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文博周历 | 新中国首座大型低速回流风洞,就在国博→

作者:北京东城
文博周历 | 新中国首座大型低速回流风洞,就在国博→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东城区是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承载区,也是名副其实的“博物馆之城”。近年来,东城区围绕构建“一轴、两区、五带、五城”的文化发展格局,充分挖掘区域内博物馆资源,致力于转化文化遗产资源优势,不断展现更丰富、多元、精彩的城市文化魅力。依托区内丰厚的文博资源,“东城融媒”特别策划推出文博科普栏目《2024文博周历——此“物”怎讲》,每周带你认识一件文物。

新中国首座

大型低速回流风洞

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时间上午9时零7分,苏联空军飞行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宇宙飞船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起飞,在远地点301公里的轨道上绕地球飞行了1小时48分钟并安全返回,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加加林的壮举实现了自古以来人类飞天的梦想,开启了人类探索太空的新纪元,使人类能够从一个新视角对宇宙及其生活的星球有了更好的了解。

文博周历 | 新中国首座大型低速回流风洞,就在国博→

2011年4月7日,在纪念人类首次太空飞行50周年之际,第65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认4月12日为国际载人航天日,也就是世界航天日(World Space Day),以庆祝人类空间时代的开始。决议指出,每年庆祝这一节日不仅是为了纪念人类空间时代的开始,也是为了重申空间科技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增加国家和人民福祉以及确保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愿望。

文博周历 | 新中国首座大型低速回流风洞,就在国博→

中国航天史是从1956年2月开始的,当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195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成立,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是在1992年正式启动,之后仅用7年时间就突破了航天最高技术。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首发成功,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在完成了21个小时的空间科学试验后,于21日3时41分成功着陆。“神舟”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和回收,成为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时间飞逝,转眼来到充满活力的2024年,随着天舟七号、神舟十八号和嫦娥六号等关键任务的启动,中国航天的实力再次被世界瞩目,也迈入了新征程,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旅程,激励我们不断前进、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星辰大海。

文博周历 | 新中国首座大型低速回流风洞,就在国博→

本周为您推荐的文物是新中国首座大型低速回流风洞,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其三层平台公共空间东区展出。

风洞是进行空气动力实验最常用、最有效的工具之一,也是大气层内飞行器研究最可靠的实验手段。这种管道状实验设备以人工方式产生并控制气流,模拟飞行器或实体周围气体的流动情况,量度气流对实体的作用效果以及观察绕流物体的现象,飞机、导弹、卫星、火箭等飞行器无一不是通过风洞试验定型而翱翔九天,因此,风洞有着现代飞行器摇篮的美誉。

文博周历 | 新中国首座大型低速回流风洞,就在国博→

1958年建成的直径2.25米低速回流风洞,是中国首座可以同时为航空工业工程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实验风洞,也是当时中国唯一能进行飞行器型号试验的风洞。这座风洞由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合作建设,周培源、钱学森等给予重要指导支持。在各方共同努力下,1957年9月完成风洞结构设计,11月动工建造,1958年10月1日凌晨3时45分建成吹风。此后30多年里,作为中国当时唯一一座2米量级以上的大型低速风洞,为多种型号飞行器提供了大量的科学试验,是1976年前中国飞行器设计的主要资料来源之一,为中国低速空气动力学实验和航空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作出了重大贡献,直到1990年代才逐渐停止使用,成为中国航空史上使用时间最久、效率最高、对飞行器低速空气动力特性的设计贡献最大的风洞之一。这里展示的这座风洞的收缩段、扩散段、动力风扇整流罩等均为北京大学后勤部门工人师傅制作的木质构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自立自强、创新发展的重要见证物。

文博周历 | 新中国首座大型低速回流风洞,就在国博→

新中国首座大型低速风洞的成功建设表明:创新成于艰苦奋斗,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克服重重困难,主要用木质构件建成了收缩段、扩散段、导流片、风扇系统(包括风扇叶片、风扇整流罩),充分展现了科技工作者科技报国的热血忠诚;创新成于协作攻关,正是在周培源、钱学森、陆士嘉等著名科学家的热情指导下,在社会各方面的鼎力支持下,在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上千名师生的积极参与下,才最终成就了建成新中国首座大型低速风洞的辉煌业绩。令人欣慰的是,经过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持续努力、创新奋进,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风洞大国,风洞综合试验能力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文图:吕露 赵春凤 张冰 张汝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