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打卡“雪龙”号!中交与南极科考的40年

作者:中国基建报

今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

4月11至13日

大陆首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 “雪龙”号

停靠在中交人建成的青岛奥帆中心

面向公众开放参观

打卡“雪龙”号!中交与南极科考的40年

其实

中交与南极科考的缘分

不止于此

40年来

中交人持续发挥交通基础设施

设计咨询、水工建设、装备制造

等方面优势

为大陆极地事业发展

持续贡献力量

中交建造—打通运输动脉

1984年11月

中国首次开启南极科学考察

科考队员们

风餐露宿、不畏严寒

把中国第一座南极考察站

长城站

竖立在乔治王岛上

掀开了中国南极科考新篇章

打卡“雪龙”号!中交与南极科考的40年

长城站建设初期

只有一个用油桶填上碎石混凝土建成的

仅供小型船舶卸货使用的临时码头

为了能停靠运送更多物资的大型船舶

中交人扛起了

建设一座标准化码头的任务

1997年

一航局建设者

带着水泥、木材、钢筋

等施工材料和设备

登上了“雪龙”号科考船

航行月余

来到了南极洲

打卡“雪龙”号!中交与南极科考的40年

然而

正好遇上南极近3个月没有潮位

无法进行码头施工

中交建设者因地制宜

决定将码头顶面改为渐变式

码头后方高度不变

向前斜线抬高1米

解决了码头端部水深问题

中交人顶风冒雪、连续作战

仅用两个多月时间

就在南极大陆筑起了一座崭新的码头

赶在极夜来临前

完成了建设任务

打卡“雪龙”号!中交与南极科考的40年

长城站码头的建成

为中国更多科考物资设备进站

打通了运输动脉

其他国家的科考人员纷纷

前来长城站参观留影

长城站码头成为一道靓丽风景

中交设计—打造全能基地

2005年

大陆的第22次南极科考队伍中

就有三航院设计人员的身影

三航院的任务是

开展现场勘察

完成中国另一座南极科考站

中山站的码头工程施工图设计

打卡“雪龙”号!中交与南极科考的40年

这就是南极著名的“熊猫码头”

它的建成使得中山站功能更加齐全

也为各国科考队提供了极大便利

成为一座国际性码头

是中国人为和平利用南极

作出的积极贡献

2010年和2019年

三航院设计人员又两次跟随科考队

完成了中山站至内陆队出发基地

道路规划设计

以及直升飞机停机坪选址

丹凤岛附近码头位置选址

等勘察任务

打卡“雪龙”号!中交与南极科考的40年

▲三航院设计人员在南极勘察

三航院还为中山站设计了卫星地面站

对供电等系统进行了升级

具有南极特色的设计方案

既满足环保要求

又升级了科考站功能

此外

三航院还承担了

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工程总体设计

这座基地位于上海

是大陆极地考察“十五”

能力建设的重要分项目

打卡“雪龙”号!中交与南极科考的40年

▲“雪龙”号从上海基地科考码头启程

2007年11月

“雪龙”号从国内基地的科考码头启程

开赴南极开启科考任务

这里也成为了大陆赴南极科考

的基地和起点

中交装备—助力穿风越雪

南极素有“风暴王国”之称

暴风雪天气是这里的“家常便饭”

2018年

在大陆第35次南极科考中

振华重工研制的

标准雪橇、大型雪橇

油囊滑板雪橇

助力科考队穿风越雪

其中,大型雪橇和油囊滑板雪橇

均为当时国内首创

打卡“雪龙”号!中交与南极科考的40年

低于零下40度的

极寒天气里

振华重工技术人员全程随队

全力做好装备保障

更好地服务科考活动

打卡“雪龙”号!中交与南极科考的40年

2019年

振华重工研发了极地抗风雪安全屋

安全屋设计为半球形

具有良好抗风保暖性能

屋内可同时摆放三张床垫

供队员躺卧休息

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

打卡“雪龙”号!中交与南极科考的40年

当年10月

振华重工还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提供了一套应急救援系统

和一套低温储存系统

中国极地考察40年来

一代代极地工作者

勇斗极寒、辛勤工作

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

的科考征途中

中交人也将一如既往

持续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交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