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稀老人乡村建房的苦与乐(李承元)

作者:京都闻道阁

文丨李承元

古稀老人乡村建房的苦与乐(李承元)

我的人生脚步老是滞后,可不是吗?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九十年代,乡亲们进城打工挣钱,都富裕了,家乡大兴钢筋水泥建造楼房,眼巴巴看着一栋栋楼房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而我想都不敢想。一点微薄的工资仅仅供子女念书,往往入不敷出,还要借债,何谈盖楼房!

我退休后,儿女们各自成家,在同一个城市都买下了自己的房子。而我们老两口还是住在破旧的土房里,年年翻修。当时,我们小村子的六七户人家,都赶趟似的往外搬迁,在靠近公路的位置新建小楼,他们图的是与外界交通便利,好挣钱,孩子上学方便。

我们一家留守在老塆子里,住惯了,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住得宁静,心安理得。可是,时间一长,偶尔遭遇个别外迁邻家的轻视。人心就是这么怪,你比他强,他嫉妒;你比他差,他嘲讽。

2004年退休后,大多时间住在儿女那边,少在老屋,一晃十来年。俩孩子不忍心父母回村住老旧房子。儿子在麻城市区临时租一套房子,安排父母住下来看房子,一个多星期走遍全城,结果无功而返。

我们权衡了城乡的利弊,生活在农村自然环境优越,呼吸的是清鲜空气,饮用的是甘甜的山泉,吃的是四季分明的绿色蔬果。人老了,不适应城市生活,喜欢清静,更适宜在农村养老。当时交通不便,医疗条件比城里差一些,相信日后也会慢慢变好的。于是萌发了老地方建新房的愿景。

古稀老人乡村建房的苦与乐(李承元)

2014年末,经过一番周折,终于定下心来,要在老家新盖一栋楼房。

百年大计,第一要选择一方好的地块。我请一位风水先生,看好了地块,离老房子也就两三百米。

这块土地位置好,新修的乡村公路从这里经过,方便通达山外的世界。

然后,向村委会上交款项申请宅基地,很快得到了批复。

接着,选择了黄道吉日,开工动土,请来了挖掘机开山辟地,为楼房平整地基。请了本地手艺精湛的砌石师傅,按照我们自己设计绘制的户型图,放线、砌石,下好了根基。

2015年,春光大好的一天,建房大业如期启动了。我点燃了鞭炮,迎接前来的建工师傅们,运钢筋、水泥、沙石、砖块的车辆,也陆续从新修的公路轰隆隆地赶来了,参与我家建房的盛会。近邻的乡亲们都闻声赶来,有些人家还送来一筐筐新鲜的蔬菜。大家都纷纷表示祝贺。平日里人来鸟不惊的田野,顿时热闹起来,新开的工地喜气洋洋。

高楼从地起。一期工程,就是一楼,按儿子的意见,必须做成实心墙体,这样楼层基础更坚固,抗震性能强。哪怕造价高一些,也不能省工减料。

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原则,钢筋、水泥、木材乃至沙石,都不惜代价,选用了在当时当地都是质量好的。

请来的泥瓦工和木工手艺都是远近闻名的,工程安全有序的展开。

露出地面的基脚是利用钢筋、混凝土浇灌的,木工师傅先将模板架好,然后请开搅拌机的工匠们,一次浇注成型,我们管叫它“地箍”。

古稀老人乡村建房的苦与乐(李承元)

开始砌墙了,师傅是夫妻搭档,他们早出晚归,干起活来时间安排得有条有理,从来不做窝工的活,工效很高,质量更是一流的。

眼见墙体一天一个样,门窗洞口也都预留了,厅房、卧室、厨房已显露出雏形。紧接着就浇注一楼的楼顶。

一楼成型之后,停工一段时间让新墙体下沉稳固,这称为“歇墙”,再启动二楼的工程。

到二楼封顶,整栋毛坯房面积200多平米,从开春到六月用了半年时间。

入秋以后,便是厨房、卫生间等设备的安置,水电管线的敷设安装,外墙内墙的粉刷,门窗的装置,楼梯扶手的安装和台阶的打理,等等。这些都是工期长、技术含量高的细致活,材料配件都有一定的规格,稍有差错,就会影响整个系统。水电的材质、设备和安装,都是儿子担当把关。

入冬之际,内外粉刷装修完工,二楼顶层四围的护栏安装就绪,楼房封顶完工,工期一年。

楼房工程终于安全顺利结束了,我在新房大门贴上一副对联:告别山穷水尽疑无路,入居天朗气清又一村。

那一晚,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睡,遂偶成一首打油诗:

寒窑虽破避风雨,儿女不让往里钻。

租房买房瞎折腾,左思右想不如愿。

人到七十古来稀,将就住着又怎的?

