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訓:領悟知仁勇,常做通達人!

作者:泊停渡走

1922年,梁啟超應邀至蘇州學界發表演講,他提出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為何我們進入學校?”衆人毫不猶豫地回答:“為了求學問。”然而,梁啟超進一步追問:“你們又希望學到些什麼呢?”現場陷入一片沉寂。随後,他給出了自己的見解:“我們求學問,其實是為了學做人。即便你精通所有學科,那也不過是成為一個人所需的工具或手段。”他鄭重地告誡學子們:“要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必須具備智、仁、勇這三德,這樣我們才能做到不惑、不憂、不懼。”

一、智者不惑,識破迷霧見真章

古訓:領悟知仁勇,常做通達人!

孔子口中的“知者”,其實是指那些擁有智慧的人。那麼,究竟什麼樣的人才能被稱為智者呢?智者,并非那些學識淵博或才能出衆之人,而是那些能夠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保持清醒頭腦,明辨是非之人。

莊子曾說:“小的迷惑會使人迷失方向,大的迷惑則足以改變一個人的本性。”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迷惑和誘惑。而真正的智者,能夠在這些迷惑面前保持清醒和冷靜,不被外物所幹擾,堅守自己的原則和信念。

曆史上,有許多人因執迷不悟而走向失敗。例如,袁世凱作為清末民初的重要人物,本可憑借自己的才華和影響力為國家做出更多貢獻。然而,他卻在權力的誘惑下,妄圖稱帝,最終隻做了83天的皇帝便一命嗚呼,成為曆史的笑柄。

與之相反,那些能夠保持清醒頭腦的人,則能夠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穩健和長遠。他們明白是非本有天理,公道自在人心,是以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能秉持一顆公正之心,不為外物所惑。

戰國時期的思想家陳仲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秉持着“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交諸侯”的處世原則,面對楚王的聘請也不為所動。他的妻子更是以淡泊的心态看待名利,認為過度的追求隻會帶來痛苦和不安。這種清醒和淡泊的心态,正是智者所應具備的。

二、憂者不仁,仁者不憂

古訓:領悟知仁勇,常做通達人!

孔子在論述君子的道德标準時,将“仁”置于首位。仁者,不僅要以寬厚之心待人,更需内心通達,不為外物所擾。然而,人生中的憂慮往往源于兩方面:一是擔憂成敗得失,二是計較名利榮辱。當一個人過分計較這些時,便會心生憂慮,難以自拔。

曆史上,賈誼便是一個因憂慮過度而英年早逝的例子。他少年得志,年紀輕輕便成為漢文帝身邊的博士,原本前途無量。然而,由于他缺乏朝臣應有的政治素養,鋒芒畢露,最終遭到權貴排擠,被貶為長沙王的太傅。這一打擊對賈誼來說無疑是巨大的,他心中充滿了煩悶和失落。每當夜深人靜時,他總會獨自感傷,沉浸在自己的情緒中無法自拔。有一次,一隻貓頭鷹飛進了他的房間,這在古代被視為不祥之兆。賈誼看到後更加沮喪,甚至産生了輕生的念頭。最終,他因憂思過度而病逝,年僅三十三歲。

與賈誼不同,蘇轼的一生雖然也充滿了起伏和變化,但他卻能夠以豁達的心态面對一切。無論是身處高位還是淪為階下囚,他都能夠保持一顆平常心,積極創造美好的生活。他曾說:“我看着這普天之下沒有一個人是壞人,我看着這普天之下沒有一件事是壞事。凡物皆可觀,豁達點,沒什麼大不了。”這種豁達和寬容的心态讓蘇轼在困境中依然能夠保持樂觀和堅強。

王陽明也曾說過:“吾輩用功,隻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欲,便是複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人生的痛苦往往并不在于我們擁有的太少,而是我們計較的太多。當我們過于計較得失、成敗、名利時,便會陷入無盡的煩惱和憂慮中。反之,如果我們能夠放寬心态,不計較這些虛無的東西,那麼我們的生活便會變得更加輕松和自在。

是以,我們應該學會放下心中的憂慮和計較,以一顆豁達的心态面對人生的起伏和變化。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體驗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畢竟,生年不過百,常懷千歲憂又有何益?與其斤斤計較、患得患失,不如放寬心态、安之若素。

三、懼者不勇,勇者不懼

古訓:領悟知仁勇,常做通達人!

生活中,變化無常是常态,它如同一隻隐形的手,時刻撥弄着人生的琴弦,奏出或高亢或低沉的旋律。而在這紛繁複雜的變化中,恐懼如同一條暗流,時常湧動,試圖吞噬我們的勇氣和信念。

在俄國作家契诃夫的筆下,有一位深受恐懼困擾的中學教師——别裡科夫。他擁有科學的理性與淵博的知識,卻終日生活在恐懼的陰影下。他害怕變革,害怕新思想,害怕任何打破正常的事物。他穿着嚴嚴實實的大衣,将自己包裹得密不透風,仿佛這樣就能隔絕外界的一切威脅。然而,這種逃避并沒有讓他得到真正的安甯,反而讓他在恐懼中逐漸迷失了自己,最終離奇死亡。

恐懼,就像是一個無形的牢籠,将我們困在其中,無法掙脫。但正如作家愛默生所言:“誰不經常克服自己的恐懼心理,誰就領悟不到生活的真谛。”真正的勇者,敢于直面内心的恐懼,敢于挑戰未知的領域,敢于在風雨中砥砺前行。

史鐵生,這位身殘志堅的作家,用他的一生诠釋了“勇者不懼”的真谛。在二十歲那年,突如其來的殘疾給他的生活蒙上了厚重的陰影。他也曾陷入絕望和恐懼中,甚至想過向死亡尋求解脫。但母親的關愛和朋友的鼓勵讓他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勇氣。他開始嘗試接受自己的殘疾,開始尋找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他通過寫作來表達自己的内心世界,将自己的恐懼和困惑轉化為文字的力量。他的作品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和對人性的深刻洞察,讓讀者感受到了他内心的堅韌和勇敢。

人生海海,浮沉不定。我們每個人都會在生活中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和困難。但隻要我們敢于直面恐懼,敢于擁抱變化,敢于在生活的潮落之後重新起航,那麼我們就能夠成為真正的勇者。因為真正決定我們命運的從來都不是運氣,而是我們的勇氣和決心。

《禮記·中庸》有言:“知、仁、勇三者,天下之大德也。”要想成為一個不惑、不憂、不懼的人,我們必須将知、仁、勇這三種品質深深嵌入到自己的人生底色中。知以明之,審物明辨;仁以守之,樂天知命;勇以行之,百折不撓。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生活的道路上越走越寬廣,越走越從容。

願我們都能領悟知仁勇的真谛,成為真正的通達之人。無論面對何種挑戰和困難,都能保持一顆平靜而勇敢的心,去迎接生活的每一個清晨和黃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