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云南省弥勒市虹溪镇的葡萄大棚园里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一串串饱满多汁、甘甜如蜜的葡萄坠满枝头,果农们忙着把采摘下来的葡萄运到地头,过秤、分捡、包装、上车,抢先上市的8000亩大棚葡萄将助农增收1.6亿元。
虹溪镇的村民就近在葡萄基地务工 (赵树龙 摄)
邓文德是弥勒市虹溪镇刘家村委会的一名大棚葡萄种植大户,他在当地种植大棚葡萄有7年多的历史,目前他共种植的70多亩葡萄全部挂果。
邓文德介绍说,弥勒地处高原地区,由于海拔、气候、土壤等原因,这里种植出来的葡萄口感好、甜度高、色泽好、产量高,且大棚葡萄比露天栽种的葡萄提前一个多月上市,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今年总体来说比去年的价格稍微偏高一点,亩产3吨左右,产值6万元,早期每公斤能卖到15至30元。”邓文德说。
村民在大棚里采摘葡萄 (赵树龙 摄)
目前,弥勒虹溪镇的大棚葡萄已是盛果期,品质口感都不错,且葡萄成熟时间实现错峰上市,既保证了葡萄品质,又大大增加了效益,吸引了全国各地收购商入园进行收购。为确保葡萄品质、消费者食用到优质、安全的高原“放心葡萄”, 弥勒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的工作人员对每一批葡萄都进行抽样检测。
黑龙江收购商李云泰介绍:“今年弥勒葡萄总体质量都挺好,我们收购的葡萄一般都发往上海、广东、北京、东北等地,走的都是省会一级大型市场,价格在28至30元每公斤。”
村民们在分捡、包装葡萄 (赵树龙 摄)
大棚葡萄产业发展有效地带动了群众家门口就地就近就业。
虹溪镇刘家村荣宗小组的王永仙就是一名分拣和包装工人,之前她在外地打工,现在终于实现了在家门口上班的愿望。她说:“我在家门口包装葡萄几年了,一天工资160元,在学到技术的同时,还可以照顾家中的老人和孩子。”
据不完全统计,虹溪镇8000多亩大棚葡萄带动村民在葡萄产前、产中、产后的用工达1000多人,以“产业+就业”特色发展模式,引导种植户走出了一条“从特色产业致富人再到‘新农人’”乡村振兴新路子。
在虹溪镇,像邓文德一样靠技术种植葡萄,善管理又善于网上网下销售葡萄的新农人已超过百余人。
虹溪镇口感好、甜度高、色泽好、产量高的大棚葡萄 (赵树龙 摄)
同样是一亩土地,种植大棚葡萄比种其他的经济作物收入翻了好几倍,进一步激发了当地“新农人”种植大棚葡萄的热情。今年,弥勒市虹溪镇共种植大棚葡萄8000亩,按照平均批发价15元至30元每公斤、平均亩产1500公斤计算,总产值可达1.6亿元。其中,6500亩茉莉香和早黑蜜葡萄品种已从3月20日成熟上市,其他葡萄品种也将于本月上市销售。
近年来,虹溪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红色引擎”作用,党支部把服务工作做到葡萄园中每个角落,特别是在“新农人们”需要劳动力时为他们提供“保姆式”式服务,每年葡萄采摘季全镇就能实现务工收入3000多万元。
“接下来,虹溪镇党委将由镇股份经济合作联合总社牵头,搭建助农电商直播平台,将电子商务与特色产业相融合,借助‘直播+’、网红带货等形式,推广本地茉莉香葡萄、香椿等乡土特色品牌,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虹溪镇党委书记陈松说。(记者 郑义 通讯员 许端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