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曾秉炎丨四递筒车

作者:日常恶魔
曾秉炎丨四递筒车

四递筒车

文/曾秉炎

老家的地名各有千秋,有的很文雅,如好古塘、迎客湾、阳雀山、斋公塘等。有的很通俗,如猫公塘、水碓冲、塘尾子、桐子园等。这些地名,易懂、好记,不绕口,雅俗间,呈现着古人命名时的智慧和厚重的历史。

有一个地名别有风味,估计古人在取这个名字的时候,望了望河边,触景而生灵感,随口便蹦出了四个字:四递筒车。

四递筒车,位于宁乡大成桥镇鹊山村南侧靠沩水的岸边。旧时,这里有四部筒车日夜不停地把沩江水提上来,导入引渠,灌溉堤内的农田,四递筒车,准确地讲应该是四提筒车,可能是有人按谐音写成了四递筒车,便这样传了下来。

曾秉炎丨四递筒车

鹊山一角。图/彭巧丽

在我的记忆里,筒车很神气也很神秘。那模样,有点像现时城市儿童乐园里的摩天轮,转得悠闲自在,不急不慢,犹如一个智慧老人在慢悠悠地讲故事。儿时,看着筒车很新奇,一开始不明白:它怎么会自动旋转,并还会不知疲倦地把河水提上去?实地观察的次数多了,原理也就大体明白了。筒车的直径有二丈多长,轮辐中心有很粗很粗的主轴,轮轴周边装有两排辐条,辐条处装有刮板,隔一个刮板装一个可以活动的水斗。轮轴固定在两侧的石墙间,有些落差的水流推动刮板,筒车便会徐徐转动,水斗也就依次舀着河水,缓缓上升,当升到轮子正上方时,水斗翻转朝下,将水泄入木槽,并由木槽导入水渠,再由水渠引入农田。在没有抽水机的旧时,这种充满着智慧的取水工具,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

筒车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装的,始建于什么时候?要弄清它的历史沿革,还真有点难度,因为这里既不是古村,也没有古迹,更主要的是没有准确的文字记载。传说的版本较多,有两类比较靠谱,一个版本是根据米沙洲、检氹子一带的村民提供的信息,在陈姓和喻姓清代中期撰修的族谱里标记过四递筒车的地址,说明这个地方的沿革可以追溯到清代。另一个版本是,当地村民听老人传说,清乾隆十年大旱,3至8月久旱不雨,田里颗粒无收。灾后,官府牵头,百姓集资在沩江两岸架起了十多部筒车。装筒车,必须拦河筑坝,当时,以杨姓为首的富裕人家在这里建坝架车四部,之后,这座坝就叫杨家坝,地名便叫四递筒车。

我读完小时在鹅公山,从家里到学校再到四递筒车,恰好是三点一线,总长度不足3公里。我喜欢上四递筒车,也是有故事的。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何杰让我们趁插秧时节去河边走走,见到什么就写点什么,题材自己选,题目自己拟,看谁有灵感,谁的文字好?我选择了去看筒车,望着那悠悠转动的筒车,思考着该写点什么?当时想,筒车的吱呀声叫得有规律,又好听,不如这篇作文就叫《筒车吱呀转》。

现在我还大概记得,动笔时,费尽心思,写了三层意思。一是流水推动筒车刮板才会动,便发出叫声;二是在不厌其烦的叫声中,把河水提入引渠灌溉到农户的田中,带来的是丰收的希望,看到的是农家的笑盈;三是搞了点现场描述,记得写了这么几句话:天上,有布谷鸟催种的叫声,树上,有知了悠长的蝉声,江边,还有筒车不知疲倦的“吱呀”声和翻斗倒水的“哗哗”声,这几种声音凑在一起,便是一支优美的农家交响曲。何老师看了作文后,在现场描述部分用红笔打了很多“猫屎点点”,并作范文在班上推介。这收获,有点突然和意外。心想,四递筒车转起来的灵性,可以开发和带活孩子们的思维,这样的地方应该多去,这样的生活要多体验。自此,我对四递筒车有了一层特殊的情感,时不时地来这里逛逛,听一听那优雅的“吱呀”声。

