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当年熟悉的味道回来了,房子正在“以旧换新”

作者:地产裁员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的时候,大多数人只记得4万亿的刺激政策,很少有人注意到当年去产能的最强大招“家电下乡”。

靠着刺激农村庞大人口基数的购买力,当年大陆的剩余产能被庞大的人口基数消耗掉,从而实现了经济的平稳落地。

当年熟悉的味道回来了,房子正在“以旧换新”

▲当年那波“家电下乡”堪称去产能的超级大招。

如今,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这个操作看起来是如此熟悉。所谓“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就国家动员央企、国企大规模更新设备和生产线,去除落后产能,提升市场竞争力。而以汽车、家电、家装为代表的消费品,则用政策支持人们“以旧换新”。

当年熟悉的味道回来了,房子正在“以旧换新”

▲“以旧换新”就是变相刺激消费,去除过剩产能。

“以旧换新”的套路并不新鲜,只是这一次就连房子也参与了“以旧换新”。这至少说明了两点:

1.房子的库存量很大;如果房子的库存量不大的话,谁跟你花时间和耐心去搞“以旧换新”的活动。

2.房子的销售比想象中的差;如果房子好卖的话,还用得着“以旧换新”的政策来刺激销售吗。

正因为房子不好卖了,越来越多的房子变成了库存,所以如今房子也开始“以旧换新”了。

当年熟悉的味道回来了,房子正在“以旧换新”

房子“以旧换新”的形式

目前,全国已经有超过30城发布了房子“以旧换新”的政策,接下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城市跟进。

总体来看,房子“以旧换新”的模式主要有三种:

其一,购房补贴。这是目前最常规的一种“以旧换新”的政策,意思是政府针对购房者买新房给予一定的契税优惠和购房补贴。降低购房成本,刺激改善人群的换房需求。

这个模式之所以“常规”是因为此前用过太多次了。大多数人对这个政策已经麻木了,并没有太大的感知。购房补贴就是购房优惠,这种优惠开发商也能给,多数人也不会为了这点购房补贴、契税优惠就贸然去购买新房。

当年熟悉的味道回来了,房子正在“以旧换新”

▲购房优惠政策已经实行很久了,如果有效就不需要其他的政策了。

其二,换新购。这是政府、开发商、购房者、中介四方合作,购房者先去看新房,跟开发商交定金认购新房并锁定房源,再把自己的旧房委托中介进行销售。如果自己的二手房被卖掉,则卖房款自动抵扣新房款,如果卖不掉,时间到期后,新房的认购金自动退还给购房者。

与传统卖房置换相比,换新购政策“新”的地方在于政府下场监督开发商和中介。在政府公信力的加持下,开发商是真给优惠,中介也不敢两头吃差价,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增加二手房流动性。

不过这个政策仍然会遇到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二手房如果真能卖得动,无论政府下不下场监督,问题都不大,可现在问题就是二手房没有流动性。

当年熟悉的味道回来了,房子正在“以旧换新”

▲二手房没流动性,委托中介卖旧房也必须贱价甩卖才能卖掉。

其三,国企收购。地方国企收购人们手中的旧房,置换国企推出的新房,用旧房来抵扣新房的房款。国企把收购来的旧房作为租赁保障性用房。

这是目前最猛烈、最激进的“以旧换新”政策,目前也只有江苏苏州、连云港、河南郑州等部分城市率先试点。

当年熟悉的味道回来了,房子正在“以旧换新”

▲国企入场收购旧房是当下最快刺激楼市需求的政策。

这个政策,属于超级大招,既盘活了二手房市场的流动性,又能有效去化新房。可目前该政策还处在部分城市试点阶段,没有大规模推广普及。毕竟,国企城投直接收购,非常考验国企的资金实力,没钱的城市是做不到的。

总而言之,这三个目前主流的“以旧换新”政策,都围绕着去库存,刺激需求制定。

当年熟悉的味道回来了,房子正在“以旧换新”

二手房流动性矛盾

如果仔细看这些“以旧换新”政策,实际上都不是最近才推出,而是早就在实行的政策。至于效果如何,只能说,如果效果很好,就不需要继续再出政策松绑楼市了。

正是因为此前的效果有限,才需要动用“国企收购旧房”这种激进的政策。“国企收购旧房”之所以目前无法大范围推广,主要的卡点仍然是二手房的流动性问题。

众所周知,市场上存在大量卖一买一、卖旧买新、卖小买大的置换、改善型购房需求,这些需求要释放出来需要把二手房卖掉才有购买力。可如果二手房都没有流动性,旧房卖不掉,你这新增的购房需求就无法实现。

当年熟悉的味道回来了,房子正在“以旧换新”

▲房子旧到一定年限,租都租不出去何况是卖?

可要让二手房具备流动性,除了学区房外,必然需要金融属性,也就是得允许投资、投机需求的出现,让房子具备“炒”的基础,才能实现二手房的流动性,这又与“房住不炒”的思想相违背。

二手房没有流动性,价格必然下跌,一手房的价格也支撑不住。即使出现了“卖一买一,卖旧买新”的需求,那也是高买低卖,亏的是购房者。人购房者就算再傻,也不可能割肉卖旧房,然后再买一套新房,这是违反人性的操作,是落不了地的。

当年熟悉的味道回来了,房子正在“以旧换新”

▲除学区房外,现在具备流动性的大多是前些年刚买的次新房。

这种二手房流动性的矛盾,即使国企入场收购旧房,改造成保障租赁性住房的情况下,同样隐藏着巨大的风险隐患。

国企收购旧房需要花费大量资金,而收购回来的旧房拿去做租赁保障住房,仅靠收租金根本无法覆盖收购资金。国企会因收购旧房而处于负债状态,这就是变成了地方“隐性债务”。

当年熟悉的味道回来了,房子正在“以旧换新”

▲这个操作有推高地方债务的风险,无法大面积推广。

而如果把收购来的旧房拆除,再进行城市更新也同样不可行。原因是,收购的价格太高,土地成本太贵。直接卖地,地价会高得离谱,房价无法支撑地价,土地根本卖不动。

当年熟悉的味道回来了,房子正在“以旧换新”

▲城市更新只能拆旧村,拆不动旧房。

由此我们可知,房子“以旧换新”属于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操作,是很难普及推广。

当年熟悉的味道回来了,房子正在“以旧换新”

写在最后

房子很难“以旧换新”,本质上是房子并不是一般的消费品。如果没有金融属性的加持,普通人想要增加购房欲望,必要的条件是增加收入。

普通人的买房需求并不是靠刺激出来的,而是靠收入增加带来的安全感,自发生长出来的。如果收入没有增长,光靠刺激,效果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