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小麦赤霉病大流行风险极高,防治必须得跟上

据今近日河南省植保站邀请省气象局、省农科院、河南农大等单位专家及市县测报技术人员召开了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会商会,根据目前田间菌原发育、气候趋势、田间小气候、小麦生育期、主栽品种抗病性等综合分析,结合全国趋势预报和河南省会商研判结果,预测黄淮麦区小麦赤霉病偏重发生,大流行风险极高,以中晚熟的半冬性小麦为主。

小麦赤霉病大流行风险极高,防治必须得跟上

主要预测依据

1、田间菌源充足。黄淮麦区玉米种植面积大,普遍推行秸秆还田,田间秸秆残体量大,2月下旬调查,玉米根茬量为0.2个/m2,接近去年和常年;3月份的3次降雨雨量大,使该区田间湿度持续较大,气温较高,有利于赤霉病菌发育。据农技植保部门近期调查,玉米根茬带菌率3月29日15.1%,是3月20日的30倍,是3月25日的12倍,较近7年平均偏高22.4%,子囊壳形成迅速,田间菌源充足,满足大流行条件。

2、天气条件适宜:3月份降水量偏高,平均气温偏高,田间湿度持续偏大,气温偏高,有利于病菌发育;据河南省气候中心和市气象台预测,4月份降水量60-80mm,偏多0-2成,气温16.5-17.5℃,偏高0~1℃,有5次降水过程:1-3日小到中雨,8-9日小雨,16-17日小到中雨,20-22日小雨,25-26日小到中雨,其中16-17日小到中雨、20-22日小雨、25-26日小到中雨适逢小麦扬花期。4月份高温多雨,花期遇雨,对赤霉病菌侵染非常有利,5月份降水偏多0-2成,气温偏高0~1℃,4-5月份气候条件对小麦赤霉病发生发展非常有利。

小麦赤霉病大流行风险极高,防治必须得跟上

3、小麦抽穗扬花期与降雨和孢子释放基本吻合。根据小麦生育期观察,当下小麦多处于第3-4节伸长期,生育期较近几年晚3-5天,接近常年,预测弱春性小麦扬花期多在4月8-14日,半冬性小麦扬花期多在4月14-20日,可持续到4月25日。3月下旬我县气候温暖潮湿,赤霉病菌子囊壳发育很快,有大量子囊壳形成,在气温15-25℃、土壤湿度60%以上条件下,2-3天形成子囊壳,子囊壳经过15天左右可成熟释放,预测孢子释放期将在4月12-25日。半冬性小麦扬花期与病菌孢子释放期和4月中下旬的降雨高度吻合。

4、主栽品种对赤霉病抗性较差。目前小麦苗情普遍较好,主栽小麦品种以感病和高感为主,高感品种占90%左右,对赤霉病抗性较差,半冬性品种占70%左右,适宜发病小麦面积较大。

赤霉病的主要症状

小麦赤霉病大流行风险极高,防治必须得跟上

小麦赤霉病又名红头瘴、烂麦头等。苗腐芽变褐色,然后根冠逐渐腐烂,进而导致麦苗茎叶发黄、细瘦,严重时可导致麦苗死亡,湿度大时枯苗上会出现粉红色霉状物。小麦植株基部受侵染后变褐色并发生颈基腐,先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并向茎内扩展,发病严重时可造成植株病部以上枯黄,致使小麦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黄穗,湿度大时,病部表面可看到粉红色霉层。小麦扬花期侵染会造成穗腐,灌浆期显症,成熟期成灾,通常由麦穗上的小穗先发病,然后迅速扩展到穗轴,进而使其上部其他小穗迅速失水枯死,发病后期在小穗基部出现粉红色胶质霉层,受侵害部位及以上的小穗籽粒干瘪,形成枯白穗。

赤霉病发生条件及原因

小麦扬花期遇雨,氮肥施用过多,小麦长得过于茂密,通风不良等会造成田间湿度增高,有利于诱发赤霉病的发生;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偏黏重的地块容易引发小麦赤霉病。前茬为玉米的田地及周边田块秸秆还田病菌积累,发生赤霉病的机率也较大。春季气温7℃以上,土壤含水量大于50%形成子囊壳,气温高于12℃形成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成熟并散落在花药上,经花丝侵染小穗发病。

小麦赤霉病大流行风险极高,防治必须得跟上

发生规律

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为禾谷镰孢菌、燕麦镰孢菌、锐顶镰孢菌、三隔镰孢菌、串珠镰孢菌等,以腐生状态在田间残留的秸秆等各种植物残体上越夏、越冬,每年春季病菌在一定温、湿度条件下萌发,并在空气中随风雨传播,在小麦扬花至灌浆期都能侵染危害,尤其以扬花期侵染危害最重。小麦抽穗至灌浆期(尤其是小麦扬花期)期间,下雨天气的多少是病害发生轻重的最重要因素,当平均气温9℃以上、持续3-5天阴雨天气、雨量达12毫米以上,此时若恰遇小麦扬花期,即可造成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

小麦赤霉病大流行风险极高,防治必须得跟上

应对措施

小麦赤霉病可防而不可治,必须在扬花初期喷药预防,防灾就是增产,减损即是增收,及早着手,备足防控物质,坚持“主动出击,见花打药”不动摇,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交叉开展,错峰施药,在齐穗至扬花初期普遍施药,集中力量打赢小麦赤霉病防控攻坚战,努力降低赤霉病流行风险。

农业措施:选用良种,科学种田,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秸秆处理,降低菌量,据研究麦茬平均株带菌率超过1%,就达到了大流行的菌源基数,随着秸秆连年还田,病菌连年累计,有田块稻桩株带菌率甚至10%,一旦气候合适,大发生在做难免。配合适期播种,精量条播,清沟理墒,旱能进水,涝能排水,科学用肥。和人一样,吃的健康,自然抵抗力就强。

小麦赤霉病大流行风险极高,防治必须得跟上

化学防治:4月上旬至中旬,对抽穗扬花期的小麦开展第一次预防。若遇持续阴雨,第一次防治结束后5-7天,抢晴天进行第二次防治。药剂可选用咪鲜胺、戊唑·咪鲜胺、吡唑醚菌酯、肟菌·戊唑菌等。

赤霉病是小麦的流行病害之一,小麦感染赤霉病后籽粒干瘪,不仅引起小麦产量降低、品质降低,同时,小麦赤霉病的病菌还会在染病的籽粒上分泌毒素,进而危害上端食物链,若小麦感染赤霉病的病麦率含量达到4%以上时,将不能食用,使小麦完全失去商品价值,因此,每年小麦赤霉病的防治都是重中之重,绝不可疏忽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