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共读《资治通鉴》:体弱多病的他,却敢当面说汉武帝口是心非

作者:明月共读书

汲黯其人,为人耿直,多次冒死犯颜,为民请命,廷争无惧。虽常让汉武帝内心十分不爽,最后卒于任上,也算寿终正寝。自公元前135年至公元前118年,汲黯宦海沉浮,官位虽不时变动,但是他直言进谏的耿直未曾变过。

《资治通鉴》上说他“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性情倨傲,喜欢当面批评人,不能容忍别人的过错。

先看汲黯最早的事迹:

当时,汉武帝正在招选文学儒者,在朝会上意气风发,指点江山,说我要怎样怎样。

别人还没想好怎么接茬,汲黯应声说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他说别看陛下您表面上装出施行仁义的样子,其实您内心欲望太多,怎么可能达到唐尧虞舜那种天下大治的局面呢?

共读《资治通鉴》:体弱多病的他,却敢当面说汉武帝口是心非

汉武帝当场石化,沉默不语,接着勃然大怒,脸色铁青地宣布朝会结束。

武帝退回内宫后,气冲冲地对左右侍从说“这个汲黯的忠言直谏也太过分了!”

大臣们都替汲黯担忧。这时有人批评汲黯,汲黯说自己身居公卿之位,岂能只顾自身性命,要勇于承担匡正帝王的重担。

武帝听说后,也就不再跟他计较。

汲黯有个缺点,他身体多病,所以要经常请假。有一次他请了三个月的病假,病情仍未好转,武帝多次延长他的假期。

结果,汲黯的病情又加重了。庄助来帮他请假,武帝忍不住问道“汲黯何如人哉?”他这个人到底怎么样呢?

庄助答到:汲黯并无超越常人的才能,但是他这样的人辅佐少主,必然会忠心耿耿,任何利诱都改变不了他的初心。

武帝听后,深以为然,称赞汲黯是社稷之臣。

共读《资治通鉴》:体弱多病的他,却敢当面说汉武帝口是心非

汲黯处理政事的风格是“务在无为,引大体,不拘文法。”也就是保证大方向没问题,不过分在意细节。他所在的郡县,治理有方,百姓交口称赞。

当时,河内郡失火,大火蔓延烧毁一千多家民房,武帝派汲黯前去视察。

结果,汲黯回来说:只因房屋毗连才会如此,不足忧虑。倒是我经过河南郡,看见那里的百姓遭受洪水灾害的有上万家,甚至到了父子相食的地步,于是我就行使陛下给我擅自行事的权力,命河南郡开仓放粮。请陛下惩处我吧。

这件事也印证了汲黯为政的思想,火灾是突发、偶发事件,处理完就结束。但是洪涝灾害却让民众失去生活来源,且受灾群众更多,他从实际情况出发,真正做到了为民着想。

武帝也认可汲黯的处理,很赏识他,没有处罚他擅自放粮的过错。

有一次,公孙弘和大臣们就一件事提前商定了处置意见,想一起向武帝进谏。等到上朝时,公孙弘却转而迎合武帝心意,与之前商议好的说法完全背道而驰。

共读《资治通鉴》:体弱多病的他,却敢当面说汉武帝口是心非

众人气不过,却也无可奈何,汲黯在朝廷上大声说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

武帝接着就责问公孙弘,公孙弘毫不慌张,从容答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

有时候,转移话题果然奏效,汉武帝岂能不知真相?但是他也需要有自己的追随者,只要公孙弘能把这事儿说过去,这就不是什么大事儿。从此,汉武帝越发宠信公孙弘。

公元前126年,汉武帝任命公孙弘为御史大夫。上任后他“为布被,食不重肉”,什么意思呢,用麻布做被子,一顿饭不摆放两种肉菜。

别人没有说什么的,汲黯看不下去,说:公孙弘位居三公,俸禄很多,拿着那么多的工资,但是却用布做被子,这不过是骗人的把戏,在那沽名钓誉罢了。

武帝这个人,好处就是听到传言,就会去核实验证,让当事人能为自己辩解。

这次他又来问公孙弘。且看公孙弘的辩解:

确有其事,我和汲黯关系很好,他说我矫饰造作,也确实如此。如果没有汲黯的耿直,陛下又怎能听到这些话呢?

一定程度上,汲黯和公孙弘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做,一个说,俩人一唱一和,好不热闹。既成就了汲黯忠直的名声,又成就了公孙弘谦让他人的品格。而武帝就是他俩最好的观众。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公孙弘,都能借力用力,达成双赢的局面。接下来的这个人,可就和汲黯辩论起来了。

共读《资治通鉴》:体弱多病的他,却敢当面说汉武帝口是心非

公元前126年,张汤出任廷尉,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部长。《资治通鉴》上说这个人“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就是善用权诈之术,玩弄巧智对付人。

只要是武帝想惩处的罪犯,他就交给审核严的人审判,而要是武帝想要从轻发落,他就把犯人交给执法宽松的人,可以说深得上心。

汲黯自然看不够这样的人,俩人多次在朝堂上争辩起来。张汤紧扣律法条文,逻辑严密,论证细致;而汲黯虽刚正严峻,却高谈阔论落不到实处,根本无法说服张汤。

汲黯一看说不过,气极发怒,直接就大骂一顿:果然刀笔吏不能担任公卿大臣,要是都按照张汤说的去做,那么天下人都要深陷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的恐惧之中!