曾秉炎丨四递筒车

新筒车。图/彭巧丽

筒车,同世界上其它任何事物一样,有它的兴盛期,也有它的衰落期。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随着抽水机(泵)的推广和普及,筒车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出了耕作的行列。虽说它的退出是社会的进步,但当地人总是留恋和感激它,把它视为“功臣”,舍不得把它拆除,让它仍旧屹立在沩水岸边,守护着这里的田土山水。

一九六九年夏,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摧毁了杨家坝,卷走了筒车,自此,这地方,再也看不到那威武霸气的筒车了。灾后,我曾几次到过这里,每去一趟,心里面的失落感就增添一层。那年冬季,我当兵去了北方,人到军营,想家的时候总会想到四递筒车,想到家乡的那些人和事。那时没有手机,了解家乡的信息,只能通过写信联络。在与亲友的频繁联系中陆续得知,原杨家坝的位置上重建了一座坝,叫鹅山大坝,四递筒车旧屋的基地上,也建起了卫生所、代销店和医药房。这里,又恢复了人气,重获了生机。

人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离开家乡后的很多年,我经常会做同一种类型的梦,梦里总是从枫树湾的家里出发,到鹅公山那木板楼教室里坐一会,然后再到四递筒车去看那一眼见底的河水。梦,总是定格在这三点一线上。到长沙工作时,有时为了圆梦,星期天便开着车子回趟老家,走一走这三点一线。这种蜻蜓点水式的短暂停留,总感到不过瘾,心里面总有个结,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不知不觉地成了故乡这片热土上的过客!事实如此,我其实不服气,我不过是身不由己地在外面当差,我随时都关注着这个地方,这里是我永远的根。

前些日子,想着要写写四递筒车,我知道,一部筒车史,其实就是一部村史。这里是鹊山村的地标,它见证了村上壮大和发展的全过程,它也曾有过很多鲜为人知的经历和故事。

四递筒车,这里曾有过闪光的过去。默默无闻地提水灌溉农田,养活着一方人,年复一年,功不可没。由于它的地理位置特殊,前后左右通达,解放前,是党领导的湘中游击队和对岸珊瑚冲宋氏地方武装接头的秘密联络地,情报的传递,信息的互通,武器的交接,夜深人静时经常在筒车边秘密地进行,为宁乡的解放事业作出过努力。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也是党组织和农会的活动地点,分田分地方案、农业社、互助组的实施办法,好多都是在这里酝酿讨论,统一思想,然后贯彻落实的。可见,这里曾经有过地方的历史特色,打下过红色烙印。

四递筒车,也曾留下过国务院总理的足迹。2010年6月底,建在四递筒车旁边的鹅山大坝被洪水摧毁,全长260米大坝,冲了个150米长的缺口,造成两岸八千多亩稻田无法灌溉。7月1日下午,来湖南考察防汛抗洪的温总理,一下飞机就乘车直奔四递筒车,察看鹅山大坝。他冒着高温,登上损毁堤坝,察看灾情,询问抢修进展,叮嘱参加抢修的军地负责人,奋战半个月,恢复灌溉。鹅山大坝工地昼夜施工,几十台机械紧张有序地运转,持续了半个月,终于在7月15日完成抢修任务。现在,检氹子屋场的陈家大娭和喻家大婶,仍然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

曾秉炎丨四递筒车

鹅山大坝。图/彭巧丽

四递筒车,人称它是一处风水宝地。儿时,就听大人们谈论过四递筒车的风水,说这地方坐落在川流不息的沩水岸边,水从上游转一个弯流入,纳来的是福,引入的是财。略微懂点风水的人,常拿整体地形地貌说事,似乎有他们的理由。说是站在这里遥望远景,有气势恢宏的乌牛山,前方是烈马村,后方是鹅公山和五里堆。旧时,鹅公山有座香火很旺的武圣殿,五里堆则是古道上的标志,通达四方。前有乌牛和烈马守护,背靠财神和古道,是一处出人才、谋幸福、有前景的好村落。这些年来,从村上走出了很多知识型人才,如喻国斌、卢亿来、左俏容等,有的从事开发,有的专攻科技,有的经营贸易,有的投资证劵,做得稳稳当当。据摸底,全村有近二十人成了亿万富翁。另有张定湘、彭泽山等高学历人才,勇于创新,卓有成就,成了国内外有关科研领域的知名专家或准院士。

