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謹防形式主義借“創新”之名“還魂”

作者:青島西海岸釋出

某市趕時髦建了600多個農家書屋,一年到頭卻沒有幾個村民去看書;某市策劃舉辦“點贊中國城”公益活動,卻提出了各區市參與率不得低于總人口10%的要求……

近日,中央層面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專項工作機制辦公室會同中央紀委辦公廳通報了3起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典型問題,暴露出一些地方打着“創新”之名行形式主義之實,進一步釋放了堅決糾治形式主義的強烈信号,引起廣泛關注。

謹防形式主義借“創新”之名“還魂”

《實績不夠,“創新”來湊》 鄭時根 韋榮景 作

中央三令五申之下,明目張膽的形式主義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但披着“創新”外衣的形式主義卻“你方唱罷我登場”。這些所謂的基層創新,看似“皆為新來”,實際卻“皆為績往”,看似“創意”滿滿,實則“創傷”無限。

如何防止形式主義借“創新”還魂?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基層社會是治理創新的天然試驗場。然而,為了創新而創新,走過了頭的形式創新,往往會異化成形式主義的創新,本質上還是形式主義。想要扯下形式主義“僞創新、真形式”的遮羞布,先得識别它的各種“馬甲”。

資訊化馬甲。政務App、微信群、微網誌、抖音号……毫無疑問,政務資訊化創新了工作手段,但一些“過了頭”的做法卻走了形、變了味。

比如,為完成App錄入任務,村幹部“集體住飯店”加班加點;工作時拍照上傳成為“第一要務”,甚至照片的規格和數量都有要求;材料資料線上傳一遍,線下還要再填一遍……

“鍵對鍵”取代了“面對面”,“群裡吼”取代了“實地走”。如此一來,資訊化成了形式主義的“新馬甲”,手機屏成了形式主義的“保護罩”。

謹防形式主義借“創新”之名“還魂”

《形式主義新變種》 新華社發 劉道偉 作

“美顔式”馬甲。“1234工作法”“四度工作法”“村鎮聯辦”……有的新詞彙、新辦法創新了工作機制,有的“造詞”卻隻為“套概念”,是有形無實、光說不練的假把式。

比如,“複制式造詞”。随着“河長制”“林長制”流行,有的基層以“長”為榮:治理馬路有“路長”,綜合治理有“綜長”,實際卻形同虛設。再如,有的幹部自身能力不足,以“關聯排程”“形成合力”的名頭,将急難險重任務配置設定出去,讓别人種“自己的田”“充自己的門面”。

“造詞式”創新本質上還是“新瓶裝舊酒”“動動嘴皮子、耍耍筆杆子”。如此一來,概念化成了形式主義的“新馬甲”,新詞成了形式主義的“濾鏡”。

謹防形式主義借“創新”之名“還魂”

某地辦公室挂滿各種名目的牌子

“隐身式”馬甲。形式主義借“馬甲”卷土重來,有的“馬甲”現代,有的“馬甲”亮麗,有的“馬甲”卻十分隐蔽,難以察覺。

比如,“無号”公文的泛濫。有的地方為嚴格控制發文數量,就制定了許多“無号”公文。這樣在統計時“有号”公文的數量同比降低了,但實際的發文數量卻絲毫沒有減少。再如,“合并”會議越來越多。部分地方為減少會議數量,往往一個會議打多個會标,還要拍照留檔備查,至于會議的具體内容是什麼卻往往被忽略。

如此一來,為遮掩問題進行的“創新”成了“甩鍋”新方法。形式主義的“馬甲”隐了身,沖突和問題卻無處“隐身”。

創新是發展的不竭動力。那麼,好好的創新,怎麼就變了味?

