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麥赤黴病大流行風險極高,防治必須得跟上

據今近日河南省植保站邀請省氣象局、省農科院、河南農大等機關專家及市縣測報技術人員召開了小麥赤黴病發生趨勢會商會,根據目前田間菌原發育、氣候趨勢、田間小氣候、小麥生育期、主栽品種抗病性等綜合分析,結合全國趨勢預報和河南省會商研判結果,預測黃淮麥區小麥赤黴病偏重發生,大流行風險極高,以中晚熟的半冬性小麥為主。

小麥赤黴病大流行風險極高,防治必須得跟上

主要預測依據

1、田間菌源充足。黃淮麥區玉米種植面積大,普遍推行稭稈還田,田間稭稈殘體量大,2月下旬調查,玉米根茬量為0.2個/m2,接近去年和常年;3月份的3次降雨雨量大,使該區田間濕度持續較大,氣溫較高,有利于赤黴病菌發育。據農技植保部門近期調查,玉米根茬帶菌率3月29日15.1%,是3月20日的30倍,是3月25日的12倍,較近7年平均偏高22.4%,子囊殼形成迅速,田間菌源充足,滿足大流行條件。

2、天氣條件适宜:3月份降水量偏高,平均氣溫偏高,田間濕度持續偏大,氣溫偏高,有利于病菌發育;據河南省氣候中心和市氣象台預測,4月份降水量60-80mm,偏多0-2成,氣溫16.5-17.5℃,偏高0~1℃,有5次降水過程:1-3日小到中雨,8-9日小雨,16-17日小到中雨,20-22日小雨,25-26日小到中雨,其中16-17日小到中雨、20-22日小雨、25-26日小到中雨适逢小麥揚花期。4月份高溫多雨,花期遇雨,對赤黴病菌侵染非常有利,5月份降水偏多0-2成,氣溫偏高0~1℃,4-5月份氣候條件對小麥赤黴病發生發展非常有利。

小麥赤黴病大流行風險極高,防治必須得跟上

3、小麥抽穗揚花期與降雨和孢子釋放基本吻合。根據小麥生育期觀察,當下小麥多處于第3-4節伸長期,生育期較近幾年晚3-5天,接近常年,預測弱春性小麥揚花期多在4月8-14日,半冬性小麥揚花期多在4月14-20日,可持續到4月25日。3月下旬我縣氣候溫暖潮濕,赤黴病菌子囊殼發育很快,有大量子囊殼形成,在氣溫15-25℃、土壤濕度60%以上條件下,2-3天形成子囊殼,子囊殼經過15天左右可成熟釋放,預測孢子釋放期将在4月12-25日。半冬性小麥揚花期與病菌孢子釋放期和4月中下旬的降雨高度吻合。

4、主栽品種對赤黴病抗性較差。目前小麥苗情普遍較好,主栽小麥品種以感病和高感為主,高感品種占90%左右,對赤黴病抗性較差,半冬性品種占70%左右,适宜發病小麥面積較大。

赤黴病的主要症狀

小麥赤黴病大流行風險極高,防治必須得跟上

小麥赤黴病又名紅頭瘴、爛麥頭等。苗腐芽變褐色,然後根冠逐漸腐爛,進而導緻麥苗莖葉發黃、細瘦,嚴重時可導緻麥苗死亡,濕度大時枯苗上會出現粉紅色黴狀物。小麥植株基部受侵染後變褐色并發生頸基腐,先在葉鞘上出現水漬狀褪綠斑,後擴充為淡褐色至紅褐色不規則形斑,并向莖内擴充,發病嚴重時可造成植株病部以上枯黃,緻使小麥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黃穗,濕度大時,病部表面可看到粉紅色黴層。小麥揚花期侵染會造成穗腐,灌漿期顯症,成熟期成災,通常由麥穗上的小穗先發病,然後迅速擴充到穗軸,進而使其上部其他小穗迅速失水枯死,發病後期在小穗基部出現粉紅色膠質黴層,受侵害部位及以上的小穗籽粒幹癟,形成枯白穗。

赤黴病發生條件及原因

小麥揚花期遇雨,氮肥施用過多,小麥長得過于茂密,通風不良等會造成田間濕度增高,有利于誘發赤黴病的發生;地勢低窪、排水不良、土壤偏黏重的地塊容易引發小麥赤黴病。前茬為玉米的田地及周邊田塊稭稈還田病菌積累,發生赤黴病的機率也較大。春季氣溫7℃以上,土壤含水量大于50%形成子囊殼,氣溫高于12℃形成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成熟并散落在花藥上,經花絲侵染小穗發病。

小麥赤黴病大流行風險極高,防治必須得跟上

發生規律

小麥赤黴病的病原菌為禾谷鐮孢菌、燕麥鐮孢菌、銳頂鐮孢菌、三隔鐮孢菌、串珠鐮孢菌等,以腐生狀态在田間殘留的稭稈等各種植物殘體上越夏、越冬,每年春季病菌在一定溫、濕度條件下萌發,并在空氣中随風雨傳播,在小麥揚花至灌漿期都能侵染危害,尤其以揚花期侵染危害最重。小麥抽穗至灌漿期(尤其是小麥揚花期)期間,下雨天氣的多少是病害發生輕重的最重要因素,當平均氣溫9℃以上、持續3-5天陰雨天氣、雨量達12毫米以上,此時若恰遇小麥揚花期,即可造成小麥赤黴病的發生和流行。

小麥赤黴病大流行風險極高,防治必須得跟上

應對措施

小麥赤黴病可防而不可治,必須在揚花初期噴藥預防,防災就是增産,減損即是增收,及早着手,備足防控物質,堅持“主動出擊,見花打藥”不動搖,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群防群治相結合,交叉開展,錯峰施藥,在齊穗至揚花初期普遍施藥,集中力量打赢小麥赤黴病防控攻堅戰,努力降低赤黴病流行風險。

農業措施:選用良種,科學種田,選擇抗病品種進行種植。稭稈處理,降低菌量,據研究麥茬平均株帶菌率超過1%,就達到了大流行的菌源基數,随着稭稈連年還田,病菌連年累計,有田塊稻樁株帶菌率甚至10%,一旦氣候合适,大發生在做難免。配合适期播種,精量條播,清溝理墒,旱能進水,澇能排水,科學用肥。和人一樣,吃的健康,自然抵抗力就強。

小麥赤黴病大流行風險極高,防治必須得跟上

化學防治:4月上旬至中旬,對抽穗揚花期的小麥開展第一次預防。若遇持續陰雨,第一次防治結束後5-7天,搶晴天進行第二次防治。藥劑可選用咪鮮胺、戊唑·咪鮮胺、吡唑醚菌酯、肟菌·戊唑菌等。

赤黴病是小麥的流行病害之一,小麥感染赤黴病後籽粒幹癟,不僅引起小麥産量降低、品質降低,同時,小麥赤黴病的病菌還會在染病的籽粒上分泌毒素,進而危害上端食物鍊,若小麥感染赤黴病的病麥率含量達到4%以上時,将不能食用,使小麥完全失去商品價值,是以,每年小麥赤黴病的防治都是重中之重,絕不可疏忽大意。