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制造出海 “卷”得其法“卷”非全貌“卷”有正效

作者: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制造出海价格优势是市场竞争下制造能力强的集中体现。

中国制造企业出海优势、出海目标、出海方式等正日益多元化。

中国制造出海对合作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刘悦 刘栩畅

“卷”一词带有一定负面色彩,即竞争越来越激烈、每个竞争者获得的收益却越来越少。近期,中国制造被质疑正在伴随出海由国内市场的“内卷”变成国际市场的“外卷”。不可否认部分产品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并且价格战“硝烟四起”,但这些仅是个例,“卷”更多代表着促进效率提升的良性竞争。

“卷”得其法:中国制造出海价格优势是市场竞争下制造能力强的集中体现

中国制造企业“卷”不是建立在价格恶性竞争之上。可盈利性是企业能够长期存续的关键。中国制造企业出海的价格优势,是可盈利的价格,而不是将价格定在成本以下。若通过打恶性价格战抢占市场份额,致使企业盈利的可持续性受损,企业将难以生存、退出市场,更何谈竞争。当产品价格相近时,企业间更多拼的是质量、技术、设计、体验等,使产品具有差异化的竞争力,这会促进企业控制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技术水平、优化设计和服务体验等。如广东雷士照明在面对同质化市场竞争时,通过“全屋定制照明”,增加产品服务和体验,走出价格战泥潭,创造了更大的利润增长空间。

中国制造价格优势是制造能力强的集中体现。中国制造拥有价格优势,是基于国内完备的产业体系、良好的生产组织能力、合理优化的技术路线、规模效应和规模优势等因素。在中国人工成本增加、综合成本上升的趋势下,中国制造仍具价格优势,在国际产品中作为高性价比的代表,这是制造能力强的体现。如湖南邵东生产的打火机远销120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一次性打火机市场份额的70%,20年保持1元钱的价格,主要依靠当地100多家企业高效分工和组织,是抱团合作、协同协力的结果。

中国制造企业“卷”出了更大的市场、更多的需求。良好的市场竞争有利于优胜劣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产业发展,提高居民收入,带动经济增长。中国入世后在全球竞争中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做出了更大的增量市场。可以说中国的经济“蛋糕”、收入“蛋糕”做大,都离不开中国制造企业“卷”的影响。在各国企业参与和竞争的推动下,世界经济规模正在逐步扩大,这会促进居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增强、消费需求丰富,市场增长空间广阔,全球市场的“蛋糕”可以持续做大。

“卷”非全貌:中国制造企业出海优势、出海目标、出海方式等正日益多元化

中国制造能力优势正向创新优势、综合优势发展。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创新体系不断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快速形成,传统产业也在加快转型升级。中国制造能力原来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的制造环节,但随着成长发展,企业持续加强研发、设计、品牌等能力,提高制造业环节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加大营销、服务等环节发展,企业间集合形成产业链供应链优势。中国制造出海价格相对较低的同时,质量、服务、体验等内容正在丰富。如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核心竞争力之一的锂电池技术,此前全球车企多用三元电池,但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等企业改进电池结构、提升电池系统整体能量密度,打开了磷酸铁锂电池的市场应用空间。目前,中国已建立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制造逐步实现技术自主,智能驾驶等领域也在快速发展。

中国制造出海目标已逐步跃升为品牌建设与打造跨国生产网络等。据中国贸促会调查,现阶段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为开拓海外市场的比例为六成,目标为提升品牌国际知名度的企业比例上升至43.6%。在企业对外投资中,消费品制造企业大部分为增强品牌、设计、研发等能力,或是深入了解和适配当地市场需求,或是补强传统薄弱环节。光伏、高铁等资本品制造企业多向设备运营、维护等领域发展,如光伏企业由组件出口逐步向海外电站建设和运营领域发展。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侧重建立海外销售、维护网络和研发中心,提升海外品牌价值、巩固优势地位。劳动密集型企业则着重构建新型生产网络,充分利用国内国际资源,提升跨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中国企业出海与国内企业、东道国企业、第三国企业的合作更为密切。支持企业“抱团”出海对于强实力、化风险有积极作用,一直是中国政策的鼓励方向。境外经贸合作区就是中国企业“抱团”出海的生动案例,众多企业在合作区内形成集聚和链式发展。据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发布的《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统计,截至2022年底,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有125个,合作区已是中国开展对外经济合作的创新形式和重要载体。中国企业与东道国企业、第三国企业的合作也在增多,包括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市场开拓等。如中国零部件企业配套下游客户到海外设立研发、营销和维护基地。比亚迪与印度尼西亚合作伙伴推出了纯电动大巴,并涉足当地出租车市场。

“卷”有正效:中国制造出海对合作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丰富消费品市场,满足当地居民多样化需求。近年来,中国制造消费品物美价廉、智能化等优势突出,契合合作国消费者不同需求,受到普遍欢迎。2023年,冰箱、洗衣机、扫地机器人、厨房小家电、个护小家电、智能门锁等家电安防类产品以及新能源汽车、电动自行车在海外“卖爆”。这些产品在清洁电器技术、AI等新技术应用、电池技术等方面具有突破性,加之跨境电商拓展了销售渠道、提高了品牌认知度,使得这些产品在海外迅速走俏。又如去年“黑色星期五”期间,韩国在线购物平台“Wemakeprice”按地区统计的海外购物销售额增长率月度数据中,中国以801%的增长率远超美国和欧洲(136%)与日本(79.8%),以性价比闻名的家电、数码产品等备受青睐。

扩大产业链合作,提升当地工业化水平和出口创汇能力。中国企业通过贸易合作,向全球出口高性价比的中间品、资本品等,降低处于产业链下游国家的购进成本,促进其相关产业壮大发展。同时,中国制造企业通过海外投资,深入当地进行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提升效率,形成示范和扩散效应,将国内强大的生产组织和制造能力外溢到东道国,提升当地的技术和工业化水平。合作国产业大步发展、产品竞争力增强,既能满足当地需求,还能出口创汇,形成发展与收益的良性循环,实现美美与共、共享发展。以中国和埃塞俄比亚的纺织服装业合作为例,中国是埃塞俄比亚纺织业主要外资来源地之一,逾30家中资纺织企业在当地投产运营,纺织服装产品已成为埃塞俄比亚重要的出口工业品。

增加当地就业岗位和税收,促进全球减贫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制造出海有利于合作国就业岗位增加、工资收入增长,带给当地居民实实在在的好处,同时在当地产生的纳税也支持合作国的经济社会发展。《2022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年末境外企业员工总数超410万人,其中雇用外方员工近250万;全年向投资所在地纳税750亿美元,增长35.1%。以共建“一带一路”为例,仅中国企业在共建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就为当地创造了42.1万个就业岗位。有预计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通过贸易、投资合作等,可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将使全球收入增长0.7%至2.9%。

(刘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刘栩畅: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