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真实的"小兵张嘎":12岁入伍,弹无虚发,日军吓得尊称"阎王"

作者:进取生活家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一位少年英雄,他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他就是家喻户晓的"小兵张嘎"。然而,在银幕之外,真实的"小兵张嘎"到底经历了什么?他又是如何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抗日英雄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燕秀峰的传奇人生,揭开这位少年英雄鲜为人知的故事。

真实的"小兵张嘎":12岁入伍,弹无虚发,日军吓得尊称"阎王"

一、少年英雄初露锋芒

燕秀峰出生在河北省任丘县后王约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5岁那年,不幸双亲去世,燕秀峰成了孤儿。善良的乡亲们见这个小男孩懂事乖巧,就把他接到自己家中,轮流抚养他长大。

尽管生活十分清贫,但燕秀峰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勇气和智慧。7岁那年,村里的恶霸欺负一个老人,燕秀峰挺身而出,三下五除二就把恶霸打跑了,那矫健的身手让在场的人都惊叹不已。

1938年,12岁的燕秀峰正式加入了冀中九分区的抗日游击队。刚开始,他在游击队里当勤务员和通讯员,负责传递情报和送信。但在一次任务中,燕秀峰机智勇敢,冒着枪林弹雨及时送到了重要情报,整个游击队因此避免了损失。

游击队的领导见小燕秀峰如此勇敢机智,就把他调到区小队手枪班,开始训练他的枪法。燕秀峰天资聪颖,悟性极高,很快就掌握了各种射击技巧。他每天刻苦训练,枪法越来越准,百发百中。

真实的"小兵张嘎":12岁入伍,弹无虚发,日军吓得尊称"阎王"

一次,游击队员们比赛打靶,燕秀峰参加了。比赛开始后,只见他站在原地,一动不动,紧盯着飞来飞去的麻雀。突然,他抬手就是两枪,竟然将两只麻雀一齐打下来,把大家都看呆了。

从此,燕秀峰在游击队里一战成名,人送外号"神枪手"。游击队员们发现,燕秀峰的枪法实在是太准了,简直是"弹无虚发",百发百中。就连两只鸟同时从头顶飞过,他也能一枪打下两只。

游击队员们都佩服燕秀峰的枪法,亲切地叫他"嘎子"。"嘎子"是当地的一个方言,意思是活泼可爱又勇敢机智。渐渐地,大家都忘了他的本名,都亲切地称他为"燕嘎子"。

就这样,燕秀峰凭着一身过硬的枪法和机智勇敢的作战表现,成为了游击队里的佼佼者。尽管年纪最小,但他在战斗中总能冲在最前面,屡立战功。

燕秀峰不仅枪法了得,而且头脑灵活,总能想出各种办法智取敌人。有一次,驻扎在莫州的日军强迫老百姓到镇上听训话。燕秀峰和几个游击队员化装成老百姓,趁着天黑混进了莫州,摸到了日军的一个岗楼前。

"什么人?干什么的?"岗楼上的日本兵发现了他们,警觉地问道。

燕秀峰急中生智,用生硬的日语回答:"自己人。"

日本兵将信将疑,又问:"自己人干嘛要开枪?"

原来,燕秀峰刚才想开枪打死岗楼上的日本兵,没想到手枪卡壳了,正好被日本兵看见了。

燕秀峰镇定自若,笑着说:"我在试你的胆量呢。"

真实的"小兵张嘎":12岁入伍,弹无虚发,日军吓得尊称"阎王"

说完,他飞快地端起枪,一枪正中日本兵的脑门,日本兵应声倒地。接着,燕秀峰冲到岗楼跟前,朝里面连扔几个手榴弹,里面顿时哭爹喊娘一片,他趁乱带着战友全身而退。

就这样,燕秀峰用他的智慧和勇敢,和游击队员们一起打击日寇,在冀中地区建立了抗日根据地。他们活跃在白洋淀一带,配合正面战场,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燕秀峰的枪法神准,打鬼子从来都是点射,一枪一个;而且行事又机智勇敢,常常出其不意地端掉敌人的炮楼,俘虏汉奸特务。久而久之,他在当地威名远扬,日军和汉奸都对他闻风丧胆。

二、机智勇敢的"活阎王"

燕秀峰在游击队里的枪法和机智很快就让日伪军闻风丧胆。他们给燕秀峰起了个外号,叫"活阎王",意思是说这个人厉害得就像阎王爷一样,见一个杀一个,从不失手。

有一次,燕秀峰带领几个战友潜入日军据点莫州县城,准备端掉当地的汉奸头目。他们乔装打扮成老百姓的样子,背着装满杂物的口袋,慢慢接近敌人的炮楼。

真实的"小兵张嘎":12岁入伍,弹无虚发,日军吓得尊称"阎王"