脫離實際的“本本主義”。上級鼓勵建設“道德銀行”,就趕緊把“道德銀行”的牌子挂起來,可連“道德銀行”怎麼辦都不清楚;看别的村聘請了法律顧問也跟風聘個顧問,可村民最後連顧問是誰都不知道……

創新性工作需要腳踏實地深入研究,在落地的過程中會難免會遇到沖突和困難。然而,一些地方卻隻求創新之名,不務創新之實,對政策研究不深、鑽研不透,為了省時省力,直接繞過問題、照搬照抄。這種“照葫蘆畫瓢”的“本本主義”讓創新有名無實,創新性工作也就變成了作秀。

謹防形式主義借“創新”之名“還魂”

《如此包裝》 新華社發 張大鵬 作

急功近利的“投機主義”。把日常的工作套用概念包裝一下就成了創新機制;把以前做過的工作換個“名詞”和說法,就改頭換面成了“新品牌”;把一項工作換個“名頭”就成了新政績……

在基層工作中,仿佛隻要披上了“創新”的外衣,就象征着“進步”“用心”。有個别幹部為了吸引上級注意、得到上級認可,就通過這種造名詞、編材料的方式來“創新”,給本不出彩的工作“化化妝”“美美顔”,實際上卻是“換湯不換藥”。這種耍小聰明、鑽空子的做法讓基層創新淪為“假把式”“花架子”。

謹防形式主義借“創新”之名“還魂”

某些地方将“創新”等同于挂新牌

脫離群衆的“官僚主義”。官僚主義與形式主義常常如影随形,且互為因果、互相加強。一些幹部在“官本位”意識下,憑想象“創新”,拍胸脯決策,結果政策“天馬行空”、難以落地。如此一來,在事權大于職權、任務大于資源的情況下,如果上級層層加碼,基層就會不堪重負。對于幹不了、幹不完、沒法幹,超出基層的實際能力但又必須完成的工作,就隻能追求表面形式,難以講究實際效果。

另外,一些地方濫用考核指揮棒,也導緻形式主義屢禁不止、屢治不息。比如,評價衡量幹部不看完成本職工作的品質而看留存照片的數量,不看老百姓的打分而看APP的積分,不看實際工作成果而看紙面彙報材料。

以“僞創新”來包裝工作,在芝麻綠豆大的事上故弄玄虛,這樣形式主義式的創新危害不小:占用大量人力物力,加重基層負擔,造成“政策空轉”“執行空轉”“責任空轉”,甚至導緻公共财産、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

謹防形式主義借“創新”之名“還魂”

《持續深化整治》 新華社發 朱慧卿 作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沒有禁區,也不設禁區。但創新必須是真創新,不能“銀樣蠟槍頭”,中看不中用。

站穩立場,端正政績觀。“形式主義的實質是主觀主義、功利主義,根源是政績觀錯位、責任心缺失。”政績觀決定工作的落腳點,有什麼樣的政績觀就有什麼樣的工作成果。

更好地解決問題、服務人民,是創新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強化以人民為中心的權力觀政績觀,把為民造福作為最大政績,不貪一時之功,不圖一時之名,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端正政績觀将築起上司幹部思想上防止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防火牆”。

錘煉本領,提高創新力。創新不是伸手而來,更不會一帆風順。隻有不斷提升工作能力,才能在幹事創業過程中真正創新出彩。

一方面,“缺什麼補什麼”。增強學習本領,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結構,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另一方面,要“幹什麼精什麼”。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化、專業化水準,夯實業務基礎,真正成為“行家裡手”。

謹防形式主義借“創新”之名“還魂”

撲下身子,深入調查研究。“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就沒有決策權”。調研不僅是發現問題的工具,更是解決問題的智慧。

隻有真正俯下身子、深入一線,才能了解最廣泛最深入最真切的民情民意。隻有真正了解問題的實質,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創新舉措。才能用一個個具體的“小創新”落實“大戰略”,用一個個具體的“小謀劃”實作“大突破”。

“僞創新、真形式”的形式主義創新傷害了基層創新之熱情,帶歪了基層創新之風氣。要腳踏實地、求真務實,脫掉形式主義式的創新“馬甲”,拆穿“僞創新”的花架子,還基層一個清朗有為的創新環境。

(編輯:L,本文由西海岸釋出制作,來源于青島宣傳,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