山穷水尽已无路,一鼓作气竭全力。

买田容易盖房难,工地建材堆成山,

各行各业不可缺,三工六匠别怠慢。

家里建房非等闲,儿女在外心不安。

百年大计无小事,事无巨细挂心间。

老人多有怪脾气,彼此沟通颇费力。

但愿儿女多体谅,误解你们好主意。

开工竣工一大年,有幸老命尚保全。

自慰老俩都健在,喜迁乔木梦更甜。

古稀老人乡村建房的苦与乐(李承元)

2015年底,儿女们都赶回来,小外女一下车就边跑边喊:“姥爷姥姥有了小别墅了,好美啊!”大家团聚新居,欢度了第一个幸福美满的除夕。

2016年,入居新房的第一个春天来了,每天敞开家门都会沐浴东方的第一缕阳光,让人神清气爽,一反老房坐南向北冷清的气息。

在这苍翠的小山脚下,绿色的田畈里,曾几何时矗立起一栋崭新的楼房,人间烟火袅袅升起,引起了路人的注目。

有些熟人半开玩笑对我说:“李老师,退休了,七老八十了,还盖楼房,准备活两生呀!”

也有人毫不含糊地挖苦:“你们退休的人,月月坐着领工资,是钱多没处花,有力无下处,好好享福不好吗?”

还有的人,出于关心,建议在麻城市区买套房子,住着方便,往后还有升值的机会。

对于乡亲们的评说,我得感谢他们,他们都是出自内心的实话实说。我自圆其说回敬他们:酒醉后来人,乡村公路也修通了,总算赶上了大家建房的末班车吧!

我的老家是大别山南麓举水河上游的福田河镇。那里是我的出生地,在那里度过了美好的童年,经历了读书求学的岁月。1960年政府动员小镇居民下放农村,有这么一句口号“我们都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于是,我哥哥带领全家人下放,在这个偏僻贫穷的小山村谢家凹落户了。

1963年,我高中毕业,升学就业无望,随着家庭迁移到这里,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次大转折。

在这里,一个知识青年,十六年间磨砺蜕变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在这里,成家创业,生儿养女。年复一年,辛苦劳作,勤俭持家,艰苦奋斗,发愤图强,寄希望于下一代,倾家庭之財力供他们求学升学。欣慰的是,他们没有辜负长辈的苦心期望。

在这里,改革开放之后,我的人生迎来了新的机遇,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我们一家人已经与这块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尝到了盖房的甜酸苦辣,但是无怨无悔,心甘情愿,乐在其中,毕竟心想事成。

古稀老人乡村建房的苦与乐(李承元)

我的新居坐落西山,面向日出,其座山名曰“勒马回头”,房子偎依在马的腹部靠近前腿的位置。这座小山是远处大山“凤凰寨”的余脉,她独立可爱,有如北海或颐和园里的山丘,若是清明节后深入林间,便有兰花的幽香沁人心脾。新房前面是广阔的绿色田野,再远处,横亘着一道蜿蜒起伏苍翠如黛的山岭,美其名曰“龙门案笔架山”也,它与楼房遥相呼应。田野北边,一条大河平缓地由东北向西南流去,也默默地滋养着这里一片良田。

田间劳作的人们,上学的儿童,下乡的商贩,三五成群从门前经过。摩托车、农用车、小客车来往穿行于新修的公路,还有农家放牧的牛羊,这里一反昔日的静寂,平添了生活气息,充满了勃勃生机。

春天来了,早起的鸟儿叽叽喳喳,盘旋于田野的上空。田间的麦苗和油菜在初春的阳光下格外清新嫩绿,微风吹来绿波荡漾。山下的油茶树伸出油光发亮的新芽,一个劲往上长。

不仅仅是眼前,春天给大自然的一切生灵带来了温暖,赋予了活力。

可不是吗,去年六月开始的一场大病把我折磨得痛不欲生,直到寒冬腊月病情还没有好转,我冥冥中预感闯不过年关。天公作美,今年春天来得早,恩赐我生命的又一春,使我顺利地步入耄耋之年。

但愿我们糟糠夫妻,在这青山绿水的怀抱里怡养身心;在这宜耕宜居的田园间养花种菜;在这窗明几净的小书斋里尽情挥毫泼墨,乐享太平盛世的幸福生活,共度余年,此生足矣!

我深信,不久的将来这里比当今更美好。

但愿儿女在父母老去之后,勿忘了这方热土,因为她是你们的根脉所在,那怕家居千里之外。

古稀老人乡村建房的苦与乐(李承元)

2024年4月5日李承元八十岁赋闲之笔

☆作者简介:李承元,男,生于1944年,湖北麻城人,高级教师;爱好写作与书法艺术;退休后在《麻城文学微刊》发表过多篇散文和现代诗歌;《今日头条》创作者,发表了数十篇书法理论、技法的研讨文章及大量的书法作品。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