和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到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顶住和反击外部极端打压遏制,以坚定的意志品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国家安全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彰显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科学价值和实践伟力,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越走越宽广。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宏伟蓝图,对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出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认识国家安全面临的复杂严峻形势,正确把握重大国家安全问题,加快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努力开创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中国式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也是一项充满风险挑战、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宏伟事业。为此,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把大陆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国家安全问题的复杂程度、艰巨程度明显加大。要加快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更加注重协同高效、法治思维、科技赋能、基层基础,推动各方面建设有机衔接、联动集成;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实现发展和安全动态平衡、相得益彰;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夯实国家安全的社会基础,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力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新征程上,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我们定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安全保障。

不断培育壮大新动能新优势 | 评论员观察

不断培育壮大新动能新优势——从开年经济新亮点看信心④

3月25日,比亚迪宣布,旗下第7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这一数据从500万刷新到700万,仅用了7个多月。

3月28日,小米汽车发布消息,新款新能源汽车在开启预定后仅7分钟,大定订单量突破2万辆;仅27分钟,大定订单量达到5万辆。

开年以来,国产新能源汽车喜讯频传,正是该行业产销两旺的缩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1至3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28.2%和31.8%,出口同比增长23.8%。向“新”而行,向“绿”转型,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的中国汽车业,为观察中国经济打开一扇窗: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新质生产力正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新赛道前沿耕耘、向价值链上游攀登,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深刻影响着今天的中国制造。数据显示,1至2月,服务机器人、3D打印设备等智能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2.2%和49.5%;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行业发展向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已连续3个月加快增长。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使中国经济增长引擎更加强劲。

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供给,新兴产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制造业技改投资高位运行,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山东烟台福山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园,聚焦电池、电机、电控“大三电”引资,力争未来3至5年再造一个千亿级产业;广东中山火炬高新区,一季度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2个,挺进光电信息、高端装备等新赛道……1至2月,大陆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9.4%;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5.1%,增速比全部制造业投资增速高5.7个百分点。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一大批聚焦补短板、锻长板的好项目加速落地,将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并塑造竞争新优势。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春天的中国积蕴力量、意气风发。

培育新质生产力,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才能使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有力、市场竞争更加公平、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上海证券交易所提供科创板上市咨询,江苏银行推出G60科创贷,浦发银行实施股债联动,金融供给一体化,使九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速形成——通过基金加持,浙江嘉兴引来制造半导体高端磨具的深圳西斯特;专注新能源石墨及相关复合材料的浙江华熔科技,将生产基地落户安徽宣城;从事汽车电子部件设计制造的嘉兴凯晟动力,有望在上海松江建立研发中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创新命题,也是改革命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打通一切阻碍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堵点卡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我们不仅可以在更多新赛道上站稳脚跟,而且有能力跑出新优势、展现新气派。

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关键要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新质生产力定能加快培育、迸发活力。

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 | 人民时评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杭州技师学院教师杨金龙提交了关于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建议。今年,他还将指导学生备战世界技能大赛,希望帮助更多学生站上大赛领奖台。15岁开始学习汽车喷漆,21岁在第四十三届世界技能大赛上获得汽车喷漆项目金牌,如今为办好职业教育建言献策,杨金龙的经历为“技能改变人生”写下生动注脚,也让人们看到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的重要意义。

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这是顶梁柱,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从铸就“中国高铁”这一闪亮名片,到摘取造船业“三大明珠”,再到让国产大飞机一飞冲天……一个个大国重器、一项项科技成就,背后都离不开梓匠轮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实干,刻印着大国工匠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身影。大陆经济要靠实体经济作支撑,这就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大批大国工匠。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既是现实所需,也是国家长远发展之大计。

职业教育是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的摇篮。大陆始终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但与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相比,技能人才的供给仍然不足,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还不够高。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需要持续加大支持力度,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大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大国工匠的底气是高超手艺。练就绝活绝技,离不开对工匠精神的坚守。贵金属冶炼工潘从明实现改进提纯工艺的目标前,历经了数万次反复试验;钳工池昭就勤学苦练,处理的模具、工装、柴油发动机零件误差仅0.005毫米……要想练就炉火纯青的技艺,就要有“干一行专一行”的不懈追求,需要日积月累的深入钻研。这启示我们,培养一批批大国工匠,需要褒扬工匠情怀、厚植工匠文化。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让全社会都尊重技能、重视技能,才会有大国工匠的层出不穷、高技能人才的大放光彩。

培养大批的大国工匠,也需要有力的政策支持与保障。从支持工匠开展项目攻关、技能传承等工作,到设立大国工匠激励保障专项资金,再到加强对大国工匠的推荐使用,强化政策支持,有助于促进形成大国工匠带头引领、工匠人才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完善和落实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给予他们相应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薪酬待遇,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方能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2023年12月,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三分厂总装工王曙群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成为首位获此荣誉的一线产业工人。正如他所言:“科技创新并不只是科学家的事情,技术工人只要精益求精,敢为人先,也一样能成为我们科技强国的重要力量。”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引领劳动者在本行业和本领域担大任、干大事、成大器、立大功,高质量发展就会有更加坚实的人才和技能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