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稀老人鄉村建房的苦與樂(李承元)

作者:京都聞道閣

文丨李承元

古稀老人鄉村建房的苦與樂(李承元)

我的人生腳步老是滞後,可不是嗎?改革開放後,特别是九十年代,鄉親們進城打工掙錢,都富裕了,家鄉大興鋼筋水泥建造樓房,眼巴巴看着一棟棟樓房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而我想都不敢想。一點微薄的工資僅僅供子女念書,往往入不敷出,還要借債,何談蓋樓房!

我退休後,兒女們各自成家,在同一個城市都買下了自己的房子。而我們老兩口還是住在破舊的土房裡,年年翻修。當時,我們小村子的六七戶人家,都趕趟似的往外搬遷,在靠近公路的位置建立小樓,他們圖的是與外界交通便利,好掙錢,孩子上學友善。

我們一家留守在老塆子裡,住慣了,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土窩,住得甯靜,心安理得。可是,時間一長,偶爾遭遇個别外遷鄰家的輕視。人心就是這麼怪,你比他強,他嫉妒;你比他差,他嘲諷。

2004年退休後,大多時間住在兒女那邊,少在老屋,一晃十來年。倆孩子不忍心父母回村住老舊房子。兒子在麻城市區臨時租一套房子,安排父母住下來看房子,一個多星期走遍全城,結果無功而返。

我們權衡了城鄉的利弊,生活在農村自然環境優越,呼吸的是清鮮空氣,飲用的是甘甜的山泉,吃的是四季分明的綠色蔬果。人老了,不适應城市生活,喜歡清靜,更适宜在農村養老。當時交通不便,醫療條件比城裡差一些,相信日後也會慢慢變好的。于是萌發了老地方建新房的願景。

古稀老人鄉村建房的苦與樂(李承元)

2014年末,經過一番周折,終于定下心來,要在老家新蓋一棟樓房。

百年大計,第一要選擇一方好的地塊。我請一位風水先生,看好了地塊,離老房子也就兩三百米。

這塊土地位置好,新修的鄉村公路從這裡經過,友善通達山外的世界。

然後,向村委會上交款項申請宅基地,很快得到了批複。

接着,選擇了黃道吉日,開工動土,請來了挖掘機開山辟地,為樓房平整地基。請了本地手藝精湛的砌石師傅,按照我們自己設計繪制的戶型圖,放線、砌石,下好了根基。

2015年,春光大好的一天,建房大業如期啟動了。我點燃了鞭炮,迎接前來的建工師傅們,運鋼筋、水泥、沙石、磚塊的車輛,也陸續從新修的公路轟隆隆地趕來了,參與我家建房的盛會。近鄰的鄉親們都聞聲趕來,有些人家還送來一筐筐新鮮的蔬菜。大家都紛紛表示祝賀。平日裡人來鳥不驚的田野,頓時熱鬧起來,新開的工地喜氣洋洋。

高樓從地起。一期工程,就是一樓,按兒子的意見,必須做成實心牆體,這樣樓層基礎更堅固,抗震性能強。哪怕造價高一些,也不能省工減料。

堅持百年大計品質第一的原則,鋼筋、水泥、木材乃至沙石,都不惜代價,選用了在當時當地都是品質好的。

請來的泥瓦工和木工手藝都是遠近聞名的,工程安全有序的展開。

露出地面的基腳是利用鋼筋、混凝土澆灌的,木工師傅先将模闆架好,然後請開攪拌機的工匠們,一次澆注成型,我們管叫它“地箍”。

古稀老人鄉村建房的苦與樂(李承元)

開始砌牆了,師傅是夫妻搭檔,他們早出晚歸,幹起活來時間安排得有條有理,從來不做窩工的活,工效很高,品質更是一流的。

眼見牆體一天一個樣,門窗洞口也都預留了,廳房、卧室、廚房已顯露出雛形。緊接着就澆注一樓的樓頂。

一樓成型之後,停工一段時間讓新牆體下沉穩固,這稱為“歇牆”,再啟動二樓的工程。

到二樓封頂,整棟毛坯房面積200多平米,從開春到六月用了半年時間。

入秋以後,便是廚房、衛生間等裝置的安置,水電管線的敷設安裝,外牆内牆的粉刷,門窗的裝置,樓梯扶手的安裝和台階的打理,等等。這些都是工期長、技術含量高的細緻活,材料配件都有一定的規格,稍有差錯,就會影響整個系統。水電的材質、裝置和安裝,都是兒子擔當把關。

入冬之際,内外粉刷裝修完工,二樓頂層四圍的護欄安裝就緒,樓房封頂完工,工期一年。

樓房工程終于安全順利結束了,我在新房大門貼上一副對聯:告别山窮水盡疑無路,入居天朗氣清又一村。

那一晚,我輾轉反側難以入睡,遂偶成一首打油詩:

寒窯雖破避風雨,兒女不讓往裡鑽。

租房買房瞎折騰,左思右想不如願。

人到七十古來稀,将就住着又怎的?

