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特别报道|查铭凡:全方位治理,早日迎来拐点

作者:彩色港

《降胆固醇单片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最新发布

▓ 艺璞

2024 年 3 月,《降胆固醇单片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正式发布,这不仅是国内首部针对降胆固醇单片复方制剂的专家共识,还为大陆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人群及患者如何合理使用降胆固醇单片复方制剂(SPC)制定了标准化、规范化的血脂管理路径,为进一步完善大陆血脂异常防控体系做出了贡献。
特别报道|查铭凡:全方位治理,早日迎来拐点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

血脂异常管理在 ASCVD 乃至心血管疾病的防控中占据重要地位,面对复杂的患病人群,我们需要多样化的降脂方案应对这一情况。单片复方降脂药物通过简化治疗方案、提高降脂效果、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等方式,有望为大陆 ASCVD 患者及高危人群的血脂管理带来新的改变,提升大陆血脂管理整体水平,《降胆固醇单片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在此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特别报道|查铭凡:全方位治理,早日迎来拐点

南京市第一医院主任医师查铭凡教授在第27届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上

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查铭凡教授对“共识”的通过感到很欣慰。他说——

我已经用了近20年的治疗方法,今天才有了专家共识。我曾经参加过2011年第一次专家共识会议,历经13年的实践检验,终于达成共识,无论如何,都可喜可贺。

大陆ASCVD高危人群及患者的降脂治疗率和达标率均处于较低水平。《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显示,在已患ASCVD的人群中,降脂药物的治疗率为14.5%,LDL-C达标率仅为6.8%;2021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发表的一项包括9,944例ASCVD患者的随访研究提示,大陆ASCVD患者中26%为超高危患者,但其LDl-C达标率仅有13%。

分析其原因,首先单药他汀治疗下LDL-C降幅往往未能达到指南推荐的>50%目标,因此国内外主要指南均推荐联合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进行降脂治疗。其次,药物数量的增加会大大降低患者用药的依从性。而单片复方制剂对于提高血脂达标率、改善治疗依从性及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具有重要价值,加上更简便、安全和有效的给药模式,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

为规范单片复方降脂药物在国内应用,由葛均波院士牵头,依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联合神经内科、内分泌及药理等多学科专家,经过多轮讨论、修订,终于正式发布《降胆固醇单片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以期推动符合大陆人群的降胆固醇治疗策略,逐步完善联合降脂方案的拼图。

由于他汀类药物有个公认的百分之六的定律,即任何他汀剂量翻倍,降脂作用仅增加百分之六,但是对肝功能及肌肉的损伤可能远超过此。在他汀类药物选择方面。阿托伐他汀的降脂力度不如瑞舒伐他汀,而且对肝功能的损伤大于它。由于辉瑞公司早期进行过临床试验。所以进入了指南,进入了临床一线治疗。但是单一用此药很少有人低密度脂蛋白能达到1.4以下,所以成了介入术后再狭窄的一个重要因素。

20年来,我一直联合他汀和依折麦布联合用药。所有介入术后病人,我都联合用药,将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1.4左右,很少有人再次植入支架。2005年,一位80岁的艺术家。在我科植入多个支架。随访近20年了,他的低密度脂蛋白一直控制在1.4左右,身体一直平稳,去年98岁时专门打电话给感谢我。

1998年我和上海瑞金医院沈卫峰副院长及浙江邵逸夫医院的王建安教授(现在浙二,今年当选院士)等去美国华盛顿特区开TCT会议时,全国支架手术总数才3000多例,1999年我和霍勇教授,方唯一教授等去法国巴黎开国际第二介入大会PCR时,全国也才4000例。去年全国已经到130万例,今年180万例左右。希望用大数据分析一下这些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的状况。尤其对再次介入手术的病人进行低密度脂蛋白达标和末达到1.4以下的亚型分组进行分析。必然会有所启发。

我也曾经和参加我科CBS会议的美国TCT前主席斯通教授和韩雅玲院士当面交流过。斯通教授的冠脉支架和搭桥手术术后的比较,也是一个中性结果。但是如果把介入术后再进行一次亚型分析。即术后依密度脂蛋白水平在1.4以上和以下再次亚型分析,可能中性结果就会成阳性结果。

特别报道|查铭凡:全方位治理,早日迎来拐点

查铭凡教授(右)多次参加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

特别报道|查铭凡:全方位治理,早日迎来拐点

1998年我和上海瑞金医院沈卫峰副院长及浙江邵逸夫医院的王建安教授(现在浙二,今年当选院士)等去美国华盛顿特区开TCT会议时,全国支架手术总数才3000多例,1999年我和霍勇教授、方唯一教授等去法国巴黎开国际第二次介入大会PCR时,全国也才4000例。去年全国已经到130万例,今年180万例左右。

