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食在性前,食色性也——民国的大佬们关于吃的15件逸闻趣事

作者:王梦虎说趣史

1,复辟大帅张勋讲究吃,无论早点、午餐、午点、晚餐,概不对付。在天津时,午餐点心,必乘汽车到特一区公馆去吃。张晚年居天津,怀念老家乡味。他二弟每逢过年都从江西奉新寄来烘鳅鱼、腊肉、辣椒末、豆豉、米粉等。入夏则经抚州运去大批马瓜。张勋偏好的一道菜即“西瓜盅鸭”,做法为用大而完整的瓜皮,塞入除去内脏的肥鸭,再加燕窝、江贝、海参等配料,放入瓷钵,隔水清炖。

食在性前,食色性也——民国的大佬们关于吃的15件逸闻趣事

2,袁世凯吃东西神速,用大海碗吃面条,几嘴就能吃光。他喝粥或喝汤时,往往汁液四溅,弄得胡子、身上到处都是。他也从不用手绢,大鼻涕过河,就用衣袖一抹了事。由于速度快,袁世凯不论在家在外,饭桌上总是头一个吃完,他有时候说些闲话,等大家吃完了才起身;有时候吃完了立刻离席。这大概要视他的心情而定。袁平时不喝酒,逢年过节也只喝一点儿绍兴酒。

食在性前,食色性也——民国的大佬们关于吃的15件逸闻趣事

3,宋子文的内弟张远西曾任九江市长。日伪时期,张远西在庐山当寓公。张生活欧化,有人在他家吃了一顿西餐后叹道:不但喝的酒是自己酿的,罐头也是自己做的。“举凡一切与市上所售不同,味道两样,是夕所费,何止千金,豪门生活,固如是也。”

食在性前,食色性也——民国的大佬们关于吃的15件逸闻趣事

4,张学良生长于东北,口味偏重,爱吃汤面。他还时不时玩一把烹调。一次与周大文、胡若愚下厨,各做一道菜。张学良做了个大酱烧土豆茄子,是典型的东北菜。胡若愚做炒鸡蛋,出锅时烹一点酒醋,据说别有风味。周大文是无锡人,名旦刘长瑜的父亲,名店玉华台的创始人,自然也是烹饪高手。他做了一道滑熘肉片。为这几道菜,厨房内五六个师傅围着三个掌勺的转,忙作一团。事后有厨师说:“就怕这几位再到厨房来,比做几桌酒席还忙得多。”

张学良遭禁期间的伙食并不差,有专用厨子。1943年冬,军统训练处长郑锡麟代表戴笠去探望张,张学良、赵四请郑吃饭,整了七八个菜。张对郑说:“四妹知道你是四川人,亲自下厨房做了一样有辣椒的菜请你多吃点,不用客气。”

食在性前,食色性也——民国的大佬们关于吃的15件逸闻趣事

5,1932年冯玉祥去洛阳,路过开封,河南省主席刘峙请冯吃饭。菜中有一道纸包鸡,冯连纸带鸡一起吃。饭后刘镇华说,冯是故意装相,他不信冯没吃过纸包鸡。也有人认为冯可能真没吃过这道菜,因为冯很少下馆子。

冯玉祥吃饭虽不讲究,但也并非到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步。冯任军政部长时,一次在励志社请西北陆军干部学校几个准备到欧洲留学的学员吃西餐,并教他们吃西餐的规矩,如餐具如何摆放、宾主怎样入座等等,并特别嘱咐他们:“吃西餐有定量,不像我们在家吃馒头,一顿好几个。面包一次两三片,多了人家会笑话的。

食在性前,食色性也——民国的大佬们关于吃的15件逸闻趣事

6,如今的徽菜馆,大多有一道“胡适一品锅”,据说发明权属胡适夫人江冬秀。而胡适眼中的家乡菜,在他1918年6月15日致母亲信中有所言及:“冬秀带来许多家乡食物,如茶叶、干挂豆、萝卜丝、笋衣、豆豉之类,都是吾母一人亲手安排料理的。我心里实在感激,吾母待我们如此之好。等过了几天,我们要把笋衣烧肉,芦笋炖肉,萝卜丝做塌果,请几个熟朋友来吃真正家乡菜可不好吗?”胡适在“真正家乡菜”几个字下面,加了着重点。中国内地偏南省份的土菜,大致如胡适所说的家乡菜,确能让人有回味无穷的感觉。

食在性前,食色性也——民国的大佬们关于吃的15件逸闻趣事

7,上世纪20年代,还没当汉奸的王克敏曾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国务总理等职。他那时每天早晨7点起床,洗澡后吃早点。早点为燕窝粥或银耳粥,是女仆头天晚上用文火炖烧的。王的五姨太小阿凤的早点是一大碗鸡汤,也是头天晚上用一只鸡熬成的。王克敏的午饭、晚饭都和侦缉队同吃,每餐八菜一汤。他家有两个厨房:中餐厨师六人,是京城当时已倒闭的名号老米斋饭庄的掌勺和全班人马;西餐厨师两人,主要用于宴请。

食在性前,食色性也——民国的大佬们关于吃的15件逸闻趣事

8,民国第一贪污财神孔祥熙早年爱吃家乡的油条大饼,显达后久不闻此味。中央银行的一个副局长为孔的门生,知道孔好这一口,某日特备此味邀孔便餐,事先向孔说明,孔欣然光临并狼吞虎咽,甚为解馋。回家后孔和宋霭龄谈及,宋斥道:“你是院长,吃这样的猪食,颜面扫地,人格何在?”