出人才,是一个村落最大的亮点和最好的风水。村上富了,环境美了,村民的幸福指数高了,寿命也就长了,据统计,全村4300多人口中,80岁以上的健康老人有235人,其中90岁以上的有25人,成了远近闻名的长寿村。

四递筒车,转着转着便转出了一种特殊的品格和精神。这里,建好的鹅山大坝横跨沩江,贯通南北,大坝上游,尽现湖光山色。岸边的风光带初具规模后,村上又请人规划设计,架起了两部观光筒车。景点美了,人气也就旺了,这里既是鹊山村的地标,也成了网红的打卡点。多年不见的筒车又转了起来,又听到了久违的“吱呀”声,我曾站在这里静听过那特别的声音,感觉到这声响中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有一种不知疲倦的品质,有一种造福一方的胸怀。由此,我联想到了村党支部一班人,尤其是党支部书记陈剑,他的身上,就有那么一种“筒车精神”。

2014年春,已经在长沙创业且很有起色的陈剑碰到了一个新问题:老家鹊山村支书到龄退休,镇党委和村里的群众希望他回来接任。他明知这是一项艰苦的差事,思想斗争非常激烈。在“大我”和“小我”面前,他选择以大局为重,挑起了这副重担。一上任,就和村支两委一道,根据村情,创新改革。首先组建农业合作社,实施土地流转;其次是改造加固三公里多长的沩水河堤,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再次是调整产业布局,大棚蔬菜、特色养殖、新奇水果等基地形成了规模;然后是进行美丽屋场建设,优化环境,提升品位。每一项任务的细化,都必须做艰苦的思想工作。他刚任支书的一年多时间里,入组入片开了近800多次大小会议,有时一天要连开四五次会。你说不疲惫吗?当然不可能,为了村民幸福感的实现,为了既定目标的推进,只能以“筒车精神”不知疲倦地运转。成果,始终是留给勤奋者的。十年的精心打造和经营,鹊山村的经验得到各级的认可和推介。

曾秉炎丨四递筒车

陈剑捧回奖牌。图/彭巧丽

在陈剑的带领下,2016年鹊山村支部荣获省级先进党组织称号,2017年荣获省级管理创新奖,2018年荣获省级文明村。他自己也荣获“中国农村新闻人物”荣誉称号,并当选为省大常务委员会的委员和中共长沙市委的候补委员。在2021年,他被评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在人民大会堂领回了沉甸甸的奖牌。

甲辰季春,又是布谷鸟催春的时候,我又一次来到了四递筒车。再次踏上这片土地,心中涌动的不仅是对这片土地的眷恋,更是对这里人们的敬意。陈剑书记告诉我,他准备把旅游和民俗产业搞起来,让更多的人来这里领略湖光山色,体验农耕文化,了解民俗风情,享受农家美味。他是一个想问题、有思路且说到就会做到的人,这地方,前景定会可观,商机也将无限。

随后,我又沿河边的风光带走个来回。站在大坝堤边,往左看是一湾清澈的湖水,湖面水平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湖边的杨柳垂下柔嫩的枝条,婀娜多姿。往右可看到半个鹊山村,每一个屋场都充满着生气与优雅,小桥流水、绿植葱郁,炊烟袅袅,给人一种生活在画里的感觉。置身于此,不仅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美丽,更可以体验到心灵的净化和放松。还能使人放下烦恼,回归本真。

归来,已不再是少年。尽管我走过的地方较多较远,看过的景点也有繁有杂,最让我梦萦魂牵的,还是老家这片土地,虽然这里目前并非十全十美,我不嫌弃,我能包容,因为她是我的村庄,我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