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山河两省“抱团”,有了新动向!

作者:爱济南新闻客户端

近日,郑州市人民政府官网发布《郑州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今年“头号任务”科技创新方面,郑州提出,要强化与济南、青岛、洛阳联动,提升创新策源能力,争创以郑济青洛为核心的鲁豫国家区域科创中心。

这是郑州官方正式文件中,首次对山东的济南、青岛公开喊话。

山河两省“抱团”,有了新动向!

列车在郑州黄河大桥上飞驰而过。

同时,之前流传的“鲁豫国家区域科创中心”的落地范围也浮出水面,即以郑州、济南、青岛、洛阳等4个城市为依托。

“鲁豫国家区域科创中心”并非一个全新构想。早在2022年12月,两省就向科技部报送了《鲁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规划(2022—2035年)》。

不久之后的2023年1月,山东省科技工作会议透露,将加快推进鲁豫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创建工作,力争早日获批。

今年年初,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发布《鲁豫毗邻地区合作发展实施方案》。其中再度提及,争创鲁豫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共同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中心。加强山东半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协同联动,打造黄河中下游协同创新共同体。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此后,多个省市相继提出相关建设目标。而梳理公开信息,近年来,山东、河南两个经济大省逐步转变思路,从之前的“单打独斗”转向“抱团发展”。

山河两省“抱团”,有了新动向!

济南城市风光。

“山河”两省合作进入快车道

“山河”两省的深度携手,谋划已久,不只是科创。

在黄河战略的推动下,近两年,山东与河南之间的合作意愿和主动性明显强于以往,并出台系列举措,合作进入快车道,一步步走向深入。比如——

2021年10月,山东省、河南省发改委签署了《关于豫鲁毗邻地区共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合作框架协议》。

2023年8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在郑州举行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共同签署《关于加强交通互联互通 服务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合作协议》。

2024年1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鲁豫毗邻地区合作发展实施方案》。

其中,《鲁豫毗邻地区合作发展实施方案》被认为是两省合作的探路之举,几乎囊括了河南、山东所有毗邻区域,包括山东省聊城市、菏泽市全域以及梁山县、东平县,河南省开封市、商丘市、濮阳市全域以及长垣市,面积4.54万平方公里。

在此过程中,两省合力取得了一批成果,有两个比较典型。

一个是黄河生态环境的共同治理。

2021年4月,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的积极推动下,豫鲁两省签订了《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

今年1月,补偿协议成功续签。此前,按照协议约定,山东省作为受益方,累计兑现河南省生态补偿资金1.26亿元。

二是济郑高铁建成通车。

这条连接两省的大动脉,早在2010年就提上日程,可由于两省对线路走向意见不一,造成僵局。经历了多轮博弈,2020年6月,济郑高铁山东段正式开工。

山河两省“抱团”,有了新动向!

12月8日,济郑高铁全线通车。图为在济南长清站始发前往郑州的复兴号列车。

去年12月8日济郑高铁全线贯通运营,济南西至郑州东站间最快1小时43分钟可达,山东半岛城市群与中原城市群时空距离进一步压缩。

山东大学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张汝华曾指出:“按照相关数据模型推算,随着两地之间交通时间的缩短,人员流动意愿会呈现指数级增长。”这可能是山河大省携手的重要契机,也有望成为郑州强化与济南、青岛、洛阳联动,提升创新策源能力的支点。

实际上,对河南和山东而言,合力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既有现实需求,也是顺势而为。

山河两省“抱团”,有了新动向!

图为郑州东区,河南省艺术中心沐浴在碧蓝的天空下。

从全国层面来看,进入新发展阶段,科技创新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创新策源能力和创新驱动发展水平成为决定区域竞争力的关键。

近年来,为解决创新资源与经济规模严重不匹配、产业升级与创新支撑矛盾较突出的问题,河南将“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放在十大战略首位,大力弥补科技创新短板。而向东“谋合”,可以更高效对接济南、青岛乃至山东高端人才、创新资源。反过来,山东也能携手河南,为创新资源、市场腹地拓展通道。

更重要的是,河南、山东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省份,具有承南启北、以东带西、突破发展的关键作用,两大省份的创新集聚效应,有利于带动北方地区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来源:山东头条news)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