山窮水盡已無路,一鼓作氣竭全力。

買田容易蓋房難,工地建材堆成山,

各行各業不可缺,三工六匠别怠慢。

家裡建房非等閑,兒女在外心不安。

百年大計無小事,事無巨細挂心間。

老人多有怪脾氣,彼此溝通頗費力。

但願兒女多體諒,誤解你們好主意。

開工竣工一大年,有幸老命尚保全。

自慰老倆都健在,喜遷喬木夢更甜。

古稀老人鄉村建房的苦與樂(李承元)

2015年底,兒女們都趕回來,小外女一下車就邊跑邊喊:“外公外婆有了小别墅了,好美啊!”大家團聚新居,歡度了第一個幸福美滿的除夕。

2016年,入居新房的第一個春天來了,每天敞開家門都會沐浴東方的第一縷陽光,讓人神清氣爽,一反老房坐南向北冷清的氣息。

在這蒼翠的小山腳下,綠色的田畈裡,曾幾何時矗立起一棟嶄新的樓房,人間煙火袅袅升起,引起了路人的注目。

有些熟人半開玩笑對我說:“李老師,退休了,七老八十了,還蓋樓房,準備活兩生呀!”

也有人毫不含糊地挖苦:“你們退休的人,月月坐着領工資,是錢多沒處花,有力無下處,好好享福不好嗎?”

還有的人,出于關心,建議在麻城市區買套房子,住着友善,往後還有升值的機會。

對于鄉親們的評說,我得感謝他們,他們都是出自内心的實話實說。我自圓其說回敬他們:酒醉後來人,鄉村公路也修通了,總算趕上了大家建房的末班車吧!

我的老家是大别山南麓舉水河上遊的福田河鎮。那裡是我的出生地,在那裡度過了美好的童年,經曆了讀書求學的歲月。1960年政府動員小鎮居民下放農村,有這麼一句口号“我們都有一雙手,不在城裡吃閑飯”。于是,我哥哥帶領全家人下放,在這個偏僻貧窮的小山村謝家凹落戶了。

1963年,我高中畢業,升學就業無望,随着家庭遷移到這裡,這是我人生的第一次大轉折。

在這裡,一個知識青年,十六年間磨砺蛻變成一個地道地道的農民。

在這裡,成家創業,生兒養女。年複一年,辛苦勞作,勤儉持家,艱苦奮鬥,發憤圖強,寄希望于下一代,傾家庭之財力供他們求學升學。欣慰的是,他們沒有辜負長輩的苦心期望。

在這裡,改革開放之後,我的人生迎來了新的機遇,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

我們一家人已經與這塊土地結下了不解之緣,雖然嘗到了蓋房的甜酸苦辣,但是無怨無悔,心甘情願,樂在其中,畢竟心想事成。

古稀老人鄉村建房的苦與樂(李承元)

我的新居坐落西山,面向日出,其座山名曰“勒馬回頭”,房子偎依在馬的腹部靠近前腿的位置。這座小山是遠處大山“鳳凰寨”的餘脈,她獨立可愛,有如北海或頤和園裡的山丘,若是清明節後深入林間,便有蘭花的幽香沁人心脾。新房前面是廣闊的綠色田野,再遠處,橫亘着一道蜿蜒起伏蒼翠如黛的山嶺,美其名曰“龍門案筆架山”也,它與樓房遙相呼應。田野北邊,一條大河平緩地由東北向西南流去,也默默地滋養着這裡一片良田。

田間勞作的人們,上學的兒童,下鄉的商販,三五成群從門前經過。機車、農用車、小客車來往穿行于新修的公路,還有農家放牧的牛羊,這裡一反昔日的靜寂,平添了生活氣息,充滿了勃勃生機。

春天來了,早起的鳥兒叽叽喳喳,盤旋于田野的上空。田間的麥苗和油菜在初春的陽光下格外清新嫩綠,微風吹來綠波蕩漾。山下的油茶樹伸出油光發亮的新芽,一個勁往上長。

不僅僅是眼前,春天給大自然的一切生靈帶來了溫暖,賦予了活力。

可不是嗎,去年六月開始的一場大病把我折磨得痛不欲生,直到寒冬臘月病情還沒有好轉,我冥冥中預感闖不過年關。天公作美,今年春天來得早,恩賜我生命的又一春,使我順利地步入耄耋之年。

但願我們糟糠夫妻,在這青山綠水的懷抱裡怡養身心;在這宜耕宜居的田園間養花種菜;在這窗明幾淨的小書齋裡盡情揮毫潑墨,樂享太平盛世的幸福生活,共度餘年,此生足矣!

我深信,不久的将來這裡比當今更美好。

但願兒女在父母老去之後,勿忘了這方熱土,因為她是你們的根脈所在,那怕家居千裡之外。

古稀老人鄉村建房的苦與樂(李承元)

2024年4月5日李承元八十歲賦閑之筆

☆作者簡介:李承元,男,生于1944年,湖北麻城人,進階教師;愛好寫作與書法藝術;退休後在《麻城文學微刊》發表過多篇散文和現代詩歌;《今日頭條》創作者,發表了數十篇書法理論、技法的研讨文章及大量的書法作品。

原創文章,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易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