没想到,那个汉奸头目是个老狐狸,他远远看到燕秀峰一行人朝炮楼走来,觉得有些蹊跷,立马带着十几个手下端着枪把他们围了起来。

"你们是干什么的?"汉奸头目用枪指着燕秀峰问道。

燕秀峰急中生智,装出一副受了惊吓的样子,结结巴巴地说:"大爷,我们是本地的老百姓,来赶集的。您别吓唬我们啊。"

汉奸头目狐疑地看着他们,一个高个子的鬼子上前一步,踢了燕秀峰两脚,吼道:"把背上的口袋放下,我要搜!"

燕秀峰赶紧把背上的口袋放在地上,还不停地哈腰作揖,嘴里还说:"大爷,我的东西你随便搜,我们老百姓最怕你们了。出门时我娘还叮嘱我,千万别碰上你们啊。"

汉奸头目看他唯唯诺诺的样子,也不像是个八路军,就放松了警惕,把枪插回了腰间。其他鬼子见状,也都把枪背回身后。

就在敌人放松警惕的一瞬间,燕秀峰猛地从口袋里掏出一支手枪,几声枪响过后,汉奸头目应声倒地,身边的几个鬼子也被打死打伤。其余的鬼子吓得赶紧趴在地上,等他们反应过来时,燕秀峰几个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真实的"小兵张嘎":12岁入伍,弹无虚发,日军吓得尊称"阎王"

还有一次,燕秀峰奉命去端掉石桥据点的日军炮楼。他和战友们事先做了伪装,燕秀峰扮成汉奸的样子走在最前面,其他战友穿上缴获的日军军服,装作押送俘虏的样子跟在后面。

他们一路来到炮楼下,燕秀峰大摇大摆地对看守的日军说:"喂,叫你们的头目出来迎接,我们是宪兵队的,奉命前来增援。"

日军头目早就听说宪兵队要来视察,忙不迭地跑出来点头哈腰。燕秀峰故意摆出一副大爷的样子,冷冷地说:"你们炮楼里有多少人?给我全都叫出来,列队欢迎!"

日军头目赶紧把所有士兵都叫了出来,站成两排。燕秀峰这时对身后的"日军"使了个眼色,他们立刻端起枪将日军包围。就这样,不费一枪一弹,燕秀峰就端掉了石桥据点,俘虏日军二十多人。

燕秀峰的勇敢机智和高超的枪法,让日伪军闻风丧胆。他们都知道有个厉害的游击队员叫"燕嘎子",枪法奇准,打起仗来神出鬼没,谁碰上他谁倒霉。

有一次,日军出动大队人马"扫荡"游击队,结果被伏击,损失惨重。日军气急败坏,悬赏一千大洋捉拿燕秀峰,还在城门贴出了他的画像,号召老百姓举报。

但燕秀峰在当地百姓中威望极高,大家都把他当成了亲人,谁也不肯出卖他。游击队员行动时,老百姓都争先恐后地接应,提供吃喝,送来情报。就这样,在群众的掩护下,燕秀峰和战友们打击日伪军的斗争越来越有声有色。

真实的"小兵张嘎":12岁入伍,弹无虚发,日军吓得尊称"阎王"

三、战斗英雄负伤归乡

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燕秀峰随着区小队改编到冀中纵队23团,担任排长。但是好景不长,1946年的一次战斗中,燕秀峰带领一个加强排担任主攻,结果在激烈的战斗中负伤。

那是一个炮火纷飞的日子,燕秀峰带领着战士们冲锋陷阵,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突然,燕秀峰感到腰腹一阵剧痛,低头一看,鲜血已经染红了军装。原来,他腰腹部中了两枪,肠子都掉出来一尺多长。

战友们见状,赶紧把燕秀峰抬到后方医院。但那时的医疗条件十分简陋,医生只能给燕秀峰做了简单的处理,就把他送回了老家休养。

燕秀峰回到家中,才发现家园早已被日寇烧得一干二净。无奈之下,他只能投靠父老乡亲,在他们的帮助下艰难度日。

伤势反反复复,伤口时不时地化脓,燕秀峰却从未停止对重返战场的向往。他心心念念地想要回到部队,但伤势迟迟不见好转,让他寝食难安。

就这样,一晃几年过去,燕秀峰的伤势总算慢慢好转。他带着一只水壶,只身来到天津,想要寻找自己的部队。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部队早已奔赴抗美援朝的前线,他扑了个空。

