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训:领悟知仁勇,常做通达人!

作者:泊停渡走

1922年,梁启超应邀至苏州学界发表演讲,他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为何我们进入学校?”众人毫不犹豫地回答:“为了求学问。”然而,梁启超进一步追问:“你们又希望学到些什么呢?”现场陷入一片沉寂。随后,他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我们求学问,其实是为了学做人。即便你精通所有学科,那也不过是成为一个人所需的工具或手段。”他郑重地告诫学子们:“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必须具备智、仁、勇这三德,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不惑、不忧、不惧。”

一、智者不惑,识破迷雾见真章

古训:领悟知仁勇,常做通达人!

孔子口中的“知者”,其实是指那些拥有智慧的人。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智者呢?智者,并非那些学识渊博或才能出众之人,而是那些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头脑,明辨是非之人。

庄子曾说:“小的迷惑会使人迷失方向,大的迷惑则足以改变一个人的本性。”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迷惑和诱惑。而真正的智者,能够在这些迷惑面前保持清醒和冷静,不被外物所干扰,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历史上,有许多人因执迷不悟而走向失败。例如,袁世凯作为清末民初的重要人物,本可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影响力为国家做出更多贡献。然而,他却在权力的诱惑下,妄图称帝,最终只做了83天的皇帝便一命呜呼,成为历史的笑柄。

与之相反,那些能够保持清醒头脑的人,则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和长远。他们明白是非本有天理,公道自在人心,因此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能秉持一颗公正之心,不为外物所惑。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陈仲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秉持着“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交诸侯”的处世原则,面对楚王的聘请也不为所动。他的妻子更是以淡泊的心态看待名利,认为过度的追求只会带来痛苦和不安。这种清醒和淡泊的心态,正是智者所应具备的。

二、忧者不仁,仁者不忧

古训:领悟知仁勇,常做通达人!

孔子在论述君子的道德标准时,将“仁”置于首位。仁者,不仅要以宽厚之心待人,更需内心通达,不为外物所扰。然而,人生中的忧虑往往源于两方面:一是担忧成败得失,二是计较名利荣辱。当一个人过分计较这些时,便会心生忧虑,难以自拔。

历史上,贾谊便是一个因忧虑过度而英年早逝的例子。他少年得志,年纪轻轻便成为汉文帝身边的博士,原本前途无量。然而,由于他缺乏朝臣应有的政治素养,锋芒毕露,最终遭到权贵排挤,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这一打击对贾谊来说无疑是巨大的,他心中充满了烦闷和失落。每当夜深人静时,他总会独自感伤,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无法自拔。有一次,一只猫头鹰飞进了他的房间,这在古代被视为不祥之兆。贾谊看到后更加沮丧,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最终,他因忧思过度而病逝,年仅三十三岁。

与贾谊不同,苏轼的一生虽然也充满了起伏和变化,但他却能够以豁达的心态面对一切。无论是身处高位还是沦为阶下囚,他都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积极创造美好的生活。他曾说:“我看着这普天之下没有一个人是坏人,我看着这普天之下没有一件事是坏事。凡物皆可观,豁达点,没什么大不了。”这种豁达和宽容的心态让苏轼在困境中依然能够保持乐观和坚强。

王阳明也曾说过:“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人生的痛苦往往并不在于我们拥有的太少,而是我们计较的太多。当我们过于计较得失、成败、名利时,便会陷入无尽的烦恼和忧虑中。反之,如果我们能够放宽心态,不计较这些虚无的东西,那么我们的生活便会变得更加轻松和自在。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放下心中的忧虑和计较,以一颗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和变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毕竟,生年不过百,常怀千岁忧又有何益?与其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不如放宽心态、安之若素。

三、惧者不勇,勇者不惧

古训:领悟知仁勇,常做通达人!

生活中,变化无常是常态,它如同一只隐形的手,时刻拨弄着人生的琴弦,奏出或高亢或低沉的旋律。而在这纷繁复杂的变化中,恐惧如同一条暗流,时常涌动,试图吞噬我们的勇气和信念。

在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笔下,有一位深受恐惧困扰的中学教师——别里科夫。他拥有科学的理性与渊博的知识,却终日生活在恐惧的阴影下。他害怕变革,害怕新思想,害怕任何打破常规的事物。他穿着严严实实的大衣,将自己包裹得密不透风,仿佛这样就能隔绝外界的一切威胁。然而,这种逃避并没有让他得到真正的安宁,反而让他在恐惧中逐渐迷失了自己,最终离奇死亡。

恐惧,就像是一个无形的牢笼,将我们困在其中,无法挣脱。但正如作家爱默生所言:“谁不经常克服自己的恐惧心理,谁就领悟不到生活的真谛。”真正的勇者,敢于直面内心的恐惧,敢于挑战未知的领域,敢于在风雨中砥砺前行。

史铁生,这位身残志坚的作家,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勇者不惧”的真谛。在二十岁那年,突如其来的残疾给他的生活蒙上了厚重的阴影。他也曾陷入绝望和恐惧中,甚至想过向死亡寻求解脱。但母亲的关爱和朋友的鼓励让他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勇气。他开始尝试接受自己的残疾,开始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他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将自己的恐惧和困惑转化为文字的力量。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让读者感受到了他内心的坚韧和勇敢。

人生海海,浮沉不定。我们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敢于直面恐惧,敢于拥抱变化,敢于在生活的潮落之后重新起航,那么我们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勇者。因为真正决定我们命运的从来都不是运气,而是我们的勇气和决心。

《礼记·中庸》有言:“知、仁、勇三者,天下之大德也。”要想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我们必须将知、仁、勇这三种品质深深嵌入到自己的人生底色中。知以明之,审物明辨;仁以守之,乐天知命;勇以行之,百折不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越走越从容。

愿我们都能领悟知仁勇的真谛,成为真正的通达之人。无论面对何种挑战和困难,都能保持一颗平静而勇敢的心,去迎接生活的每一个清晨和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