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评论丨是什么让他们跨乡越市赴一场大戏?

作者:大河报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张晶晶

河南豫剧火遍山河四省!今年年后,河南豫剧院青年团的足迹踏过山东、山西、河南等多地,一个3月就演出了50多场戏,“豫剧在山东火爆出圈”“豫剧在山西有多受欢迎”等话题引爆舆论。

昨天,大河报·豫视频发布的微纪录片《田野上的豫剧》,让我们看到“村戏”爆火背后,带着泥土味儿的大戏如何唱响。乡间大戏,更深厚,更饱满,更生机勃勃,更情意盎然。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是我们当下重要的文化课题。

面对社会新形势、新需求,豫剧不断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精益创新。放眼望去,青年演员已经通过互联网撕开了一道豫剧传播的口子,剧院、麦田、火车站,哪里有传播,哪里就是他们的舞台。

我们乐见传统戏曲一次次焕发新的生机,也期待这股年轻的潮流能够为豫剧注入新的内涵。

评论丨是什么让他们跨乡越市赴一场大戏?

热爱戏曲的人其实从未离开。

无论在互联网的视频还是线下的田野,在爱戏的人眼里,“戏比天大”不仅是唱戏人的信念,也是听戏者的追求。

山东济宁豫剧演出的热闹场景就可见一斑。据媒体报道,在河南豫剧院青年团为期6天、10场演出的现场,“站”无虚席,“人多到在百米外的山头上席地而坐”,“开场前两个多小时就有人来占位置,不少观众自带干粮午间占座,吃完接着听下午场”。

《田野上的豫剧》里,安阳滑县大正村的一场戏,戏迷中有一位新乡长垣的爷爷,为了听青年豫剧演员李焕娜的戏,骑着电动车追着剧团走。“听到说你们去哪了,我就撵着(你们)去”,这次他骑了三个小时才来到了70里外的滑县。

视频中,李焕娜听闻忍不住掉眼泪,“有的年纪大点的观众真的是看一场少一场,趁着年轻,我要多给他们演戏”。

正如李焕娜所说,豫剧的根就在基层。

评论丨是什么让他们跨乡越市赴一场大戏?

泥土是豫剧的真髓。本就在乡土间成长起来的戏,在村头田野上方能迸发出最自然、最饱满的情感。只要听戏的人热情不减,唱戏的人就能马不停歇。

据报道,这群青年团的成员,大多是90后乃至00后,是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科班出身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他们吸收了规范化的艺术表达,讲究服化道的创新,也善于用新技术和新时代观众易于接受的角度去打磨剧本,创作音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

青年演员和戏迷之间的惺惺相惜,正是豫剧发展的动力和传承所在。

仿佛就在不久之前,主流舆论还在讨论“如何拯救戏曲”,而现在,这样的危机感似乎有所缓和。

新的技术带来了新的艺术传播形式的变革,互联网把新戏迷、老戏迷集结在一起。然而,崭新的局面,也带来了值得关注的新问题——豫剧文化为什么能突破过去的传承困境,看戏的潮流为什么复兴,今天的年轻人为什么开始将视线投向传统豫剧?

这一系列“为什么”的答案,绝不会是任何一个单一要素,而必然是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评论丨是什么让他们跨乡越市赴一场大戏?

此前的十年,河南豫剧院大手笔地单独组建起青年豫剧团,培养、锻炼、发现那些有潜力、有前途的后起之秀,让他们挑大梁、唱主角,从体制机制上避免了众多拔尖新人分散在各大院团跑龙套、当配角、压抑他们成才的状况。

如今,11岁的青年团齐刷刷地让一批青年演员生龙活虎脱颖而出,有效解决了豫剧事业青黄不接、新老断层的难题。

今年是《梨园春》开播30周年,《梨园春》栏目也在持续地培养年轻观众和少儿擂主。童腔童趣的少儿豫剧演唱,吸引了雅俗长幼各个群体的眼球,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造就了数以百计的少儿戏曲群星。

今天,悄然兴起的这股“豫剧潮”,不仅让许多听戏长大的年轻人,重新开始体察豫剧的趣味,也让整个豫剧界在惊讶中透出欣喜。

我们可以看到,豫剧院团的青年演员们,正积极地拥抱互联网,创新豫剧传播形式,为自己毕生所爱的事业拓宽新的听众群。

每一个身处潮流之中的青年演员,尤其是那些对戏曲抱有真切热情和理想的年轻人,对此都有更深刻的体察与思考:

与其正襟危坐看着戏曲与年轻人渐行渐远,不如放下包袱把自己重新唱进新的屏幕里。

我们为跋山涉水听戏的人点赞,向坚守传承唱戏的人致敬。更为重要的思考是,要如何把感动变为行动,把流量化作“留量”,让豫剧的传播拥有更长远的发展路径。

评论丨是什么让他们跨乡越市赴一场大戏?

首先,决不能满足于当前的现状,要持续保持紧迫的危机感,肩负起传承豫剧的重任。豫剧的传播史告诉我们,豫剧虽然是一个诞生于河南的地方剧种,却早已冲破地域局限,覆盖全国众多区域。豫剧是全国的豫剧,绝不仅仅是河南人的豫剧。不管豫剧流传到哪里,都要想方设法让它留得住、唱得响、走得远、传得开。

其次,加强公共文化平台建设,打造良好的演出环境。政府层面要加强资源协调与支持,一方面要建好豫剧演出场地,让农村的老百姓也能看上“高大上”的豫剧演出。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文化平台建设中来,让豫剧为社会各领域服务。

此外,要不断培养新的豫剧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大力拓展豫剧的生存空间。实际上,每一个年轻人感兴趣的潮流领域,都不难看到传统文化的身影,如汉服从小众走向大众,中式的旗袍通过巧妙的设计成为流行,影视、游戏、文创等领域中,传统文化也提供着源源不绝的灵感源泉。那些从传统中脱胎而生的文化作品,备受青少年群体的追捧和喜爱,可见年轻观众对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之深。如何进行豫剧的创新,吸引更多年轻人的注意力,是豫剧人当下要思考的最重要的命题。

最后,可尝试豫剧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提升豫剧传播效果。当下,人工智能、大数据、VR/AR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豫剧要紧跟时代潮流,用信息化手段包装自己、传播自己,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豫剧、热爱豫剧甚至传唱豫剧。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刘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