希望用大数据分析一下这些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的状况。尤其对再次介入手术的病人进行低密度脂蛋白达标和末达到1.4以下的亚型分组进行分析,必然会有所启发。

此次参加广州会议时,我接受了国家卫健委电视平台的采访,希望卫健委领导能听到临床一线的声音。

在具体用药上,查铭凡主任认为——

要取得降脂的最佳效果,首先吃药必须达标。其次必须注意饮食对血脂的影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在是大数据时代,许多医院都有介入术后随访的大量数据。把所有术后病人都按低密度脂蛋白1.4为分界线,统计一下达到低于1.4及未达到的进行亚组分型,尤其关注多次再狭窄的患者,一定会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在回答“究竟用瑞舒伐他汀好,还是阿托伐他汀好”这个患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时,査主任认为——

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都是第三代他汀,降脂作用是前者大于后者,且对肝功能和肌肉的损伤比后者小。但是阿托伐他汀对肾功能的影响比前者小,这是它的优点。

査主任说——

用药一定要权衡利弊,根据个体差异进行选择。两种药都可以进入专家制定的指南和共识,不可厚此薄彼,只认准一种,损害了患者的利益。 其次千万注意人种的差异。高血压的心脑肾三大并发症,西方是心衰,肾衰的多,而中国是脑卒中的多。

另外,在血脂方面,中国人甘油三酯异常增高的比例明显高于西方,这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有关。主食未加控制。尤其喜欢过多食用杂粮,米面等碳水化合物。进食过多,必然甘油三酯增高,而且会自动转变成低密度脂蛋白,使得血脂异常雪上加霜。

21世纪,心血管疾病的最后战场是房颤和心衰。故应该尽早加强防范意识,上医医末病,防患于未然。学会动态观察自己的超声心动图各项指标的变化。因为房颤和左心房大小相关,而心衰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大小相关。

査主任认为,扩心病也是可以用药物治愈的。

査主任说,当年我和葛均波院士去杭州开会途中,两人坐在一起聊天,葛讲按照指南,扩心病是无法药物治愈的,但是他确实是治好了一例,边上上海瑞金医院的张教授插话说,她治好过5例,还做了基因检测,结论是某些基因的扩心病可以用药物治愈。我说我也治好过几十例了,而且许多至今一直随访已经十余年了。心脏的超声检查各项数值均正常。

一个安徽芜湖农村的高三女孩。在距离高考仅剩几个月时被查出患有扩张性心肌病,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都极度异常。建议心脏移植手术治疗。

当时我抓紧时间,在三个月内用药物治疗,使其扩心病有所好转,参加了当年的高考,录取在合肥的一个二本学会计专业,并继续加紧治疗,使心脏超声的各项指标恢复正常。三年后,她又到办公室来找我,说考上了南师大的法学研究生。硕士毕业后去了某大保险公司的省公司工作。至今有四年多了。

中国医学领域发展最快的专业是心血管内科。1995年,我和陈灏珠院士、高润霖院士,胡大一教授等专家去香港参加心肌梗塞研讨会,心肌梗塞已经开始溶栓治疗数年,使得心肌梗塞的死亡率降到百分之十以下,而面临的特别重要问题是溶栓后出血和再灌注心律失常。1998年,我和沈卫峰教授、王建安院士等专家去美国华盛顿特区参加全球最大的心脏介入会议即第10届TCT大会。1999年,我和霍勇教授、方唯一教授等专家去法国巴黎参加全球第二大心脏介入PCR大会。虽然这两年大陆每年全国的心脏介入例数仅三四千例,但是心肌梗塞的死亡率已经降到百分之五以下,其后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进步,死亡率也进一步下降。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2007年在北京建囯门长富宫饭店,讲课的美国心脏学会主席提到,美国的心血管疾病已经出现下降的拐点。他用的最后一张ppt就是中文的黄帝内经: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当时参会的高涧霖院士、胡大一教授等专家决定中国也应尽快赶上。

同年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了血脂会议,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国医师学会心血管分会全委扩大会上。还发表了心血管医师戒烟宣言,提倡登红军山加强自身锻炼。其后,在南京召开的第二届世界华人心血管病大会上又提出,用世界华人及中国东部地区的先进技术帮助中西部地区心血管事业的发展。

如今,17年过去,介入心脏病学的技术越来越成熟,葛均波院士,霍勇教授主持的全国性的介入学术会议也真正从祖国的东部地区开到了中西部地区,使得基层的医务人员可以面对面的和国内大咖专家们交流。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随着百姓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饮食习惯和结构的变化,血脂明显异常,血压未能控制,香烟久吸不丢,开车电梯代步,体育锻炼越来越少。全国的心血管介入总例数从前年的约130万例,到去年的约180万例。心血管专业医护人员工作量越来越大。必须全方位的治理,才能早日迎来中国心血管疾病的拐点。

特别报道|查铭凡:全方位治理,早日迎来拐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