燕秀峰虽然十分失望,但他并没有灰心丧气。他决定留在天津谋生,先是在一家纺织厂工作,后来又到钢厂当起了装卸工人。

尽管生活清贫,但燕秀峰从不抱怨。每天,他都起早贪黑地工作,拉煤烧火,任劳任怨。他把自己当成一名普通工人,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真实的"小兵张嘎":12岁入伍,弹无虚发,日军吓得尊称"阎王"

那时,根据燕秀峰的事迹改编的电影《小兵张嘎》已经在全国上映,轰动一时。燕秀峰的家乡,健在的老人都知道,电影里的"张嘎"原型,就是当年那个威风凛凛的"燕嘎子"。

原来,当年随军作家魏巍曾写过一篇报告文学《一级战斗英雄燕秀峰》,文章开头就交代了燕秀峰的外号叫"燕嘎子"。所以,乡亲们都知道,那个机智勇敢的"小兵张嘎",就是他们的骄傲"燕嘎子"。

消息传到燕秀峰耳中,他却十分谦逊地说:"小兵张嘎是千千万万个战士的缩影,我只是其中一个,做了自己应该做的。"

岁月如梭,燕秀峰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了几十年。知情的战友看在眼里,十分心疼,劝他向组织反映一下,争取应有的待遇。

但燕秀峰摇摇头,说:"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我现在已经很知足了。"

直到1987年,燕秀峰才享受到离休待遇。在此之前,他每月的工资只有71块5毛钱,一家三口挤在一间小屋里,生活十分拮据。

后来,组织上给燕秀峰分了一套两居室,他的生活这才稍有改善。就这样,这位当年叱咤风云的"活阎王",在和平年代里继续发光发热,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英雄"的内涵。

四、和平年代依旧奉献

燕秀峰虽然没能重返战场,但他把自己当成一名普通工人,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1950年,他来到天津一家纺织厂工作,成了一名纺织工人。

纺织厂的工作虽然辛苦,但燕秀峰从不叫苦。每天,他都比别人起得早,干得晚,任劳任怨。他学习技术很快,不久就成了纺织车间的技术骨干。

工友们都知道燕秀峰就是电影《小兵张嘎》的原型,对他很是敬佩。但燕秀峰从不提起自己的英雄事迹,他总是笑呵呵地说:"我就是个普通工人,跟大家一样。"

就这样,燕秀峰在纺织厂一干就是十年。1960年,天津钢厂招工,燕秀峰又报名成为了一名钢厂装卸工人。钢厂的工作更加辛苦,但燕秀峰依然兢兢业业,从不叫苦喊累。

那时,燕秀峰的家庭生活十分清贫。他的工资每月只有71块5毛钱,一家三口挤在一间小屋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燕秀峰从不向组织伸手要什么,他常说:"国家正在建设,日子再苦也得咬牙挺过去。"

尽管生活清贫,但燕秀峰时刻惦记着牺牲的战友们。每逢清明节,他都要去烈士陵园祭奠,他常对家人说:"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烈士们用生命换来的,一定要好好珍惜。"

就这样,燕秀峰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工作着。他虽然没能重返战场,但他把工作岗位当成了自己的"战场",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奉献着。

直到1987年,组织上才给燕秀峰办理了离休手续,让他享受应有的待遇。同时,组织上还给他分了一套两居室,这才让燕秀峰的晚年生活有所改善。

尽管生活条件好转了,但燕秀峰依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他的家里从不铺张浪费,平时穿的衣服打了补丁也舍不得扔。他常教育子女要艰苦奋斗,不能忘记革命先烈的牺牲。

燕秀峰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1995年,中央电视台专门派人来天津,采访了这位默默无闻的老英雄。采访中,80岁高龄的燕秀峰精神矍铄,声音洪亮,回忆起当年的战斗,他眼神坚毅,言语铿锵。

采访结束后,年轻的记者动情地说:"燕爷爷,您是我们年轻一代学习的榜样。您不仅是战争年代的英雄,和平时期更是我们的楷模。"

燕秀峰听后连连摆手,谦逊地说:"哪里哪里,我就是个普通人。现在国家发展了,你们年轻人要好好干,把咱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2000年,燕秀峰因病去世,享年74岁。他的一生,是一个普通人不平凡的一生。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的时期,他都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燕秀峰用自己的一生,给我们树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他的事迹,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