辩论不过开口就骂,可以说汲黯也是风格独特。

可即便如此,因为他无私心,汉武帝反而非常敬重他。接待卫青或者公孙弘的时候,有时候会在床边或者不戴帽子,可是汲黯一来,武帝必然要装束齐整才会接见他。

汉武帝会一直这么待见汲黯吗?非也。

公元前121年,匈奴浑邪王归降,武帝想调集两万辆车马去迎接,朝廷又买不起那么多马,就向民间赊贷马匹,很多老百姓就把家里的马匹藏起来。

马不够用,汉武帝气得要杀长安县令。当时任右内史的汲黯进谏:浑邪王投降我朝,各地的驿马出来送一送不就行了,何至于弄得天下不安呢?武帝听了默不作声。

共读《资治通鉴》:体弱多病的他,却敢当面说汉武帝口是心非

武帝的虚荣心,估计无人敢说,汲黯就敢。

等浑邪王来到长安,当地商人与他们做买卖却犯了死罪的有五百多人。汲黯直接看不下去了,他请求汉武帝在未央宫高门殿接见他,见面就上奏说:

匈奴侵犯我朝,我军兴兵征讨,死伤无数,耗费百万。我以为陛下得到了这些投降的人,会把他们的财物赏赐给将士家属。结果,您重金赏赐他们,好像接待多么尊贵的客人一样。如今,商人无知,谁能想到在长安城做买卖,卖给了胡人,就犯了什么财物非法出关的罪呢?陛下这样做,真是为了保护树叶伤害树枝了,我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

汲黯说得一点没错。汉武帝就是这么爱面子活受罪,让老百姓跟着受罪。可是这次武帝没有继续沉默,而是拒不采纳汲黯的建议。

《资治通鉴》上汉武帝还说“吾久不闻汲黯之言,今又复妄发矣!”

我好久没听到汲黯的声音了,看看他又在这里胡说八道!不仅不采纳,还把汲黯奚落了一番。

共读《资治通鉴》:体弱多病的他,却敢当面说汉武帝口是心非

汉武帝一向非常重视延揽人才,但是他待人刻薄, 可能一点小错就将其处死,从不宽恕。汲黯就劝说武帝:陛下一心求贤,可还未等人才发挥才干,就把他杀了,这样天下的贤良都丧尽了,谁来帮助陛下治理天下呢?

汲黯说着就激动了起来。

汉武帝也不急,笑着跟他说“何世无才,患人不能识之耳。苟能识之,何患无人!夫所谓才者,犹有用之器也,有才而不肯尽用,与无才同,不杀何措!”

这里能看出来汉武帝的人才观,只要善于发现,不愁没有人才。而且人才就像有用的器物,有才干不能舒展,相当于没有才干,不杀还等什么呢?

汲黯又理论不过了。但是说不过,汲黯也要继续说:我说不过陛下,但内心觉得陛下做得不对,希望您以后改正过错,不要觉得我愚昧不懂道理。

武帝转身对周围的大臣说到:汲黯说自己愚昧,说得还挺对!

公元前119年,汲黯因为犯法被免职。暂时离开了政治中心,一年后,汉武帝又把他召唤了回来,这次,汉武帝派他去任淮阳太守。

共读《资治通鉴》:体弱多病的他,却敢当面说汉武帝口是心非

因为楚地私自铸钱的人太多,武帝就想到了汲黯,铁面无私,应该能治理好。

汲黯却趴在地上,不肯接受武帝给他的官职印信。汉武帝一遍遍强行授予,汲黯才勉强接受。

他哭着对武帝说:我是将死之人,没想到陛下还会任用我。我又经常生病,根本胜任不了郡县的繁重工作,我愿意在京城做个中郎,为陛下做点弥补过失的事,这才是我的心愿。

估计汉武帝心中暗暗叫苦,你给我弥补的过错可是不少。武帝正色道:你是看不上淮阳太守吗?我很快就召你回来的。也就是你的威望能够处理那里的政务,你要是身体不行,就躺着处理公务就行。

在淮阳,汉武帝给予他诸侯国丞相的待遇。十年后,汲黯在淮阳去世。

纵观汲黯仕途,有起有伏,他也算得上从未忘却初心,一直以直臣的标准要求自己。只要汉武帝做了不对的事情,他一定会指出来,可以说置自身安危于不顾。

而他最后在淮阳终老,也算是汉武帝对他的一种保护吧。当时汉武帝身边的大臣张汤等人,与汲黯都不是一路人。汲黯自己人缘也不好,离开京城,对汲黯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况且汉武帝都说了,他可以“卧而治之”。

图片来源网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