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春公子
千万不要小看印度人了,即便印度现在很弱,我们也不能轻视!
2014年,莫迪上任之初,便振臂高呼“印度制造”的宏伟口号。
那时,莫迪总理满怀壮志地承诺,到2022年,印度的制造业将占据GDP的25%,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根据统计,到了2022年,制造业在印度GDP中的份额仅达到了大约13.3%,远低于预期的25%目标。这表明尽管有所进步,但印度制造业的增长并没有达到莫迪政府所希望的水平。
尽管印度制造业的发展未能满足最初的期望,印度央行却对印度经济的未来保持乐观态度。印度央行预测,到2032年,印度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中国,而美国将位居第三。
为什么说不能轻视印度呢?因为印度现在人口数量已是全球第一且人口结构还是相当不错的,主要是年轻的劳动力够用了吗。
据印度公布的数据,到2022年为止,印度65岁以上的人口占比仅为6.9%,人口年龄中位数仅为27.9岁。这种年轻的人口结构为印度带来了巨大的市场规模和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年轻人口的增加带来了两个显著的经济效应:一是庞大的市场规模,为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二是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这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尤为重要。
国际资本对印度市场的潜力有着敏锐的认识,许多跨国企业如苹果、富士康、小米和VIVO等,都在印度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这些公司看好印度低成本劳动力和高增长潜力的市场,希望在这片充满机会的土地上占据一席之地。
知名企业如苹果、富士康、小米、VIVO等都在印度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这足以说明印度市场还是大有可为的。
印度近年来的经济增长速度确实令人瞩目,但这种增长的持续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曾经为印度经济贡献颇多的外资。随着印度国内产业的逐步发展,当这些跨国企业在印度市场站稳脚跟后,印度政府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限制外资的撤离。这种“印度赚钱印度花”的做法,无疑让许多外资企业感到担忧。无论是三星、苹果这样的科技巨头,还是小米、VIVO等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商,都受到了印度政府不同程度的限制和打压。
其次,印度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根本性的挑战。基础设施、教育水平和宗教问题是制约印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尽管印度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但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口并未接受良好的教育,这限制了劳动力市场的潜力和生产效率。因此,印度是否能够将其人口红利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更为严重的是,印度国内不仅人和人的差距巨大,还存在ZJ信仰不同。这些都是极为硬伤的问题且短期内还不好解决。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追求成为一个强国或大国是自然的愿景。强国大国的建设并非仅仅是经济层面的崛起,还需要在科技、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取得突破。
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这一梦想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而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像印度这种提出不切实际,大而空的口号,怎么能实现他的梦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