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谨防形式主义借“创新”之名“还魂”

作者:青岛西海岸发布

某市赶时髦建了600多个农家书屋,一年到头却没有几个村民去看书;某市策划举办“点赞中国城”公益活动,却提出了各区市参与率不得低于总人口10%的要求……

近日,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会同中央纪委办公厅通报了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暴露出一些地方打着“创新”之名行形式主义之实,进一步释放了坚决纠治形式主义的强烈信号,引起广泛关注。

谨防形式主义借“创新”之名“还魂”

《实绩不够,“创新”来凑》 郑时根 韦荣景 作

中央三令五申之下,明目张胆的形式主义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但披着“创新”外衣的形式主义却“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些所谓的基层创新,看似“皆为新来”,实际却“皆为绩往”,看似“创意”满满,实则“创伤”无限。

如何防止形式主义借“创新”还魂?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社会是治理创新的天然试验场。然而,为了创新而创新,走过了头的形式创新,往往会异化成形式主义的创新,本质上还是形式主义。想要扯下形式主义“伪创新、真形式”的遮羞布,先得识别它的各种“马甲”。

信息化马甲。政务App、微信群、微博、抖音号……毫无疑问,政务信息化创新了工作手段,但一些“过了头”的做法却走了形、变了味。

比如,为完成App录入任务,村干部“集体住宾馆”加班加点;工作时拍照上传成为“第一要务”,甚至照片的规格和数量都有要求;材料数据线上传一遍,线下还要再填一遍……

“键对键”取代了“面对面”,“群里吼”取代了“实地走”。如此一来,信息化成了形式主义的“新马甲”,手机屏成了形式主义的“保护罩”。

谨防形式主义借“创新”之名“还魂”

《形式主义新变种》 新华社发 刘道伟 作

“美颜式”马甲。“1234工作法”“四度工作法”“村镇联办”……有的新词汇、新办法创新了工作机制,有的“造词”却只为“套概念”,是有形无实、光说不练的假把式。

比如,“复制式造词”。随着“河长制”“林长制”流行,有的基层以“长”为荣:治理马路有“路长”,综合治理有“综长”,实际却形同虚设。再如,有的干部自身能力不足,以“联动调度”“形成合力”的名头,将急难险重任务分配出去,让别人种“自己的田”“充自己的门面”。

“造词式”创新本质上还是“新瓶装旧酒”“动动嘴皮子、耍耍笔杆子”。如此一来,概念化成了形式主义的“新马甲”,新词成了形式主义的“滤镜”。

谨防形式主义借“创新”之名“还魂”

某地办公室挂满各种名目的牌子

“隐身式”马甲。形式主义借“马甲”卷土重来,有的“马甲”现代,有的“马甲”亮丽,有的“马甲”却十分隐蔽,难以察觉。

比如,“无号”公文的泛滥。有的地方为严格控制发文数量,就制定了许多“无号”公文。这样在统计时“有号”公文的数量同比降低了,但实际的发文数量却丝毫没有减少。再如,“合并”会议越来越多。部分地方为减少会议数量,往往一个会议打多个会标,还要拍照留档备查,至于会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却往往被忽略。

如此一来,为遮掩问题进行的“创新”成了“甩锅”新方法。形式主义的“马甲”隐了身,矛盾和问题却无处“隐身”。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那么,好好的创新,怎么就变了味?

脱离实际的“本本主义”。上级鼓励建设“道德银行”,就赶紧把“道德银行”的牌子挂起来,可连“道德银行”怎么办都不清楚;看别的村聘请了法律顾问也跟风聘个顾问,可村民最后连顾问是谁都不知道……

创新性工作需要脚踏实地深入研究,在落地的过程中会难免会遇到矛盾和困难。然而,一些地方却只求创新之名,不务创新之实,对政策研究不深、钻研不透,为了省时省力,直接绕过问题、照搬照抄。这种“照葫芦画瓢”的“本本主义”让创新有名无实,创新性工作也就变成了作秀。

谨防形式主义借“创新”之名“还魂”

《如此包装》 新华社发 张大鹏 作

急功近利的“投机主义”。把日常的工作套用概念包装一下就成了创新机制;把以前做过的工作换个“名词”和说法,就改头换面成了“新品牌”;把一项工作换个“名头”就成了新政绩……

在基层工作中,仿佛只要披上了“创新”的外衣,就象征着“进步”“用心”。有个别干部为了吸引上级注意、得到上级认可,就通过这种造名词、编材料的方式来“创新”,给本不出彩的工作“化化妆”“美美颜”,实际上却是“换汤不换药”。这种耍小聪明、钻空子的做法让基层创新沦为“假把式”“花架子”。

谨防形式主义借“创新”之名“还魂”

某些地方将“创新”等同于挂新牌

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常常如影随形,且互为因果、相互加强。一些干部在“官本位”意识下,凭想象“创新”,拍胸脯决策,结果政策“天马行空”、难以落地。如此一来,在事权大于职权、任务大于资源的情况下,如果上级层层加码,基层就会不堪重负。对于干不了、干不完、没法干,超出基层的实际能力但又必须完成的工作,就只能追求表面形式,难以讲究实际效果。

另外,一些地方滥用考核指挥棒,也导致形式主义屡禁不止、屡治不息。比如,评价衡量干部不看完成本职工作的质量而看留存照片的数量,不看老百姓的打分而看APP的积分,不看实际工作成果而看纸面汇报材料。

以“伪创新”来包装工作,在芝麻绿豆大的事上故弄玄虚,这样形式主义式的创新危害不小:占用大量人力物力,加重基层负担,造成“政策空转”“执行空转”“责任空转”,甚至导致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

谨防形式主义借“创新”之名“还魂”

《持续深化整治》 新华社发 朱慧卿 作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没有禁区,也不设禁区。但创新必须是真创新,不能“银样蜡枪头”,中看不中用。

站稳立场,端正政绩观。“形式主义的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政绩观决定工作的落脚点,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工作成果。

更好地解决问题、服务人民,是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权力观政绩观,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端正政绩观将筑起领导干部思想上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防火墙”。

锤炼本领,提高创新力。创新不是伸手而来,更不会一帆风顺。只有不断提升工作能力,才能在干事创业过程中真正创新出彩。

一方面,“缺什么补什么”。增强学习本领,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干什么精什么”。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夯实业务基础,真正成为“行家里手”。

谨防形式主义借“创新”之名“还魂”

扑下身子,深入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调研不仅是发现问题的工具,更是解决问题的智慧。

只有真正俯下身子、深入一线,才能了解最广泛最深入最真切的民情民意。只有真正了解问题的实质,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创新举措。才能用一个个具体的“小创新”落实“大战略”,用一个个具体的“小谋划”实现“大突破”。

“伪创新、真形式”的形式主义创新伤害了基层创新之热情,带歪了基层创新之风气。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脱掉形式主义式的创新“马甲”,拆穿“伪创新”的花架子,还基层一个清朗有为的创新环境。

(编辑:L,本文由西海岸发布制作,来源于青岛宣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