食在性前,食色性也——民国的大佬们关于吃的15件逸闻趣事

9,上世纪20年代,阎锡山每晚都在其办公室对面的房间,开出一桌很讲究的中餐,军署处长以上人员轮流陪其进餐。阎对满桌子的丰盛菜肴并不太感兴趣,而对面前摆的一大碗山西北路莜面面条则情有独钟,一顿不可或缺。

食在性前,食色性也——民国的大佬们关于吃的15件逸闻趣事

10,溥仪曾忆及民初前后他在宫里生活时的早餐排场:“隆裕太后每餐的菜肴有百样左右,要用六张膳桌陈放,这是她从慈禧继承下来的排场,我的比她少,按例也有三十种上下。我现在只找到一份‘宣统四年二月糙卷单’(即民国元年三月的一份菜单草稿),所记载的一次‘早膳’的内容如下:

口蘑肥鸡 三鲜鸭子 五绺鸡丝 炖肉 炖肚肺 肉片炖白菜黄焖羊肉 羊肉炖菠菜豆腐 樱桃肉山药 驴肉炖白菜 羊肉片汆小萝卜 鸭条熘海参 鸭丁熘葛仙米 烧茨菰 肉片焖玉兰片羊肉丝焖跑跶丝 炸春卷 黄韭菜炒肉 熏肘花小肚 卤煮豆腐熏干丝 烹掐菜 花椒油炒白菜丝 五香干 祭神肉片汤 白煮塞勒 烹白肉

md,谁说落难的凤凰不如鸡的?

食在性前,食色性也——民国的大佬们关于吃的15件逸闻趣事

11,和许多民初人物在饮食上的排场与讲究不同,吴佩孚不在意吃喝,米面无所谓,有口饭吃便可,顶多爱喝口山东黄酒。其生活之简朴和平民化,于此可见一斑。

食在性前,食色性也——民国的大佬们关于吃的15件逸闻趣事

12,直皖战争(1920年)后,段祺瑞开始断荤茹素。他曾几度因营养不良住院。晚年居上海,中医西医都劝其开荤,以增加营养,但他坚持吃素,说人可死,荤断不能开。其子段宏钢曾暗中让厨师将鸡汤去油后加在菜或汤里,被段祺瑞发现,怒喝道:“我自庚申年吃素念经,迄今几近二十年矣。如今国难日深,愧我老矣,效国无力,但求早日超脱,尔辈万万不可再作恶作剧,增我罪过。

食在性前,食色性也——民国的大佬们关于吃的15件逸闻趣事

13,孙中山的饮食很清淡。曾在大元帅大本营服侍过孙中山的梁照林回忆:孙中山早上一般食甜品一碗,午晚两餐通常是青菜、蒸鱼、炒鸡蛋各一小碟。孙每餐将青菜吃光,鱼蛋必剩。留法学者张竞生回国后,曾获孙中山召见,并在广州总统府吃了一顿饭,同席还有张继、吴稚晖等人,据说餐桌上除了一个大型的冬瓜盅算是一道硬菜外,其余只是几盘普通菜蔬。

食在性前,食色性也——民国的大佬们关于吃的15件逸闻趣事

14,抗战期间,蒋介石自奉节约。蒋的侍卫长俞济时回忆,某日蒋听说每天杀一只鸡,嘱司厨改为两天一只,厨师以菜汤乏味,乃阳奉阴违,仍是每日一鸡。凡应邀来蒋公馆吃饭的政要,常因菜少而不敢下筷子,往往落个半饱了事。

食在性前,食色性也——民国的大佬们关于吃的15件逸闻趣事

15,相反,抗战时,老蒋的忠实小弟戴笠常借到东南沿海省份巡视工作之机,带回几卡车各地土特产送人。某回买了上千只金华火腿,给何应钦一次送去一百只。每年八九月间,他在重庆请客,可一次拿出一二十只阳澄湖产的大闸蟹供要客大嚼一顿,这都是经过不少周折才能从三千公里之外运来的东西。

食在性前,食色性也——民国的大佬们关于吃的15件逸闻趣事

戴笠好吃,一顿便饭也得十来样菜,致肠胃不调。他每顿饭前,总是先喝一杯开胃酒或服用其他开胃物品,饭后也得吃一些助消化的药。戴酒量极大,一次可饮一两瓶白兰地或茅台酒。他请客时总是当众开瓶,先喝一大口,表示没问题。开了瓶的酒如没喝完,绝不再喝。戴笠虽有能饮之名,平时吃饭却不常喝酒。

食在性前,食色性也——民国的大佬们关于吃的15件逸闻趣事

每逢戴笠参加的军统聚餐,菜品均由戴亲自规定,一般四菜一汤,有三样是一成不变的,即红烧肉炖油豆腐、红烧牛肉、辣椒炒酱肉丁,另外一样素菜则根据时令,由戴提前三四天指定。

食在性前,食色性也——民国的大佬们关于吃的15件逸闻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