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周易·益卦

作者:禅宗疗愈

䷩益

《益》是《损》的覆像,卦义也相反。《损》是讲减损,《益》是讲增益。损和益是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但又是相互渗透,常常是损中有益、益中有损。

先来看卦辞。「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我们在《周易》中已多次见到“利有攸往”、“利涉大川”。这都是周文王在反复占问:是不是有利于前往?是不是有利于渡过黄河?

《象傳》: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益》的下卦为震,震是雷;上卦为巽,巽是风。所以象辞说《益》的卦象是风雷。从《益》的卦象中悟出:君子应见善就学、有过就改。

《彖傳》:益,損上益下,民說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慶。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動而巽,日進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从《益》的卦象看,是“损”上面的巽,来“益”下面的震。也就是减损上面的利益而使下面的民众受益。这是民主制度的损益逻辑。“说”,是悦的通假字。

“民悦无疆”,是说民众的喜悦将会是无边无际。“自上下下”。这两个“下”,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方位。这是说:上面统治者减轻税赋的政策,能向下使下面民众的收入有所增加。范仲淹说:“损上则益下,益下则固其本也。”这是说:“损上益下”的政策,才是巩固国家的根本。“其道大光”,是说这样亲民的道义将大放光明。“中正有庆”,是说有利于前往,将大有喜庆。“木道乃行”。

“木”是指上卦的巽。《说卦传》说:“巽为木,为风”。

而上卦的震为动。“木道乃行”,即乘木舟而行。这是补充说明将有利于乘舟渡过黄河。“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动”是指下卦的雷霆,“巽”是指上卦的狂风,只需几日就会遍及大地南北。“天施地生,其益无方。”

“天施”,是说上天有日照所施。“地生”,是说大地有万物生长。“无方”,是说遍及天下与大地的万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是说增益的规律,也需要在一个适宜的时间进行。

接着来看爻辞。

1)初九:利用為大作,元吉,无咎。《象傳》:元吉无咎,下不厚事也。“大作”,是指大建筑。一个四合院算不上是大作,要整座皇宫、整座京城才算得上是大作。爻辞是说有利于用来兴建新的都邑,“大吉”而“无咎”。

象辞中的“下”是指下面的庶民。“厚”,是后的通假字。“下不厚事”,意思是周围的庶民不甘落后地前来参与新都的营建。这或许是指洛邑成周的营建。

2)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永貞吉。王用享于帝,吉。《象傳》:或益之,自外來也。王的新都是不可以随便兴建的,必须得到天帝的同意。“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

这是应《损卦》的六五爻,有人送来价值十朋的大龟,这不能拒绝而不买。“永贞”,是占问有关长久的事情。“用享于帝”,即祭祀天帝,占卜问天帝同意不同意营建新都。象辞中的“自外来”,是说卖龟的人是自外面而来的。

3)六三: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象傳》:益用凶事,固有之也。“凶事”,即遭受灾害的凶事。“益之用凶事”,即救助受灾地区的民众。象辞说“固有之”,意思是从一开始就有的惯例。“无咎”,不会有“咎害”。“有孚中行,告公用圭。”“有孚”,即心怀诚信;“中行”,即中军。“告公”,是禀告王公。“圭”,是测量日影长短的工具。手执玉圭是为了表示自己所说的话真实可信。

4)六四:中行告公,從,利用為家(今本為依)遷國。 《象傳》:告公從,以益志也。中军禀报王公后,王公听从了建议,决定迁国。六四爻说的事情,联系初九的“大作”,六二的问龟,六三的“告公用圭”,可能是指夏王室认同了上甲微所找到的新地中,听从了在河洛地区新建都邑的建议,决定迁都于新地中。也可能是指周成王时在洛邑营建成周的事情。象辞说的“益志”,是指“居中而治”的志向。

5)九五: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象傳》:有孚惠心,勿問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惠心”,指施惠他人的心愿。“有孚惠心”,即怀抱诚信和施惠于天下民众的心愿。“勿问”,即不用问。这当然是大吉。“有孚惠我德”,意思是天下人也一定会同样以真诚回报我。象辞说这将“大得志”。

6)上九: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象傳》:莫益之,偏辭也。或擊之,自外來也。“莫益之”,没有人助益他。象辞说这是偏面之辞。“或击之”,却有人攻击他。象辞说这是外来的。“立心勿恒”,不可始终坚持己见。这会有凶险。

《益》的卦辞是说“损上益下”,减轻税赋,以益民众的政策。而爻辞是说西周在洛邑营建成周的事情。“损”与“益”是一对矛盾。老子说:治学是在一天天增加知识,而求道是在一天天减少知识。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孔子读《周易》,在读到《损卦》和《益卦》时,不由感叹道:那些损己益人者,最终将获益于人;而那些一心想得益的人,却反而会缺失。孔子又说:有些他认为是有利的事情,但恰好是有害;而有些他认为是有害的事情,却反而是有利。

劉向《説苑·敬慎》:孔子讀《易》至於《損》、《益》,則喟然而歎。······孔子曰:「自損者益,自益者缺。」《淮南子·人閒訓》:孔子讀《易》,至《損》、《益》,未嘗不憤然而歎,曰:「益損者,其王者之事與!事或欲與利之,適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利害之反,禍福之門戶,不可不察也。」

——以上是根据冯时先生的授课笔记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