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在劳权体制下的企业形成的新价值量如何分配(答欲知常)?

作者:钟建民的理论之说

今日,看到有位欲知常的朋友在《经济学原理简说之三:两种主体之说》一文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资产所有者出现,这个容易理解。但生产资料共有,和劳动所有权的出现依然有不懂之处。因为目前发展阶段,生产离不开协作式的企业化生产,生产资料或个人所有或股东所有,或公有,前两者是资本主义的产权所有,而后者在过去的实践中是主体缺失的虚拟所有,权力行使是代理人制,代理人除了可能的个人利益还兼具受托的不那么牢靠的产权的保值增值要求。按照劳权经济学原理。这部分权力理应归劳动者集体行使,而劳动者在劳动成果的分配中也仅仅应该是获得其自身及家庭所需的消费价值。那么剩余就理应留在企业作为生产资料的积累。问题是,劳动者决定消费价值与生产资料积累分配的内在机制如何?其二,生产资料要素的流动如何形成?请赐教”(欲知常,2024-4-7,《经济学原理简说之三:两种主体之说》评论)。

欲知常朋友这段评论涉及到的问题为:

1,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什么会出现劳动所有权的要求?

2,在已有的公有制实践中为什么会出现主体缺失或虚拟所有?

3,在劳权体制下的产权与劳权的关系是怎样的?

4,在劳权体制下的企业形成的新价值量如何分配?

5,劳权体制下的企业内在的经营机制是什么?

6,劳权体制下的生产资料如何流动或配置?

本文现在就第四个问题作出回答:即在劳权体制下的企业形成的新价值量如何分配?

现实的公有制经济模式,有产权公有制模式和劳权公有制模式的区别。

苏联模式是典型的产权公有制模式,即“生产资料公有制+产权制度”的模式。这种模式由于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建立的是以资产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制度。因此,这种模式既不能体现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当家做主的管理权,又不能体现劳动者对按劳分配的要求。我把这种模式的公有制经济模式分别称为过渡经济模式或不规范的经济模式:

劳权公有制模式,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劳权制度相结合的生产模式,这种模式是与剩余价值生产方式相对立的生产方式,我把它称为消费价值生产方式。因为这种生产方式实行了按劳分配,每个员工都可以凭借劳动来参与企业生产成果的分配,员工的收入与企业的生产成果具有正向的比例关系,两者的关系是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因此,在建立劳权制度的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发展的成果会通过劳动者的收入增长体现出来,劳动者的收入与经济总量的增长会处于同步发展的状态。因此,消费价值生产方式又是共同富裕的生产方式。

劳权企业的生产结果分配模式,就是按劳分配的生产结果分配模式,也是体现劳动所有权的生产结果分配模式。

我们对人民公社时的生产队的生产结果分配模式是熟悉的,那就是“补偿消费的,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余下都是自己的”。

在这里,处于第一位“补偿消耗的”是生产资料价值消耗的补偿;中间的两个部分分别是满足劳动者不同范围公共需要的两个部分,其中也包括了满足扩大再生产需要的价值量的扣除,因而这是公共需要价值量的扣除;最后:“余下都是自己的”,是用于个人消费的价值量,在集体成员之间按照劳动投入量的差别进行分配。

这一生产结果分配模式,其涵义如下:

1,把生产资料价值消耗的补偿放在第一位,体现劳权企业作为独立的劳动实体,在公有资产保价值的前提下运行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2,在实行按劳分配的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要么是满足自己的公共需要,要么是满足自己的个人需要。因此,在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前提下,已经不存在什么剩余劳动,劳动者的劳动不再是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的区别,而是公共需劳动和个体需劳动的区别。在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企业不再存在单纯的资产者,而只存在劳动所有者。在劳动者全部凭借劳动投入参与生产成果分配的情况下,已经不存在“剩余”一说。

3,在实行按劳分配的条件下,消费价值生产方式的价值构成已经是“生产资料消耗价值量+公共需要价值量+个体需要价值量”,而不再存在“必要劳动价值量+剩余劳动价值量”。

4,由于用于个人消费的价值量,是作为消费价值量,作为企业最终成果,以余额的形式出现的。因此,按劳分配条件下的生产方式,本质上是消费价值生产方式,而不再是剩余价值生产方式。

为什么在劳权企业的生产方式中,劳动者的劳动构成变成了公共需要劳动和个体需要劳动、价值构成变成了公共需要价值量和个体需要价值量(消费价值量)了呢?

因为在劳权企业,每个参与劳动的人,都可以凭借劳动投入而参与企业生产成果的分配,人人都成为了生产主体。企业生产的成果在扣除了公共需要的项目之后是由大家按照劳动投入量来分解了。每个人投入劳动量的份额与消费价值分配的价值量相对应。在这里,无论是满足公共需要项目的价值量扣除,还是满足个人消费需要的价值量分配,都是满足劳动者自身的需要,都是必要的和必须的。因此,再无剩余可言。

在这里我们看到,在产权企业,生产主体是资产者,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体现的是资产所有权,企业实行的也是按资分配。因此,劳动者是拿事先约定的工资,他是没有资格参与到企业生产成果的分配中去的。在劳权企业,劳动者都是生产主体,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体现的是劳动所有权,企业也实现按劳分配。因此企业全员都可以凭借劳动投入量参与企业生产成果分配,已经没有人被排除在生产成果的分配之外。

同样的企业,同样的生产过程,但是,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区别,形成了劳权企业与产权企业的生产主体不同,从而导致了生产过程体现的权利要求不同,从而也使企业的价值运动的性质和特征的不同:即对应于资产者的生产成果就是剩余价值,而对应于劳动者的生产成果就是消费价值;对应于产权企业的是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区别,对应于劳权企业的是公共需要劳动和个体需要劳动的区别;对应于产权企业的是必要劳动价值与剩余价值的区别;对应于劳权企业的是公共需要价值与个体需要价值的区别。

为什么在人民公社时期,在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农村的一对夫妇可以抚养三、四、五个孩子到成家立业,而在经过四、五十年发展之后的今天,在完全放开生育的环境下人们不敢生二胎?根本原因就在于生产方式的不同:

在劳权制度条件下,劳动者为生产主体,企业生产过程满足的是劳动者的劳动所有权,其生产方式是消费价值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凭借劳动投入而参与企业生产成果的分配,因而具有共同富裕的特点,这种特点通过劳动者生存和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体现出来;

而在产权制度条件下,资产者才是生产主体,企业生产过程满足的是资产者资产增殖的权利要求,其生产方式是剩余价值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因为只有老板或股东等资产者才有参与企业生产成果分配的权利,而绝大多数的企业员工只能拿预先确定的工资。因此,企业的增长表现为资产者资产价值的增长。由于劳动者的收入或员工费用与企业盈利是一种反比关系,盈利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是产权企业经营的基本目标,剩余价值生产方式的这一基本特点决定了经济的发展是多数人劳作、少数人受益的两极分化的特点,从而也决定了经济发展与社会消费水平相对下降的基本矛盾,从而也决定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